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发现,让陈年彬对曾祖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那是几年前,陈年彬路过一个旧书摊,在一本小册子上看到曾祖父陈庚昌的部分文字介绍,他知道曾祖父不仅是一位陶瓷经营者,而且对景德镇陶瓷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然而,仅仅是只言片语让陈年彬感到有些遗憾。为了弄清曾祖父生前的事,他花了两三年时间查阅有关史料、走访曾经与曾祖父有过接触的老人和亲朋,最终他写出了一篇《独树建功的景德镇商界领袖———陈庚昌》文章,并在网络和当地一些媒体发表。
陈年彬的一桩心事随着文章的发表和人们的认可终于了却。
陈庚昌究竟是什么人、生前又做过怎样轰动的事,让其后人如此敬仰?本文的两位讲述者陈年彬和陈康国将为你揭开谜底,并把你带回解放前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场景。
《瓷器》记者 张钧和 文/图
陈新兴瓷厂
陈庚昌是陈新兴瓷厂的第二代掌门人,要了解其人,还须从陈新兴瓷厂的创办与兴起说起。进入清朝中晚期,景德镇民窑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与官窑相鼎立的格局。而在民窑当中,又以都昌人为最。陈新兴瓷厂的创办者陈莘田便来自于都昌。
关于陈莘田,没有留下文字史料,其后人也知之甚少,他的生卒年份更是模糊。陈莘田出生于都昌县烽火陈村,其祖上曾经显耀过,是南宋名儒陈皓的后裔。陈皓又称经归先生,为朱熹四传子弟。入元,隐居不仕,教授乡里,创云住书院,精易、书、礼,著有《礼记集说》,该书为明、清两代各类学校的“御定课本”之一。
然而到了陈莘田上几代,已经家境没落,以耕渔为生。陈庚昌的孙子、本文的讲述者之一陈康国说,他曾听长辈说过,到陈莘田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十分贫困,要不然,在其十几岁的时候,也不会到景德镇来当学徒。
陈莘田学徒的日子,也像其他老乡一样,十分艰辛。他从家里带来的豆豉是他下饭的常菜。说来现今的人们很难相信,那时,小小的一粒豆豉他要分好几口吃。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徒出师后,他凭着自己的技术和节约,铢积寸累,有了一定的资金以后,他自己开起了作坊,经营起瓷业,并把作坊取名为“陈新兴瓷厂”,随后又兼营起青花明珠料。
陈新兴瓷厂以生产经营青花脱胎瓷为主。在陈莘田经营时期,厂子的规模较小,人员不足40人,产品也较单一。虽然厂子规模不大,但陈莘田却积累了不少财富,他不仅买下了几十间坯房,并花巨资买下了一栋漂亮的家宅,这就是牌楼里37号。这是一栋高大砖木结构的两层建筑,门楣高耸,尽管厉经岁月风雨洗礼,墙面青砖斑驳,但昔日的豪华气派依然可见。陈康国还清晰地记得,在陪屋的正外墙上,曾醒目地写着“陈新兴瓷厂”五个大字。
陈莘田除了创办陈新兴瓷厂,为该厂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之外,他更大的贡献在于为瓷厂的发展培养了一位优秀的继承人,这就是他的次子、后来叱咤景德镇瓷业并为景德镇陶瓷行业发展作出贡献的陈庚昌。
双全窑
年近五十的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年彬住在金家弄,从事着艺术瓷创作,从事陶瓷创作三十余年,是陈庚昌后裔中仅有从事陶瓷行业的一员。他所居住的房子是原来双全窑管开簿先生住的地方。拜访陈年彬是在一个雨天,并在他的引路下,参观了双全窑遗址。
雨中的双全窑,仅是一片空地,四周断墙残柱以其残存的毅力向人们讲述着双全窑的沧桑。陈年彬说,双全窑拆除已有多年的历史,在其还未完全倒下的时候,景德镇的一位摄影家用相机记录下了它的全貌,不过这时它有了另一个名称———东风瓷厂红花仓库和宿舍。
双全窑是两座紧邻柴窑的合称,分别叫左窑和右窑,原来有一条专用的道路通向窑场,在路口,有一个牌门,上书“双全窑”,景德镇上了年纪的市民可能都会有些许印象。双全窑大概建于上世纪初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陈新兴瓷厂的第二代掌门人陈庚昌接管父亲的产业后,发展壮大时所建。
陈莘田生有四子,陈庚昌排行第二,1879年出生于都昌,号仲西,景德镇人大多称他为陈仲西。陈庚昌诞生之时,陈家的家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彻底甩掉了穷帽子。受家传儒道思想的影响,陈莘田一门心思地培养儿子读书,以博取功名,以光书香门第之耀。陈庚昌的勤奋与进取,没有让父亲失望。
陈年彬查阅许多史料,都有关于陈庚昌年少时博取功名的记载:“童考时,名列前茅。1900年他参加科试,得主考官季绞藻的赏识,入郡庠。1903年,24岁的陈庚昌又参加科试,考取史学超第二名,获得主考官吴士鉴的青睐,补为廪生,得食饩廪。1904年,25岁的陈庚昌经清民政部奏保以训导选用,接着改为县丞,在吏部注册以知县候升。”
如果陈庚昌如此在仕途上春风得意、一帆风顺的话,那么,可能就没有我们今天所说的双全窑了。就在陈庚昌参加科试的时候,他就对经营陶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已淡薄仕途,跟随父亲学习业瓷。自1903年起,陈庚昌便从年迈的父亲手中接过瓷厂“大印”,成为瓷厂年轻的老板,开始了近40年的瓷业生涯。
陈年彬在《独树建功的景德镇商界领袖———陈庚昌》一文中说:“尽管表面上看来,陈庚昌春风得意,但在当时清廷极端腐败的情况下,像陈庚昌这样一无大靠山推荐,二无大钱财买官的人,要想仕路得志,希望是十分渺茫的。他也知道官场的艰险,再加上父亲年老,窑厂要他继承,就决心以主要精力经营瓷业。”
正是陈庚昌这一深思熟虑的一记转身,才有了陈新兴瓷厂的壮大、景德镇商会的诞生、景德镇瓷业的一系列革新……这些,除了史料,双全窑上的残砖断瓦是最后的见证者之一。
儒商改革
与父亲陈莘田相比,最大的差异是陈庚昌是位有知识的当家人,在这里,我们姑且称他为儒商,而随后在他的瓷业生涯中,不管是自家产业的发展,还是在商会任职时革新,“儒商”这个称谓,于公于私,对陈庚昌来说都是当之无愧。
先从陈新兴瓷厂的发展壮大说起。
陈庚昌接手父亲的产业时,陈新兴瓷厂只是两只利坯普通青花脱胎的规模,全厂工人40多人,这在当时的景德镇只是一个中小企业,其市场竞争力十分微弱。加上当时瓷业萧条现状的大环境,直接威胁到陈新兴瓷厂的立足与生存。
陈年彬说,陈庚昌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人,在他接手陈新兴瓷厂的时候,对当时景德镇瓷业现状作了一翻考究。自鸦片战争以来,景德镇瓷业是日渐衰败,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受外界瓷器(洋瓷)的冲击,而内在原因则是景德镇瓷器的生产经营者拘守旧式、不求精美、缺乏革新。
经过一翻深思熟虑,陈庚昌以他非凡的魄力对陈新兴瓷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青花是陈新兴瓷厂的主打产品,但品种单一、花面粗糙,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然而青花却又是景德镇的拳头产品,于是,陈庚昌选择了以革新青花瓷为突破口,进行筹划与改革。
首先,陈庚昌从人员入手,开始了他的改革瓷厂的第一战。他在厂里对现有人员进行优胜劣汰,技术好的延聘,技术不过关的淘汰。对新进人员,一切以技术过硬为标准,不达标的一律不录用,哪怕是亲戚。同时,他用重金聘请高档青花瓷的烧造高手,挖掘高档青花瓷的烧造工艺。由此一来,便解决了人才这一关键问题。
在解决人才问题的同时,陈庚昌对原材料进行了严格筛选。他认为要保持景瓷的“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四大特色,原料的选配最为关键,他选用祁门瓷土和东港高岭土等,釉果加配花乳石和釉灰。同时配料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试照”,并经管事先生和打杂工的分析研究及认可后,方正式配料淘泥,投入生产。青花料选用云南产的李家青珠明料,藉以提高产品质量,青花花面青翠浓艳。1905年,他筹集四万元资金,创办保源填料公司,采办云南李家菁的珠明料,为景德镇发展青花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青花料。
为了解决产品单一问题,陈庚昌在传统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品种、新花面。有时瓷厂遇到客户超范围定货,如茶壶、咖啡具、品锅、大圆盘等。这本是琢器行当生产的,他采取向琢器厂购买成坯,再由本厂加画青花的办法,藉以增加品种和扩大销路,满足客户需求。通过一番改革,陈新兴瓷厂的品种增加到600种以上。
经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陈新兴瓷厂出产的青花脱胎瓷,就以造型秀丽奇巧,花纹典雅流畅赢得了人们的喜爱,陈新兴瓷厂的产品一时蜚声海内外,《景德镇市瓷业志》上记载,由于选料优良,技艺精细,陈新兴瓷厂出产的高级青花瓷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一举获得了金奖。产品质量过硬,为陈庚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得陈新兴瓷厂迅猛发展,员工增到150多人,并在金家弄建起左、右窑(俗称双全窑)。此外,陈庚昌还添置了一座窑,叫烟头下窑,就在现今七小附近。
陈庚昌这种振兴实业、锐意改良的精神正是“戊戌变法”宗旨所在,光绪皇帝颁下诰文,赞扬他“题躬恪慎,莅事精勤”,授朝仪大夫四品衔,赏顶戴花翎。陈庚昌由此而成为都帮首领。
商会会长
如果说陈庚昌改革陈新兴瓷厂为景德镇其他瓷号提供了样板是一大贡献,那么,这与他参与组织创办景德镇商会、规范陶瓷行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就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事情了。或者说,陈庚昌在“公职”上所作出的成就是充满战略意义的。
清朝末期,随着国际商业形势的变化,清朝政府要求各个省组建商会,以应对新的国际形势。得到这一消息后,1909年,陈庚昌会同徽帮首领康达,杂帮首领吴简廷,效仿天津、武汉等地之先例,筹办景德镇商务总会。由陈庚昌拟草奏折,吴简廷拟草章程,经康达审定后呈农工商部立案,次年初奉准成立,康达任总理,陈庚昌任协理,吴简廷等任议董。景德镇商务总会的成立,在江西影响很大,继而九江、赣州援例奏准允设立了商务总会。
从商会组建,陈庚昌担任协理,到1921年出任第三任商会会长,再到1930第二次出任商会会长,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景德镇的瓷业发展深深地烙着陈庚昌的印记。对于陈庚昌的功绩与事迹,景德镇陶瓷历史专家曾给予了高度肯定与评价。上世纪90年代,景德镇市政协文史办组织撰写的《景德镇文史资料》作了详细的记载,现摘录如下:
1、提高瓷土的质量与统一规格。各地瓷土成品规格不一,有的还粗制滥造,陈庚昌以商会名义,约请各地碓户代表与窑户代表进行协商,规定了不子、高岭土、釉果制成后的规格和重量,如发现少两和粗制,按协议严格查处。
2、设立保柴公所。烧窑的窑柴来自邻县,途中运输不畅,来镇又管理不善,损耗甚大,从而增加了烧瓷成本。
3、协调劳资关系。工人为了改善生活,要求增加工资;窑户为了多赚利润而拒绝依允,于是,“打派头”常有发生,其中较大的有:1921年,要求废除铜钱改以银元计算工钱:1928年,要求增加工钱和菜钱;1929年,要求“十碗头”的端午节雄黄酒等斗争,陈庚昌都能反复向窑户的头首做工作,基本上满足了工人的要求。如“雄黄酒”,陈庚昌首先以十碗酒菜送到坯房,调和了劳资矛盾。
4、热心教育事业。陈庚昌以商会名义,向下属各基层分配和收缴“沟捐”和“房捐”,其收入全部拨给市政建设和教育部门。
5、积极支援红军。1930年6月,方志敏率赣东北红军独立团攻克了景德镇,所有商贾皆仓惶而逃,陈庚昌却在红军到达的当日,在窗口挂出一块红布条幅,亲书“欢迎红军!欢迎方志敏、邵式平、方维华!”并立即细织复市、复工,而且还参加了红军筹饷的财委会,筹款万余元。红军撤退时,给商会留下八支枪,组织治安队,以维持地方秩序。同年9月,红军第二次攻克景德镇,陈庚昌仍参与支援工作,并将枪支如数交还了红军,方志敏等称赞他为开明人士。这次撤退时,他和商会成员十余人,随同红军到根据地的弋阳磨盘山。是年l1月,红军三次到镇时,他们也随同回到景德镇。
平淡的谢幕
陈新兴瓷厂的发展长河,有两个节点,一个是1903年,陈庚昌接手瓷厂的经营,使陈新兴瓷厂快速发展到巅峰;另一个节点是1940年,陈庚昌因病去世,此后陈新兴瓷厂一直处于平淡无奇、维持现状的状态,直到解放后公私合营,最终并入东风瓷厂,淡出历史的舞台。两个节点,都与陈庚昌密不可分。
1930年11月,陈庚昌从磨盘山回到景德镇后,便主动辞去了景德镇总商会会长的职务,专心经营自己的实业。尽管陈庚昌辞去了商会公职,然而他对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影响力依然。1935年,陈庚昌被当选为江西全省商业联合会常委委员,这是一个常设机构,陈庚昌需要在南昌工作。为了便于工作和经营,他在南昌开设陈新生瓷器店,专营景德镇瓷器,往来于南昌与景德镇之间。后来,他的第四子陈树先(陈定华)被派往南昌协助打理瓷器生意,也就是陈康华的父亲。
1940年农历六月初五,陈庚昌因病逝世在家中,享年61岁。他的去世惊动了时任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曹浩森,并亲自为其墓碑题写了“潜德幽光”四个字,据陈年彬介绍,这四个字现在还存于陈庚昌的墓前。
与陈庚昌逝世的轰动相比,陈新兴瓷厂此后的经营确实波澜不惊。陈庚昌娶过两个妻子,第一个是刘氏,生下三个儿子后去世了,第二个妻子叫钱淑宣。陈庚昌去世后,钱淑宣带着第五子陈民先打理着陈新兴瓷厂。
陈庚昌有7个儿子,因自己得到良好的教育,于是他非常注重对子女的培养。长子陈启华是农大毕业生,成为华东地区农业专家,也就是陈年彬的祖父。老四曾在南京读书,后转入杜重远创办的陶业人员养成所学习,毕业后留在江西陶业管理局工作,随后在南昌经营过瓷器店。老七陈定先也学有所成,新中国成立以后,曾在郑州一所高校担任领导职务。
在钱淑宣和陈民先主持陈新兴瓷厂后,厂子处于维持状态,也许是因为陈庚昌十分出色而掩盖了其后继者的光芒吧。
随着时光的迁移,陈庚昌与陈新兴瓷厂曾经的光芒已渐渐暗淡,留下斑驳的老屋和窑场的残砖断瓦坚守着岁月长河里的记忆。
(本文除陈年彬、陈康国的讲述之外,还参考了陈海澄的《陈庚昌》、陈年彬的《独树建功的景德镇商界领袖———陈庚昌》、陈定华的《第三任商会会长陈庚昌》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