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弄
小苏家弄有个传说,东汉时期,景德镇有苏氏秀才生了两个儿子,小儿子分居于此处,因此人们习惯称此地为“小苏家弄”。时过境迁,如今的小苏家弄成了抚州粱姓的聚居地,成功打破“都帮”垄断烧窑地位的梁紫玉掌舵的美兴琢器厂就设在小苏家弄。
地理
小苏家弄西起中华北路东侧1号,折向北转西至中华北路东侧41号,长180米。
小苏家弄:曾经的粉定小巷梁姓居多
故事一
今年已经85岁的艾老女住在小苏家弄6号,一栋由坯房屋改建而成的小洋楼。
艾老女祖籍鹰潭,其父亲是一位利坯工人,曾经在御窑厂里做高档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位高级蓝领。
艾老女的父亲英年早逝,母亲也于不久后离世,艾老女不到10岁就成了一个孤儿。好在,命运有时又是公平的,艾老女找了也是从事利坯的老伴结婚后,日子终于有了盼头。不识字的艾老女不仅当上了居委会的治保主任,如今更是四世同堂,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与艾老女家并排的房子都是新建的小洋楼, “这里一大片原先都是坯房。”艾老女是1959年搬到小苏家弄来居住的,对小苏家弄早先的一些情况略有所闻。
艾老女说,她不知道小苏家弄是因为什么得名,但是她知道现在小苏家弄的居民以抚州梁姓人居多。其中小苏家弄9号就是一位姓梁的大户人家, “房子就建在中华北路的马路边上,前后有好几间。”艾老女记得,那位梁姓人家有6个儿子, “我不知道他家里人的名字,只知道爸爸叫安生。”
家住小苏家弄26号的梁普定是抚州东乡人,其祖上在小苏家弄开了一家生产琢器粉定的作坊。梁普定说,小苏家弄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抚州梁姓居民,大多数都是由老乡带老乡这样一衣带水过来的,这些人最后都在景德镇落下了根。
琢器业的“草鞋
[故事二]
梁普定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小苏家弄以生产琢器粉定为主,弄内几乎都是粉定作坊主。其中由同业公会理事长梁紫玉创办的美兴琢器厂,更在业界享有声誉。
据史料记载,清朝末期,徽帮中的太平人经营琢器业的有几十家.但至1927年后桕继停业,他们的后裔转为政界和教育界。至此,琢器业被当时划分为杂帮的抚州等地的人士垄断。
历史上景德镇主要的陶瓷行帮中,抚州帮隶属于杂帮。小苏家弄有抚州人大量聚集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以抚州帮为首的杂帮垄断琢器业的事实。 据资料记载,粉定据传原称“琢器”,取自《礼记·学记》中“玉不琢,不成器”,后因所造的瓷器洁白光润,釉面像糯米粉一般,又因窑小,以窑的大小定产量,所以习惯上叫做“粉定”。
粉定业所造的主要品种有:花钵、饭鼓、品锅、坛、参罐、茶壶;帽筒、花瓶、文具,各种仿古瓷、窑彩、颜色釉等,还有客商提供的样品,其中大量生产的,还是日常昕用的壶、杯、坛罐、花瓶等。
据梁普定介绍,在琢器业,部是以“草鞋”为单位组合生产。“一双草鞋”包含有装坯1人,做坯半人,利坯2人,雕削2人,徒弟1人,老板兼管事,二老板(老板的妻子)兼伙夫,这是资本最小的作坊。中等窑户是“四双草鞋”,人员不仅有利坯、雕削,还有画坯等若千人,还有徒弟5至6人。 “一双草鞋”的单位,只有装坯工一人穿草鞋; “四双草鞋”的单位有装坯、二码头,三码头、打杂四人穿草鞋,这便是以“草鞋”为单位的由来。,
梁普定说,正当时,因为粉定业只生产白胎瓷的缘故,一般坯胎做好之后,必需拿到由部昌人垄断的窑户去烧制,如果产品不能满窑,则必需等到满窑为止,才能统一烧制,为了抓紧时间,祖父常常加班加点,和工人们一起劳作,所赚也只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不过,那时他常看到有外地客商到他家来订购瓷器,所以那时也不用愁没生意做。
人物
打破“都帮”垄断烧窑地位的第1人
据资料记载,美兴琢器厂坐落在小苏家弄与大苏家弄之间,其创办人为抚州东乡人梁紫玉,梁紫玉·曾经担任过琢器业公会理事长,并且连任五届,长达10余年之久。与此同时,梁紫玉还被推选为景德镇商会监事,选为东乡同乡会会首,解决同乡间的民事纠纷,减少向法院诉讼之事。这些部是因为美兴琢器厂在同行中声誉较好的缘故,梁紫玉还改变了当时烧做两行窑户烧而不做,做而不烧的局面。
梁紫玉的父亲梁寿山出身贫农,为求生计,流落到景德镇,后来在一私人陶瓷作坊内帮工。光绪十三年(1887年),梁寿山省吃俭用,积存了一些钱,自己便生产琢嚣青花类坛、罐、香炉、300件瓶等产品,当时起名为“梁美兴”牌。这些产品出售给瓷商后,远销东北各省。’当时产品销路兴旺,供不应求。
1903年,梁紫玉继承父业后,创办“美兴琢器厂”,专门生产大件青花300件瓶,主要铛给东北关东·帮“兴隆”、 “德聚仁”等瓷商。
由于生产初步顺利,资本积累渐多,梁紫玉萌生了自建瓷窑的想法。在当时,处于搭坯户地位的琢器业难言之处颇多,坯胎入窑都是由窑主和把桩师傅摆布,为了获得更好的窑位,搭坯户必须对他们恭维备至,否则,坯户会吃大亏。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梁紫玉着手在苏家横弄(今苏家畈南侧)兴建“美兴窑” (新木匠窑)。
然而,虽然有资金,但迫于“都帮”压力,建窑也并非易事,必须得到“都帮”中名望较高的老板从中说项,否则难以成全;要在“部帮”内聘请好的烧炼技工(把桩、加表等),否则会蒙上“挖人墙脚”的罪名;还要觅寻好搭坯户,否则没有人眺槽,难以满装、满烧;此外,窑柴采购也要借助“都帮”下港先生帮忙。梁紫玉经过多次直接或间接拜托,才将这些困难一一克服,成为敢于成功打破“都帮”垄断烧窑地位的第一人。
艾老女所说的“安生”就是梁紫玉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