杜重远,吉林省怀德县人,生于1898年,卒于1943 年,民国时期的陶瓷工业改革家。杜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攻读陶瓷专业。学成回国后,即在沈阳开办隆兴瓷业公司,致力拓兴中国之瓷业。1934 年初,应当时江西省府邀请,杜先生曾来景德镇对瓷业生产状况作了一次较详细的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写出了《景德镇瓷业调查记》和一系列文章,提出了许多有益于振兴瓷业的见解:一是他主张景德镇这个瓷业中心必须保住,决不可易地。当时,洋瓷倾销,景瓷滞销,景德镇原有百余座瓷窑,绝大多数被迫倒闭。面对这种情况,省城有人主张将瓷业中心从景德镇迁往九江,也有人主张迁往波阳。杜先生通过实地调查后,否定了上述种种主张。他指出:景德镇为我国第一产瓷名区,其境况隆替,非特系乎民生之荣枯,抑且关于文化之兴衰。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景德镇瓷业衰落的根本原因是.政府之放任所致也.。他疾呼.实业当局,各方领袖,急起设法,速谋补救,勿使此千年国粹而淹没沉沦.。经过反复交涉,国民党当局才接受了杜先生的呼吁,决定继续保留景德镇这一瓷业中心,从而避免了瓷业中心的转移。二是他认为要振兴景德镇之瓷业,必须改革烧窑之方法,坚决取缔.禁春窑.。当时镇内各窑户每年春节后连续两个月不烧窑,杜先生提出要坚决破除这一陈规陋习,春节后当抓紧点火烧窑,以充分利用时间,增加瓷器产量。三是他提出要取缔宾主固定制,规定制瓷行业可以货随客便。四是他主张筹建原料精制工厂,统一原料配方。五是他提出要创办模范窑厂、瓷厂。六是他主张筹建陶瓷工业研究所,加强陶瓷工业研究。七是他提出要改变烧瓷燃料结构,将烧柴改为烧煤。八是他主张兴建陶瓷陈列馆。九是他对扩大瓷器销路提出了一整套办法。十是他主张建立陶政管理专业机构,加强陶瓷工业管理。在杜 先生的提议下,景德镇于1934 年12 月成立了陶业管理局,并委任杜重远担任管理局局长。杜重远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为发展景德镇瓷业生产作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
杜重远的改革计划有理有据,加之杜重远与宋子文的校友关系,熊式辉对此改革计划慨然应允。1934 年12月,江西陶业管理局成立,杜重远担任局长。杜上任后,邀请了许多陶瓷专家前往陶业管理局任职,其中就有著名的陶瓷教育家张浩,张浩早年也是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是杜的学长,到陶业管理局后任公务科长。同时,杜重远还希望陶业改革能获得地方政府的更多支持,于是杜重远便向熊式辉推荐浮梁县县长人选,此人叫阎模凯,是爱国人士阎宝航的胞弟。1934 年初冬,一则招生信息出现在杜重远主办的上海《新生》周刊上,招生对象是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被录取的学生将被送往景德镇学习陶瓷知识,发布这则招生信息的正是杜重远,杜重远此举是为在景德镇创办的陶业人员养成所招生。许多青年学生慕杜重远远大名前来报名,在上海,杜重远亲自组织笔试和口试,考完试第二天在上海录取了30 多名考生,加上在南昌的考生,陶业人员养成所共招收了72 名学生,媲美孔子座下的.七十二贤人.。
该养成所由杜重远亲自兼任所长,并聘请了十几位陶业界知名人士任教,如聘请张浩兼职筑窑教师,聘请邹如圭讲授陶瓷分论,程伯卿和江梦九担任陶瓷工艺方面课程。杜重远创办养成所的目的,是为景德镇的陶瓷改良计划培养人才,为九江设立新式瓷厂...光大瓷厂输送人才。养成所还创办了民众月刊,除刊登讲演内容外,还有调查报告及陶业管理局的告示等内容,这份月刊发行量达到了2000册,在当时识字人数不多的景德镇,这样的发行量令人咋舌。
另外杜重远还设立了几个夜校式的工人训练所,招收景德镇的陶业工人入学,由养成所的学员任训练员,目的是培养陶业工人的文化技术,提高陶业工人队伍的素质,逐渐形成一支改良陶瓷工业的队伍。
在创办养成所之外,杜重远的其他改革措施更体现了其作为一名实业家的风格。杜重远担任陶业管理局局长后,依照改革计划,在景德镇开办了模范瓷厂和模范窑长,向景德镇瓷业展示了现代瓷厂的管理和运营方式。模范陶瓷企业打破了往日行规,完全按照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并仰仗行政权力保障,强制取消了窑禁。此外,杜重远大刀阔斧的改革收效显著,依赖行规的行业垄断被打破,杜重远也因此深受众望,被誉为瓷都的中兴的缔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