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载于《陶瓷博览》: 蜿蜒百折的南河,徐徐潺潺地润入湖田,沿着南山北麓绕城西下,汇入浩浩荡荡的秀丽昌江。风光旖旎的南河流域,绵延着以湖田窑为代表的历时700年之久的古代制瓷遗址。
景德镇的“三宝”
马来西亚、印尼的“三宝”
跨过陶院老校区南面的南河桥,挨着著名的湖田村,有一条处于绿荫之中的三宝路,细细悠长地一直伸向远方,连结起三宝村三宝蓬瓷石矿。旅居加拿大的陶艺家李见深先生,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建起了”三宝”国际陶艺村,这里成了中外陶艺家文化交流的一方乐土。每当人们初来三宝,都会好奇地追问“这里为什么叫三宝?”当地主人们回答得很勉强,想卖酒的干脆说杨梅酒是一宝,也有说肥壮的白鸭也是一宝,听来比较靠谱的是”松柴、瓷石、南河水”三宝。但景德镇昌江东河、南河流域都长着极为茂密的松柴林,裸露着一百多平方公里的瓷石矿,遍地是宝,何独谓这里为“三宝”?没有充足的理由,“三宝”的地名至今仍然是个谜。
2005年8月初,印度西尼亚爪哇岛三宝垄市举行盛大庆典,隆重纪念中国明代伟大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登陆600周年,人们载歌载舞,抬着历经600周年的郑和塑像上街游行。“三宝垄”是当地华人和印尼人为纪念三保大人郑和在漫长岁月中留下的地名。在南洋各国中,印尼留下的纪念郑和的庙宇可谓数量最多,三宝垄市的三宝公庙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它如同一座郑和下西洋历史的民间博物馆,设有船舡爷庙,船锚庙,郑和船队水手们住过的纪念庙。船锚庙供奉有一根高约三米、系着红绸的三爪大铁锚,是当年郑和船队留下的,供奉在锚前的两盏油灯昼夜长明,几百年来有专人奉侍,从未熄灭过。在三宝庙的长廊上立着6根三米多高的巨型红香烛,一经点燃可昼夜燃烧10个月。每年8月17日是”三宝”大人出巡日,许多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赶来的华人聚集在一起,参加这一庆祝仪式,宛如华人的狂欢节。
马六甲有一条“郑和路”,一直通往这里的三保庙。庙内最闻名的数那口直径逾二米的马六甲历史上最古老的大水井,传为郑和船队驻扎此地时为补充淡水而开掘,所以称作“三保井”。三保井和别处不同,清新甘甜,华人时常到这里汲水饮用,还被瓶装出售,甚至远渡马六甲海峡,销往印度尼西亚。当地华人流传着一种说法,喝了三保井的水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故乡。
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载于《陶瓷博览》: 沿着郑和的“三宝”航线,从南亚、中东到北美洲好望角,到处留下了当年中国船队的遗迹。许多国家的人民为这位中国的和平之神、形象大使建庙竖碑,冠以“三宝”之名的庙宇、山城、街道、港口、宫殿、水井、石碑、禅寺,遍布各岛。只有和平的使者,才能享此殊荣。
郑和下西洋和青花瓷的环球旅行
明代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遣中官郑和等,赉敕往谕西洋诸国.并赐诸国王金织文绮彩绢各有差。”郑和从小是燕王朱棣府中的贴身侍卫,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建立了赫赫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朱棣赐“郑”姓与郑和,又将其升为内宫大太监,郑和又名”三保”I谐音“三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当时,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信仰佛教,南亚许多国家信仰佛教。郑和信伊斯兰教,懂航海,又任内宫大太监,所以,明咸祖选他担任正使,率船队出海。
郑和船队由200余艘海船组成,其中最大的”宝船”长达44丈,宽18丈,可乘上千人,此外,还有座船、粮船、兵船、马船。郑和携带着图书——明成祖的诏书,国礼金银、绸缎、瓷器等以及用于商贸的大批商品和资金,率领着使团、卫队、文书翻译及工匠差役共3万余人,浩浩荡荡由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大仓洲浏河)出发,先到福建五虎门I今闽江口长乐港)集结操练并等候季风。待到入冬,东北季风盛行,船队拔锚扬帆,首航占城(今越南南部l,揭开了七下西洋的序幕。
自明代永和三年( 1405年)至宣德八年I 1433年),郑和率领巨大的船队七次出海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同南洋、印度洋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友好和平交流。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大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正如中央电视台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专题片中所说的,青花瓷的环球旅行是从景德镇开始的。郑和每次出航,都带去了大量的瓷器,主要来自昌江之滨的景德镇。景德镇距海岸线不过302公里,出窑的青花瓷从昌江进入鄱阳湖,在长江口装上郑和的帆船。茶叶不仅是船上的重要货物,也是不可缺少的减震材料,只要将瓷器置于装满茶叶的箱内,用厚而柔软的茶叶将青花覆盖,就万无一失。
青花瓷业出现在东南亚灿烂的的阳光下,被一双双惊愕的目光所注目,被一双双陌生的手所抚摸所传递。青花交换了犀牛角、象牙、伽蓝香和白银、黄金。《明会典》记载了当时青花瓷器的交易价格,I青花白瓷)盘,每只五百贯,碗,每只三百贯,瓶,每只一千五百贯,这样的价格已非常昂贵。大洋彼端的阿拉伯地区不仅是青花瓷器的主要市场和向西方贩运的中转站,而且是青花原料的重要来源。中国元代使用的青花釉大都是从波斯或阿拉伯进口的俗称“回青”。郑和船队从东非的苏麻离(今索马里)带回大量“苏麻里青”钴矿石,成为中国青花的主要原料。当整个西方世界都为青花瓷所震惊,而以“瓷器”作为中国的代称,郑和船队真正完成了传播中华文明的使命。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开放和景德镇瓷业的繁荣
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载于《陶瓷博览》: 在郑和下西洋的年代,华夏民族敞开胸怀以真挚热烈的感情迎接五洲四海的宾朋。一批批友好使者不远万里访问中国,从永乐至宣德30年的时间里,亚洲各国使团来华多达400多批,据史书记载,永乐二十一年I 1423年l海外使团来访总人数最多的一批达到1200多人。明代瓷器的外销最大输出量体现在郑和大规模航海贸易上,各国使团来华贸易带回的大部分是瓷器,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九域瓷商上镇来,牙行花色照单开”,是景德镇古代对外瓷器贸易的生动写照。景德镇瓷业在外销和内供的促进下获得了空前的进步和发展。
起始于五代的景德镇湖田窑,经历了宋影青的辉煌,元卵白瓷的灿烂和元青花的横空出世,明初还是昌南最有代表性规模最大的生产工场。这一带优质的瓷石,茂密的松柴林和清澈的南河水,天然而成的环境与优秀的人才、工艺,形成了湖田窑最佳的陶瓷生产体系。当时的朝廷指定湖田窑只能生产青花瓷,不能生产釉里红等品种,显然是为了满足外贸的巨大需要。 -
郑和作为朱棣最忠实的内宫大太监,代表朝廷出海的特命全权大使,事必躬亲,对船舶的制造、瓷器的选定等一定会亲自督促勘查,南京造船厂、苏州泉州港都留下了郑和的足迹,郑和能:不来景德镇吗?不来湖田窑吗?那么有人会问,历史上为什么没有记载呢7的确,
明代本朝没有留下任何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记录。任何一项伟大的创举,必定造成强大的对立面。有的人猜测明成祖发动出海的动机,有的人只看到财政的巨大支出,而没有看到带来的全面的经济繁荣。1424年,郑和航海的发起者和强大的后盾朱棣在北伐边疆的途中溘然长逝。登基的皇帝朱高炽宣布禁海,但他仅9个月就驾崩了。1430 年,宣德皇帝朱瞻基派遣郑和第七次出海。已经60岁的郑和,似乎预感到自己时日不多,预感到反对派可能销毁他全部航海档案,.出发前,他在太仓刘家港和福建长乐的天妃宫中特意树立了两块石碑,成为后人能够目睹的郑和航海时的仅有的原始文字资料。1432年,郑和病逝于古里,未能归来。
1435年,宣德皇帝去世,英宗朱祁镇即位后就下令停止造船。朱棣和郑和领导的大明王朝航海史诗,戛然而止。兵部管理档案的官员刘大夏将郑和航海的全部档案全部销毁。中华的闭关自锁由此开始,直至清道光年间的鸦片战争。
从中国的史料中,几乎找不出郑和那次伟大的开放的记载。仅仅作为一个生产工场的景德镇,级别之低,不可能留下郑和与景德镇有关的文字,而在景德镇——青花海上瓷路的起点,湖田,一个呼唤了600年的地名“三宝”,或许正是铭刻着一代代制瓷人对“三保”太监郑和深深怀念的永恒…,,
青花瓷巨大外贸的突然中断和湖田窑的衰落
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载于《陶瓷博览》: 正如现代的经济危机,会带来无数企业破产。那么明代青花瓷巨大外贸的突然中断和“苏麻离青”进口的断源,必然造成景德镇千百座瓷窑的熄火,湖田窑——这一始于五代、盛于宋元的全国最大的制瓷窑场,一家家工场关闭,瓷工们失业出走,从此一蹶不振,由于开放带来的商贸繁荣、工艺趋细,而形成的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就这样被扼杀了。关于湖田窑明代的衰败,没有任何详细的记载,如同带回了“苏麻离青”,用开放带来了永乐、宣德青花瓷辉煌的“三保”太监郑和一样,湖田窑逐渐被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
真正开始重视湖田窑研究的始于1937年英国青年学者普兰柯斯东对湖田窑的考察和认识。上世纪50年代,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首次向国人介绍他对湖田窑的考察。70年代,景德镇的著名考古专家刘新园先生深入对湖田窑进行了研究090年代,国家考古队对湖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然而,对历史认识的深入对真理的靠近仍需要一代一代的努力。
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研究,不能等同于考古,不要苛求什么都能找到文明的碎片,不能寄希望于将焚毁的文献资料还原。景德镇是属于中国、属于华夏民族、属于全世界的,我们必须将这一研究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大背景中来思考,来分析,来认识,从而更深刻更广泛更全面地领会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深刻内蕴和历史意义。郑和扬起风帆将中华文明的火炬传递到五洲四海,他还是辉煌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播者。我们为什么不能恢复或者确定“三宝”它与“三保”太监郑和密切相关的内涵呢?在湖田三宝路的绿阴中,矗起一尊郑和的塑像,让这位于海外已作为圣者的他,继续担当青花形象大使,展开巨大的衣袍敞开胸怀,迎接世界各地前来寻觅瓷魂的朝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