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发于《瓷都美术家》: 曾在书中读到.“当艺术家在远处,就是天使;当艺术家是邻居,就是神经病。”有时候才华和专注确能造就如此极端的印象。有一则逸事说的是毕渊明的刻苦和忘我。说他白天在红店帮工打杂,晚上在一间破阁楼上练画,三年里每晚身不离画桌、手不离毫管,累了、困了就和衣而卧,从不打开被子睡觉,以致于拆洗被子时,居然发现有几只老鼠在被子里安了窝。
忘我的学习之后,毕渊明终于自画自填出首幅瓷画——八寸《芦雁秋声图》粉彩瓷板。画面上,两雁在寒沙折芦之间,一雁已息落,一雁盘旋欲下,相望相依;一支芦花,秃笔蓬松,隐约渚沙,墨色枯渎。鸿雁墨中带赭色,头颈弯曲,羽毛用浓淡轻重的不同色彩层层晕染,十分细腻,不仅形神肖似,而且质感柔软润泽,无不情趣横溢,把工兼写的国画技法成功地运用在粉彩的表现形式中。
这件作品不但让父亲惊喜,连“珠山八友”的花鸟画大家程意亭看了也啧声称赞,连说“后生可畏”。
首幅瓷画以芦雁为题,是因为毕渊明觉得:“徽州人在外地,好比飞鸣宿食的飞雁,所谓‘相伴芦花与荻花,水云深处便是家’,还有‘问子游何乡,戢翼正徘徊。’这些正是徽州人浪迹天涯的写照。”
也许是骨子里的徽州因子作祟,毕渊明更愿意活得恣意、狂放些。
尽管习得画瓷技术,他在解放前却不画瓷器画画。他自号“天涯客”,每次积累了一批画作就背出去办画展、卖画,一路上鬻文卖画、举办画展、结交知己、大开眼界。1935 年,他先后应聘于浮梁陶瓷职业学校、浮梁国立艺术学校和湖南衡阳瓷彩学校执教,还兼任过景德镇《晨钟报》副刊、《陶业日报》副刊编辑。
古语说:“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这句话放在各种身份的人身上都适用。毕渊明的各种选择正是秉持了“赤子之心”,生活贫困潦倒,却不失孩子气的率真,也让内心愈发丰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