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景德镇.水土宜陶,陈以来士多业此.,周围山区森林茂密,燃料供应源源不断。周边一些地区,如安徽的祁门、休宁,江西的婺源、乐平、余干、横峰、鄱阳等,在古代都有窑场和生产陶瓷原料。以景德镇为中心这一广大地区,具有天然和历史的建立陶瓷业的雄厚基础。北宋以后,北方定窑、汝窑、江西的吉洲窑等窑场的不少名工巧匠先后聚集景德镇,从而大大促进了景德镇的发展。皇家、官府的需求,各地商贾的定货,都拉升了景德镇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工艺制造水平已达到了中国陶瓷史上空前的历史高峰,是全国的陶瓷生产中心,闻名世界的.瓷都.,清代唐英著《陶事图说(二十六)》.商贩毕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景德镇陶瓷的繁荣,跻身全国.四大名镇.,发展为.千猪万米.的大码头。.千猪万米.的大码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在景德镇住了七年,1712 年(康熙五十一年),他在一封发往欧州的信中介绍说.景德镇拥有一万八千户人家,一部分是商人,他们占有面积很大的住宅,雇佣的陶工多得惊人。按一般人的说法,此镇有一百万人口,每日消耗一万担米和一千头多猪...
虽说此镇有一百万人口有些夸大,但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繁荣富庶,历数百年不衰。明代文学家王世懋对明代景德镇有过生动形象的记述,他说.天下瓷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余尝分守督运至其地,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四时雷电镇.。王世懋短短几句话反映了明中《景德镇的繁荣。一百年后,饶州通判、署浮梁知县陈淯在1862 年(康熙二十一年)曾说.景德一镇则又县南大都会也,业陶者在焉,贸陶者在焉,海内商陶之用殖陶之利,舟车云屯,商贾电鹜,五方杂处,百货俱陈,熙熙乎称盛观矣!.随着景德镇瓷业发展,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兴旺,可见当时景德镇的繁荣盛况。
景德镇的中山路过去叫前街,现为古街,在清代已很繁华,往前走就是麻石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街,与昌江平行,是当时景德镇陶瓷产业集中销售的街市。史载这条街.颇宽广的二、三百米,两旁皆瓷店陈列,无器不有,悉零收贩户整治摆售亦有精、粗上中下之分.。著名的徽州会馆、南昌会馆、苏湖会馆、浙江会馆等都散布在附近。这里又成为景德镇最繁华的商业区,前街(中山路)和后街(中华路)除了瓷行、瓷店外,还有各色百货、杂品、饮食、茶铺、酒馆、药店等,例如公和圃、森泰楼、天申百货店、种德堂药店都很有名,昼夜营业,繁荣异常。里市渡是清代祁门瓷石卸货和景德镇陶瓷出口的码头。每天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派繁忙的景象。河西的三闾庙是粮食交易市场,黄家舟上遍地都摆着瓷器摊,是瓷器小贩们聚集在一起兜售生意的场所。
.千猪万米.大码头,说明了在百年漫长的历史中,景德镇人民用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城镇和灿烂文明的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