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大道往西,在枫树山站下车,穿过一条青石板“访窑古道”,便到了古窑。古窑的名声很响,“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这些耀眼的冠名,折射出景德镇陶瓷历史的辉煌,足以让古窑大放异彩。
古窑,浓缩千年瓷都悠远的历史。在这里,人们穿越时空,倾听陶瓷王国的传说,探究陶瓷王国的奥秘,体验传统陶瓷工艺制作带来的愉悦。
手工制瓷作坊,是制作瓷器胚胎兼胚胎上釉、彩绘的工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制瓷生产线。作坊由穿逗式木构架构成类似北方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组成正间和廒间。正间是瓷器胚胎制作流程的场所,与之相对的廒间是原料储存加工的场所,正廒间相联的边屋俗称?披屋?,是踩炼胚泥、储泥存腐的场所,上设活动木架,用于晾晒瓷胚。其间,陶瓷艺人用传统手工制瓷工艺娴熟操作,一坨滑溜溜的泥土在他们手里飞速旋转,神奇般变幻成碗、瓶等不同的器物造型,生动再现了景德镇古代陶瓷制作工艺的全过程。妙手神工的精湛演绎,让游客惊叹不已,仿佛置身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厂内各式传统的古瓷窑,巧妙利用了曲木重心和弯曲外型立筑架梁的原理,独具匠心,堪称一绝,自然也成为我国古陶瓷建筑史的一大奇观。在这里,宋代的龙窑、元代的馒头窑、明代的葫芦窑、清代的镇窑,你都能目睹到她们瑰丽的风采。古窑,再现了古代作坊、瓷窑的历史场景,是千年瓷都的活化石,还有工序、物料、作品的展示,更为吸引人的是老工匠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现场制作,游客也可以亲身参与拉胚、施釉、彩绘,自己俨然就是一个陶瓷艺人呢。
在陶瓷民俗展示区的水上舞台,我们欣赏了神奇的瓷乐演奏。堪称“中国一绝,世界首创”的瓷乐团于1985年成功研制了以瓷盘为主要材料的新型民族打击乐器“瓷瓯”,随后又研制了瓷鼓、瓷编钟、瓷磬、瓷管钟、瓷笛、瓷箫、瓷二胡,一台瓷乐盛会在十位江南美女的演奏下闪亮“瓷音水榭”。游客在游览陶瓷故国之后,细细品味柔和婉转而精致细腻的音乐,心里无不荡漾着美妙的涟漪,又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有一种泥土烧成的器物与一个国家同名,有一个江南小镇用一个皇帝的年号命名,这种荣耀就来自瓷器,来自景德镇。
景德镇,在传颂着一个点土成金的东方神话。景德镇,一个曾经专为皇家烧制瓷器的江南小镇,走过了一千八百多年。据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了陶瓷生产。宋景德元年(1004年),朝廷下诏景德镇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元代伊始,历代皇帝都派官员来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了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青花玲珑和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诠释了千年陶瓷的精湛技艺和优秀品质。因为陶瓷,铸就了景德镇这个千年不朽的文化品牌。
绕城而过的昌江,是景德镇的母亲河。景德镇因昌江而兴起而发达。充沛的水源为陶瓷提供了廉价的动力资源,水车带动水碓碎石捣泥,任劳任怨。据《陶政》记载,“查明初陶厂皆自水运达京”,四通八达的昌江因此成为景德镇的动脉。昌江,运来上游的制瓷原料、烧窑的松柴,又运走烧好的陶瓷,满载瓷器的木船启程“草鞋码头”顺昌江而下,进鄱湖入长江,一路浩浩荡荡行走大江南北,有的搭乘广州国际航线,飘洋过海中东还有更远的欧洲诸国。遥想当年,郑和七下西洋,带去的不仅仅是景德镇的瓷器,还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啊。近年来,景德镇的陶瓷转型发展,就像川剧中的“变脸”,变出了一张张鲜活的面孔,陶瓷重新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景德镇国家级高新开发区和陶瓷工业园聚集了以远红外陶瓷、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生物陶瓷、电子陶瓷等系列产品的高新技术陶瓷企业,形成景德镇陶瓷的核心竞争力。艺术陶瓷、日用陶瓷等一批景德镇传统陶瓷,在成功吸纳和融合“艺术瓷创意化”的设计创作理念后,华丽转身,一个精彩的千年瓷都向我们走来。
我的思绪重新回到古窑。在古窑,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泱泱瓷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感触到中国千年陶瓷文化隐约跳动的脉搏,领悟到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无穷魅力。
傍晚时分,余晖映照在古窑,火红得就像那熊熊的千年不息的窑火。蓦然之间,在我的心里矗立起一座神圣的坐标,那就是景德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