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德镇陶瓷史中,杰出的督陶官唐英为陶瓷业曾作出过卓越的贡献,虽然唐英已逝世240多年了,大家永远都不会忘记的;但清未民初一位廉洁奉公、德高望重的商界领袖陈庚昌,他在连任三届景德镇商会会长期间,为景德镇发展工商业经济,承办和捐资地方公益事业,改正行规和调息工商、劳资纠纷以及支持红军等方面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知道的人又有多少?他改良瓷质、更新花面,参展的高级青花瓷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一举获得了金奖,为中国瓷器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至今又有几人知晓?由于我国历史的种种原因和他的业绩资料散涣,使已出版的景德镇近代陶瓷史难以收集入编他的功绩,我作为其后人(曾孙)觉得这是一大遗憾,甚是心痛。好在历史就是历史,为确保这一段历史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现根据《江西文史资料》[1]、《景德镇文史资料》[2]、《都昌文史资料》[3]、《景德镇市瓷业志》[4]等有关的记载,将原文汇辑成传记,告之与众,垂于后世。
清末和民国年间,在景德镇工商界有一个很有名气的人,他不仅经营了一片瓷厂,烧造出了闻名海内外的精美青花瓷,还创办了景德镇商会,担任商界领袖三十余年,为景德镇瓷业贡献了毕生的心血。他,就是都昌人陈庚昌。
陈庚昌祖居都昌。明、清两代,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十分兴盛,都昌人大量流入景德镇从事瓷业生产,儿乎占了景德镇瓷业工人的一半以上。当时,景德镇有“十里长街尽窑户,问来个个是都昌”的民谚。陈庚昌的父亲陈莘田(派名垂立)早年也到景德镇烧窑,通过辛勤经营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办起了一个窑厂,取名为“陈新兴号”。他生有四个儿子,陈庚昌是他的第二个儿子。
陈庚昌 号仲西(景德镇人都称他为陈仲西),派名功晟。于1879年11月17日出生于都昌县烽火陈村,系宋儒陈泊告后裔。陈庚昌在少年时代,就勤奋读书。童考时,经常名列前茅。1900年他参加科试,得主考官季绞藻的赏识,入郡庠。1903年,24岁的陈庚昌又参加科试,考取史学超第二名,获得主考官吴士鉴的青睐,补为廪生,得食饩廪。1904年,25岁的陈庚昌经清民政部奏保以训导选用,接着改为县丞,在吏部注册以知县候升。尽管表面上看来,陈庚昌春风得意,但在当时清廷极端腐败的情况下,象陈庚昌这样一无大靠山推荐,二无大钱财买宫的人,要想仕路得志,希望是十分渺茫的。他也知道官场的艰险,再加上父亲年老,窑厂要他继承,就决心以主要精力经营瓷业。
古代江西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名驰天下。景德镇“尝有窑三千座,从业工人达百万,产品输出各地,且达南洋欧美。每年出产总值,尝至六七千万以上。”但至鸦片战争以后,景德镇瓷器销路大减,瓷业呈现出一片衰败景象。陈庚昌目睹这种情况,心里实是惨痛。他用心调查了一下景瓷的生产,发现景德镇当时烧造的瓷器质量愈来愈差“恒多拘守旧式,不求精美。”景德镇的瓷器之所以名甲天下,在于“其选料也,则合数处之土以成坯,故其质坚固而其声清越;其上釉也,则取各省之物而配合,故其色光泽而其彩鲜明。又复讲求火候,考验天时,备极精微,遂成绝艺。”现在景瓷精品越来越少,也是整个瓷业出现衰败的主要原因之一。陈庚昌决心振兴景瓷,烧造精品,恢复“外洋各国亦自以为弗如也”的局面。
青花瓷是景德镇烧造瓷器中的传统名产。陈庚昌将它作为突破口,在陈新兴厂狠下功夫,进行烧制。建厂初始,全厂职工不足40人,生产的品种单调,花面粗糙,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经他悉心筹划和安排,首先是增加资本扩大生产规模,千方百计延加聘请烧制青花的高手, 挖掘频临失传的烧制高档青花瓷的技艺,生产由原来的两只利坯普通青花脱胎(即当时的高档薄胎)厂,扩大为八只利坯的精细青花脱胎厂,工人由30余人增加到150余人。兴建了一处48间大坯房和一幢包括左右两座窑的窑房——双全窑。同时特别注重选择优良的原料烧制瓷器,认为要保持景瓷的“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四大特色,以原料的选配最为关键,他选用祁门瓷士和东港高岭等,釉果加配花乳石和釉灰。同时配料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试照”,并经管事先生和打杂工的分析研究及认可后,方正式配料淘泥,投入生产。青花料选用云南产的李家青珠明料,藉以提高产品质量,青花花面青翠浓艳,清雅俊美。陶瓷在传统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品种,新花面,使品种增加到600种以上。有时还超范围定货,如茶壶、咖啡具、品锅、大圆盘等。这本是琢器行当生产的,他采取向琢器厂购买成坯,再由本厂加画青花的办法,藉以增加品种和扩大销路。
1905年他筹集四万元资本开办保源滇料公司,专门贩运云南珠明料,以供全镇烧造高档青花瓷器之用。由于选料优良,技艺精细,并能采用古今相融的装饰手法制创新的产品,短时间内,陈新兴瓷厂出产的青花脱胎瓷,就以造型秀丽奇巧,花纹典雅流畅,兰莹清雅的图案,器质玉色明镜般的瓷体,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各国名人巨贾都纷纷来电来人,向陈新兴瓷厂求购,一时蜚声海内外。陈新兴厂生产的高级青花瓷在首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一举获得了金奖,大大提高了中国瓷器在国际市场的声誉。后来,凡是陈新兴生产的青花瓷,在国内外展览会上无不获奖。
陈庚昌的成功促使景德镇其它瓷厂想方设法购用优良的原料,改革陈旧的造型,重工细作,努力提高瓷器的质量,使景德镇的瓷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而陈庚昌也自然地成了都帮[5]的首领。
清廷看到陈庚昌成绩卓著,光绪皇帝颁下浩文,大加赞扬陈庚昌“提躬恪慎,莅事精勤,分双旌五马之荣,襄六典九条之治。”加四品衔赏戴花翎,诰封朝议大夫。妻刘氏也因丈夫“寅力于外,效厥勤劳”,“贤媛襄职于中,膺兹宠锡”,封为“恭人”。
由于清廷的腐败,降及光绪季年,明清御窑,已久废圮,全镇仅剩民窑一百一十余只。自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英、德、法、日等国机器化生产的廉价洋瓷,大量进入中国内地倾销,只微收象征性的所谓“合法税捐”,而且化整为零出售,与景瓷争夺市场。而国内手工业生产的陶瓷销售,则要“逢关纳税,过卡抽厘”,加上税吏的敲诈勒索,使景德镇的瓷业仍在生死线上挣扎沉浮。陈庚昌等一些有见识的实业人士,不堪此沉重压迫,日夜擎划如何发展景德镇的瓷业,抵制洋人的侵权夺利。这时清廷激于国际商战,诏各省组商会。陈庚昌大喜,说:“斯亦吾国救贫之一道乎!”乃出面邀集景德镇各实业人物共同商议,拟奏请清廷批准设立商务总会。大家一致同意了他的意见,当即推定陈庚昌起草奏折,由都、徽、杂三帮的首领陈庚昌、康达、吴简廷具名上禀省宪转奏。1910年,清帝批饬农工商部指正组织章程,准设商务总会,交部备案注册,并颁发关防印信刊鉴报部启用。景德镇商务总会的成立,在江西影响很大,继而九江、赣州援例奏准允设立了商务总会。这对保护江西的民族工商业,发展民族经济有积极的意义。
景德镇商务总会会长由(徽邦)[6]康达担任,年仅三十岁的陈庚昌任协理,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当时商会很受重视,清廷的地方官凡遇地方大事,必与商会协商,时人称之为“商人政府”。陈庚昌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努力地实现商会的宗旨。会集各业,讨论商学,启发知识,以开通商智,调查各种商品销滞、有无、新制、推广、交通、以发展商业;维持公益,改正行规,调息纷争,以和洽商情,研究陶业,改良制造,以完善商品。
陈庚昌的才识和干练很快被翰林出身的江西淮盐督销总局局长曹树藩所赏识,举荐陈庚昌为饶北淮盐缉私局局长。1911年,调办鄱阳光泥坝靖缉私营务。1912年,财政部特派筹办江西省第三区烟酒公卖事宜。1914年,奉委正任第三区公卖局局长。是年,袁世凯以陈庚昌办事尽责为由,特奖七等嘉禾勋章,以进行笼络。
景德镇商会第二任会长(杂邦)[7]吴简延继任从1913年开始也做了近十年的会长。到1921年,由陈庚昌接任。是年,陈庚昌四十二岁,正值盛年,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到商会上来。在发展瓷业、保护工商、捐资公益教育、协调劳资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当时各地销往景德镇的瓷士加工粗糙,份量亦少,较严重地影响了瓷器的生产。陈庚昌主持商会出面,约请原料产地和镇内各窑户进行协商,规定每块瓷士的质量和重量,不得少两粗制,双方派人检查规格,一经发现,按协议严格查处。从此,外地运来景德镇的瓷土质量和重量即成定制,确保了全镇制瓷有了足量的优质原料。
镇内烧窑所用的燃料,基本上是木柴,从浮梁、婺源、都昌、鄱阳等县的山里运来,但途中运输不畅,损耗十分严重,影响了窑柴的生产,增加了瓷器的烧炼成本。陈庚昌以商会名义,组织柴商、柴行和窑户,设立了保柴公所,制定挑柴的标准竹制夹篮尺寸,监督窑柴途中的散乱,防止私人偷烧,解决了各瓷窑所需窑柴运输的问题。
他在任职期间,不仅发展本厂的瓷器生产,而且注重全镇陶瓷产、供、销经营状况,以便于引导和促进瓷业的全面发展。同时沿袭地方公益的惯例,承担各项捐税的统一分配任务。如修建大下水道的“沟捐”和用于教育经费的“房捐”等,都经其全面规划,按时收集上缴,以保证修建工程的进行和教育经费的发放。
陈庚昌很关心瓷业工人的待遇和生活,当时清末民初,景德镇曾多次爆发规模较大的要求增加工资,改善生活待遇的罢工斗争。如:圆琢器,三付头罢工,灰可器工人争取津贴的罢工,圆器工人“打熟米饭派头”的罢工;画瓷工人要求增加工资改善生活的罢工;各行工人“打雄黄酒派头”的罢工等等。每遇到劳资纠纷,大都是经陈庚昌出面,并邀请有关双方代表进行商量,劝导互相让步,结果每次都能接受工人的合理要求而达成协议。因为他自己对协议能坚决带头执行,所以不仅在工商界人士中,获得较高的声望,而且在各行工人中,也取得一定的信任和爱戴。特别是1923年,景德镇的瓷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瓷器供不应求,大小窑户获利甚厚。圆器业的工人提出了增加工资以改善生活状况的要求,遭到“三窑九会”[8]行业组织中某些当权者的阻拦,几乎造成全面罢工停产。经浮梁县知事与总商会会长陈庚昌出面商讨,接受了瓷业工人的合理要求,使问题得到解决。当时瓷业工人流传着:“商界缺少陈庚昌,瓷业工人闹饥荒,工资就被剥削光,吃饭只有吃米糠”的民谚。是年及次年,全镇产瓷量均达八十余万担,达到了清末以来瓷器产量的最高峰。
陈庚昌平生热心于教育事业。除在任职过程中积极筹措文教经费外,并独资捐献巨款,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如他曾向其故乡都昌县捐资兴学,而获得都昌县知事胡庆道的好评,并颁发“有功文教"的匾额以示表彰。同时他又独资捐款给景德镇市立中学,建造一间规模较大的“莘田教室”,亦获得本市教育界及学校师生的赞扬。
1930年,陈庚昌第三次出任景德镇总商会会长,农历五月初十,阳历6月6日,方志敏率领赣东北军独立团第一次攻克了景德镇,所有地方官吏士坤和巨商大贾,皆仓惶逃走,惟有陈庚昌却在镇内,红军到达的当天约上午9时许,他从楼上窗口挂一块亲自书写的红布条幅,上书“ 欢迎红军,欢迎方志敏、邵式平、方维华!”原来,方维华是乐平籍人,父方楷庭寄居浮梁县里村,江西第一中学毕业,娶陈庚昌之长女为妻。方维华在大革命时期担任中共景德镇地下支部书记,后转到红军队伍。陈庚昌对方维华在景德镇的地下工作曾给予过掩护。所以,红军攻入景德镇后,陈庚昌对红军表示非常欢迎,并于当天下午在总商会会见了方志敏、邵式平等红军领导同志。方志敏对他讲了一些革命的道理,并交待了红军的方针政策,使他更加提高了认识,积极协助红军做好宣传工作,号召本镇各行各业各界人士,不要惊慌,应立即复市、复工、复课。次日,全市前后街的商店大都开了门做生意,整个社会秩序很快安定下来。与此同时,他还做了很多支前工作,并参加了红军筹措军响的财委会,根据各工商户资金和营业情况,为支持红军
革命共筹款万元,当时为解决红军经济困难出了大力。嗣后,红军给商会留下八支枪,作为维持治安之用,由陈庚昌出面,以商会的名义组织治安队,实行日夜巡逻,藉以维持市场和社会的治安。当晚,红军退清后,开始由治安队带着留下来的枪支和各自的梭标、大刀、马刀等武器,分两队出发进行治安巡查。午夜后,两队均抓获一批趁乱放火、打劫、扒门偷盗的坏人,当即将他们带到商会队部来处理。陈庚昌认为商会不是地方行政机关,而采取了一个妥善而合情合理的解决办法。首先,对这些人进行了一次严肃认真的教育,并告诫他们今后不要再做坏事,必须改邪归正做好人,然后每人发给一块钱,即将他们全部放掉了。
同年9月底,方志敏和邵式平率领红十军,第二次攻占了景德镇,陈庚昌仍参与了支持红军的工作,并将以前留下的枪支如数交还了红军。方志敏、邵式平等对他非常信任和尊重,并赞扬他是景德镇的开明人士(建国后邵式平省长也经常提及,给予高度评价),这次红军撤离时,他和商会会董十八人随同红军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戈阳磨盘山,考察戈横根据地。同年11月,红军第三次到景德镇,他们(当时只有二人未回)也随同红军回来了。陈庚昌回镇以后,就主动辞去总商会会长职务,继续专搞他的瓷业生产和经营。
1935年,他被选为江两省商业联合会常务委员。省商会是一个常设机构,因此他必须经常到南昌去开会,研究工作。为了便于工作和瓷业的经营,他又特在南昌开设了专营景德镇瓷器的“陈新生瓷器商店”。从此,他便经常往来于景德镇、南昌之间。后因连年患病,就不再去南昌。直到1939年,国民党选国大代表,景德镇竞选的人很多,闹得不亦乐乎。五区专员酆景福(天翼中学的创始人并为校长)难以应付,加上省府的关注,为了摆平服众,硬把陈庚昌抬了出来。因为陈庚昌在景德镇商界是位廉洁奉公、德高望重的风云人物,所以才平熄了这次选举。但陈庚昌并不愿意挂上这种招牌,内心惶惑不安,特别是他由于身患重病,于1940年农历6月初五寅时逝世在家中,享年61岁。没有参加国民党的全国国民代表大会。陈庚昌葬于浮梁县景德镇秧田坞父亲陈莘田的公墓旁(其墓以后多次被盗)。他的墓额由当时的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都昌人曹浩森所题,内容为“潜德幽光”四字,至今尚在。
陈庚昌生平质直好义,勇于任事而又宅心仁恕。金溪修思永撰写的《仲西公行实传》中说:“景德镇总商会在陈庚昌等人擎画成立后,自是涣散者得而联属焉;壅于上者乃而转达焉;有所抵牾者得而和洽焉;屈仰无告所得而申理焉;而于瓷器之改良,工艺之策励,骎骎日上,举凡国内外展览会无往不获奖,景镇商会之名亦藉甚全国之市场,君与有力焉”。“在商会逾三十年,瘁志劬躬,始终如一”。如实地概括了陈庚昌的一生业绩。陈庚昌确是一个值得后人记住的,这位廉洁奉公的商界领袖,独树建功,在清末民初对景德镇的瓷业是有巨大贡献的,景德镇近代陶瓷史上不可缺少他的不朽篇章。
主要原文资料参考:
1、江西文史资料[(瓷器实业家陈庚昌)罗永生1989年第二期p89——93]
2、景德镇文史资料[(景德镇总商会简况)朱绍熹1984年第一辑p96]
3、都昌文史资料[(陈庚昌传略)陈定华p74——78]
4、景德镇瓷业志[第十篇·第一章(瓷业人物传p622)]景德镇市地方志办公室编,2004年11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
注:
[5] 都邦——纯属都昌人,所有旅镇的都昌人为一邦,并集资建有宗族组织的都昌会馆,主祭祀、聚会、议事场所。他们绝大多数人是经营陶瓷圆器窑户和烧窑,俗称窑户。
[6] 徽邦——是徽州府所属六县旅景人士结成的一邦。即歙县、休宁、绩溪、祁门、黔县、婺源(现划入江西)。他们集资建立了新安书院(即徽州会馆)为宗族春秋祭祀、聚会、议事、办学场所。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经营商业。
[7]杂邦——就是除都邦和徽邦以外,统称杂邦。由于过于广泛,仅以抚州,南昌,丰城,波阳,吉安等县人多为核心。其它外省各地区人也属杂邦,他们主要是陶瓷啄器业。
[8]三窑九会——三窑:即陶成窑(烧槎窑业)、允成窑(造古器业)、裕成窑(造灰可器业)。九会“都冠社名,分脱胎、二白釉、青釉、四大器、四小器、酒令蛊、七无寸、可器、碎古器等。但陶庆窑(烧柴窑业)独树一帜,没有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