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国初年的新粉彩艺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的景德镇经过咸丰间的洪、杨之乱后,社会相对安定的时间比较长。同治五年李鸿章在废墟上重建御窑厂,光绪官窑在青花、色釉以及彩瓷方面取得的成绩,证实康、雍、乾三代官窑的高超技艺,经过战乱之后已全面恢复。
其时投身陶瓷美术,聚集在景德镇的,有曾在杭州的绘制团、摺扇为业并小有名气的汪晓棠,有鄱阳著名画家潘俗宇,有来自四川的石刻名手周小松以及以捏面人称著的王琦等人。尤其有趣的是王琦,他来镇之后的雅号为“陶迷道人”,这一雅号似乎意味着景德镇陶瓷以及因彩瓷而获得的经济方面的利益使他着迷了。他们的来到,给景德镇彩瓷界带来了新的活力,预兆着陶瓷美术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汪晓棠(1885-1924)
汪棣,又名汪棣华,字晓棠,号龙山樵子,江西婺源县叶村人。少时即在杭州以绘制纸绢团、摺扇为生。光绪、宣统之际,因妻投水自尽,避祸景德镇自学彩瓷。由于有极好的造型能力与较高的书法素养(汪之书法有“二王”影响),当他掌握彩瓷工艺之后,所作瓷画出手不凡,不数年便使景德镇红店艺徒不能望其项背,以致名艺人王大凡(后为珠山八友之一)等都不得不从其学。1922年,喜欢艺事的浮梁县长徐仲亭,知事何心澄(何亦能画瓷,堂名“雅趣”。景德镇陶瓷考古所藏有其作品)倡建“瓷业美术研究社”,晓棠当选为副社长。
汪擅长粉彩人物,尤长仕女,造型精美,姿态轻盈,衣褶如行云流水,设色淡雅而又精细,论者以为是瓷坛之改七乡,但享年不长,1924年病逝,年仅39岁。
潘俗宇(约1887-1926)
字鼎钧,斋名古欢,号澹湖外史,江西鄱阳人,1911年后任江西省立甲种工业窑业学校图画教师(校址在鄱阳),珠山八友中的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均出其门下。潘氏世居鄱阳,执教之余,常于假期客景德镇彩瓷,擅画粉彩小件,无论人物山水花卉均精,笔法极为秀丽。1923年,军阀曹锟曾出重金聘潘彩绘文具。关于潘氏情况,民国《鄱阳县志·人物志》有较详实的记载。
潘俗宇,名鼎钧,士茅子,署款以字行,而其名转晦。工虫鱼花卉,直足逼南田之室,而奇秋岳之席也。家贫,旅珠山,以饰瓷为业。能以高不盈寸之水注,口极撮,探笔入内,绘金鱼藻荇之属。瓷胎本卵幕,注水其中,无数游鱼,各有其姿态,跃跃欲活,逼视之以为真,技之神者有如是哉!所出作品,曾参加英国芝加哥、费城博览会,均能为祖国载得荣誉以归。饰器多小品,画细致,须戴显微镜方能着笔。昂贵,人争取之而不可得。平津、沪瓷商,有先付定金,约至一二年后再来取件者。其业日繁,其神益瘁,年未40而卒。
最近采访潘氏侄孙潘文锦获得如下资料:
1.俗宇出生于一书香门第,其兄潘学明,字辑光,清季举人,擅书法并精印学(民国《鄱阳县志》有传)。父次山,亦擅绘事。
2.潘病逝于1926年,若以《鄱阳县志》记“年未四十而卒”为据,推测其生年为1887年。
三、珠山八友
1922年,由何心澄倡议创建的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在景德镇莲花塘成立,景德镇彩绘艺人便有了一个研究画艺、展览作品的场所。1927年北北洋军阀刘宝师经过景德镇,将研究社陈列的彩瓷抢劫一空,艺人们便失去了聚会的场所。
1928年,瓷板画大为销行,王琦为接受订货(其时客商要求一套瓷板有八个不同画面,由各有专长的艺人执笔彩绘),或为研讨画艺,邀请几位志同道合的艺人组成了月圆会(取月圆人寿年丰之意),要求每月聚会一次,于是市民或客商就把围绕在王琦周围的几位配画者称之为“珠山八友”或“八大名家”。
据八友中最年轻的艺人刘雨岑回忆,曾参加月圆会并经常在一起配画的艺人是“王琦、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邓碧珊、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
另一位艺人王大凡却说最早聚会的是王琦、王大凡、邓碧珊、汪野亭、刘雨岑、程意亭、何许人、毕伯涛八位,其时无徐仲南和田鹤仙。
尽管王大凡与刘雨岑的说法不一致,但笔者以为这些无关紧要,反正这十位艺人在当时都有一定的专长和影响。不过他们的作品在风格方面与汪、潘的稍有不同。汪、潘多取法于宋、元、明、清初绘画,而八友则多参考近代名家绘画。如王琦先画钱慧安后学瘿瓢,王大凡的作品多取材于马镇江(涛)的《诗中画》,程意亭显然受浙派画家程瑶笙(璋)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自珠山八友获得成功之后,景德镇粉彩艺术就很难看到风格迥异的制品了。也许是因为珠山八友成名以后社会动荡不安,彩瓷产量不多,与此相应,景德镇粉彩界也就出现了一个极稳定性局面。
王琦(1884-1937)
号碧珍,别号陶迷道人,斋名陶陶齐,江西新建县人。17岁时来镇,以捏面人为生,从学画瓷板像,并以钱慧安仕女画为蓝本彩绘瓷器,由于有较好的造型能力,其肖像画曾受各界欢迎。民国八年(1919年),向焯在其《景德镇陶业纪事》下篇第三章中曾盛称王琦、朱受之画像,以为是现今美术家中之表表者。1916年浮梁县知事程安曾题“神乎技矣”之匾额悬挂于王琦画室,其声名遂大噪。1916年后曾与王大凡前往上海得见名家原作,眼界大开,对清乾隆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之人物画尤为膺服,遂改变作风,在瓷器上专作写意人物和较长的草书题记,自此便很少为人再画肖像了。
1922年瓷业美术社成立,王与汪晓棠一道被选为副社长(据吴霭生墓志,社长为吴,毕渊明著文谓王为社长,恐有误),1928年又发起艺人组成“月圆会”,是为珠山八友之一。
王琦的肖像画笔者未能得见,其人物画则有较多的传世品。王氏早期以没骨法画佛像,后又以钱慧安仕女画为蓝本彩绘工笔粉彩,其时作品仅画图章,多不书款。中年改画写意人物,用笔挥洒奔放,很有黄慎风格,但其头部多衬以明暗,显然受到西洋画法的影响,故景德镇艺人称王琦派的瓷上人物为“西法头子”。王是八友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艺人。
王大凡(1888-1961)
王大凡,珠山八友之一,名,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安徽黟县人。少年时来镇学习绘古彩人物,后专攻粉彩。早年拜汪晓棠为师,其粉彩仕女受汪氏影响较大。晚岁得海上画家马涛《画中诗》册,人物构图与造型遂受马氏影响。由于所受影响与王琦不同,故与王琦风格大异。如果说王琦画风豪放,大凡则拘谨,但由于大凡高寿,对景德镇粉彩人物画影响至巨。
又,从1939年开始,王大凡彩画人物时不用玻璃白打底,而直接将色料平涂于瓷胎再罩雪白、水绿之类烧成。由于不用渲染,景德镇至今称王氏填彩法为“落地彩”。
其子晓帆能继承其业,侄王锡良为当代名家。
何许人(1882-1940)
何许人,珠山八友之一,字德达,又名处,乳名花子(乞丐也,取其*而命长)。从王琦建议改花子为华滋。又用陶潜《五柳先生传》中“先生生不知何许人也”句,更名何许人,安徽南陵人。少时至镇学绘青花,从改学粉彩。曾在民国初年应詹元广、詹元斌兄弟之聘,赴北京彩仿古瓷,得见故宫所藏历代名瓷名画,技法遂大进。
何氏善微书,能于径寸印泥盒上书《出师表》、《赤壁赋》。后专攻粉彩雪景,用笔潇洒,所作“寒江独钓”意境寂寥空阔;又作“梁园飞雪”,雪拥丹阁,雍容华贵。何氏中年以后常往来于景德镇和九江之间,并于九江开店彩瓷自画自销。传世作品不多。
徐仲南(1872-1952)
徐陔,珠山八友之一,字仲南,号竹里老人,斋名栖碧山馆,江西南昌人。少时入南昌某瓷店当学徒彩瓷,1918年受江西省瓷业公司之聘来镇管理瓷业美术,并结识王琦等人。擅长绘山水,传世品以松竹为多。
邓碧珊(1874-1930)
邓碧珊,珠山八友之一,字辟寰,号铁肩子,江西余干县人,为清末秀才。擅长粉彩鱼藻,其技法颇受日本绘画影响。邓由于有文化,又在书法方面有一定修养,来镇之后颇受绘瓷艺人尊敬。珠山八友之一的王琦,其人物画虽名重当时,但因幼年失学,也曾执弟子礼向邓学习书法。据说邓在镇最早用九宫格画瓷像,王琦早期瓷像亦由邓传授。
邓由于包揽讼事,民愤较大,1930年方志敏军入镇后即被镇压。
田鹤仙(1894-1952)
珠山八友之一,原名田世青,后改为田青,字鹤仙,号荒园老梅,斋名古石,浙江绍兴人。少时寄居江西抚州岳父家,民国初年曾任职于景德镇税务局,后任江西省瓷业公司夜校教员,再改行学绘瓷器。先画山水,后专攻梅花,传世作品梅花为多。
程意亭(1895-1948)
程甫,珠山八友之一,名意亭,字体孚,别号翥山樵子,斋名佩古,江西乐平县人。1911年入鄱阳江西窑业学堂图画科,从张晓耕画山水花鸟,后至上海,拜海上浙派画家程瑶笙(璋)为师画花鸟,技法遂大进。
毕业后在九江普芳居瓷店绘瓷,1920年来镇开业,1940年前后为浮梁陶瓷职业学校教员。抗战期间返回乐平*卖画度日,享年仅51岁。程病逝后,人们在其卧室内发现了大量的白瓷板与宣纸画稿,同行惜其享年不久,壮志未酬。但程氏一生勤奋,遗留作品仍很丰富。
汪野亭(1884-19L)
汪野亭,珠山八友之一,名平,号元鉴,又号传芳居士,江西乐平县人。1906年就读于江西省立窑专学堂(校址在鄱阳),先从张晓耕、潘俗宇学绘花鸟,从改学山水。早期作品多受程门一派的浅绛法影响,后用纯钴绘山水,以大绿、水绿或雪白罩填,是为粉彩青绿山水。其构图多仿自清初四王,笔法健劲色泽绚丽。
毕伯涛(1885-1961)
毕伯涛,珠山八友之一,名达,号黄山樵子,祖籍歙县,寄居鄱阳,为清末秀才。早年曾师鄱阳画家张云山,从旅居景德镇专攻粉彩,擅长翎毛花卉。其子毕渊明擅长工笔走兽。
刘雨岑(1904-1969)
珠山八友之一,原名玉成,后改雨岑,尔后又改雨城,斋名觉庵,别号澹湖渔,60岁以后号巧翁。安徽太平人,寄居鄱阳。15岁时就读于饶州江西省立第二乙种工业学校饰瓷科,为陶瓷名家潘俗宇的弟子。1922年来镇彩瓷,擅长花鸟,并创水点桃花技法(以往粉彩艺人在瓷上画花头,以玻璃白打底,再慢慢用洋红之类染出浓淡。刘则不用洗染法,仅用含料的水笔点出,使花头显得活泼自然),在粉彩艺术上产生极大影响。晚年多见任伯年、新罗山人原作,技法大进,其作品形象生动,设色清新,但传世物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