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晖月圆
《山水》 | 《山水梅花》 |
特邀嘉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王锡良
Z: “黄山高脉滥微觞,涵月清晖向窑场;记得八友诗画在,千寻夜谈神思扬。”每逢月圆当空,我就会想起七十二年前的“月圆会”,想起珠山八友。
B: 珠山八友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也有着辉煌的一页,是瓷都的骄傲。
Z: 珠山八友揽环结佩,各擅其长,把国粹的画艺与瓷艺完美的结合,以画派的群体形象,在瓷都的近代史上,谱写了一条风光旖旎的——
瓷 路
Z: 王老,珠山八友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B: 珠山八友的产生并非偶然。早在1922年,浮梁知事何心澄就支持成立“瓷业美术研究社”,所以就由王琦、王大凡共同发起,广纳人才,参加的人数不下二百余人,大家推举了吴霭生为社长,王琦、汪晓棠为副社长,在现在的莲花塘逸兴茶社的“景德阁”定期举行画事、切磋画艺,以画会友,成为景德镇陶瓷界的“盛会”。
古称佛印湖的莲花塘,林深路幽,荷香鸟语,是文人墨客雅聚的胜地。“瓷业美术研究社”在此品茗吟诗,论画谈艺,其盛况可谓“邂逅集群彦,画笔染素娟”。不料到1927年,北洋军阀刘宝缇溃军过境,竟将研究社陈设的精品瓷器抢掠一空,面对这满目疮痍,遍地碎瓷的惨状,全社同仁无不伤心悲恸,意念俱废,存时不到五年的瓷业美术研究社遂告解散了。
B: 到了第二年秋季,王琦决心在小范围内复旧会,就邀请了王大凡、刘雨岑、汪野亭等一些志同道合的艺人组成了月圆会,约定每月十五在御窑厂前面的文明楼聚会,要求各人携带一幅纸画相互观摩,切磋画艺,后来市民和客商就把围绕在陶瓷艺人为“珠山八友”。
“道义相交信有因,珠山结社志图新;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鱼虫兽与人;画洁唯宗南北派,作风不让东西邻;聊将此幅留鸿爪,只当吾侪自写真。”王大凡题写的《珠山八友雅聚图》,道出了会友为陶瓷图新的志向,为艺术振兴的信念。
Z: 王老,我知道从六十年代初开始,陶瓷史学界和美术界对珠山八的具体人员存在激烈的争论,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B: “月圆会”是陶瓷艺人为了促进艺术的创新,互相切磋、交流的一个民间组织。珠山八友这个称呼,王琦、王大凡他们也没有自称过。我认为,研究珠山八友不要单纯去考究哪八个人。我们都知道江苏扬州八怪,史书上记载的就不止八个人,有十五个人嘛。因为他们都代表了杨州画派的风格。如果对珠山八友硬要对座如号排定哪八个硬要纠缠于具体的细节,我看,一来认识上短时间不容易统一,二来史料上也不太详实,三来也实在没有这个必要。研究珠山八友,一要研究整体形象,二要研究个人风格,三要研究其后来贡献和影响。
师古创新,一支支料笔打破了官窑粉彩沉闷的气息,一件件瓷器,为古老瓷坛吹进了阵阵清风。文人画的逸清雅致,风格相异的绘画语汇,把民族的情愫,文明的底蕴,都诠释在这泥与火的艺术载体,无怪乎东洋人爱不释手,西洋人视如珍宝,无不称之为“这是永不褪色的中国画”。
Z: 王老,您认为珠山八友作为一个画派,他们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其作用和影响有哪些?
B: 我认为,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粉彩瓷画派,一是冲破了官窑粉彩正统派的束缚,强调了个性风格。这一点与潘萄宇、汪晓棠不同,潘、汪二人的装饰画面主要还是取自元、明、清初的绘画,而八友则比较多地参考了近代名家的绘画,时代感很强;二是继承了文人画的优秀部分,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加以革新和创造,把文人画的陶瓷上的装饰形式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三是在技法上不墨守成规,构图打破四平八稳的布局,并把书法运用到作画;四是突破陶瓷文人画在创作和评价上的文野标准,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取得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灵山、秀水、淳朴的民风、强健的体魄。这块广袤的土地养育了一府八县的徽州儿女,这里有名彪史册的风流人物,有功垂于世的民族英雄,更有光彩照人的艺术大师。新安派的丹青、黄山派的画风,都沿着这条阊水南下,汇入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长河之中。
Z: 从刚才电视画面上来看,您的家乡—徽州人在珠山八友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B: 对,就连著名的扬州八怪中就有汪士慎、罗聘。所以人称为徽州二怪,珠山八友中也有王大凡、毕伯涛、刘雨岑、何许人,《徽州志》史载为 “徽州四友”,这既是机缘的巧合,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景德镇陶瓷文化兼收并蓄的特性,使得徽派绘画艺术在陶瓷上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表现。
徽派版画曾对景德镇的古彩装饰有过极大的影响,皖南的玻璃画对近代粉彩的工艺改革也起了积极的借鉴作用,这种运用反笔绘画,油彩渲染的玻璃画,真个是 “展卷如闻啼鸟,如见花落,如高山流水,环绕映带,如池榭亭台,藻绘满眼,即谓置我于丘壑之间,讵曰不宜。”
Z: “傲骨生成不受怜,画坛附骥共流连,兴来聊作狂奴态,一气哦成诗八篇。”王大凡一幅《大富贵亦寿考》瓷板画,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夺金牌一等奖,为景德镇陶瓷艺术赢得了声誉。
B: 王大凡是黟县人,1888年出生,号希平居人,享年73岁。他专画工笔人物,早期拜汪晓棠为师,晚年受海派画家马涛的影响,所以人物造型,布景构图都与传统章法不同。
与王琦的粉彩人物画相比,王琦以笔势豪著称,大凡则以规矩严谨见长,讲究人物神彩,衣纹褶折,彩饰精密细致,具有缜密一路的粉彩风格。这件作品陶公儒巾青衫,须鬓风拂,一派悠然自得的神情,童子眉清目秀,显的雅趣天真。整个画幅构图严谨缜密,人物造型神生动,衣纹细劲流畅如铁线琴弦,极见功力,其意境清旷无尘, 是王大凡粉彩人物画的杰品佳作。
Z: 王老,我听老一辈陶瓷艺人们说,王大凡还首创了“落地粉彩”的技法,影响也很大。
B: 这种技法是王大凡1939年开始的,他彩画人物时不用玻璃白打底,而直接将色料平涂的瓷器上再罩雪白、水绿之类烧成,由于不用洗染,景德镇人就把这种填彩法称之为“落地彩”,史书上说是 “落地粉彩”。
这件作品不仅把文人画中的 “意兴”与陶瓷绘画巧妙结合,而且在用色敷彩工艺上又独辟蹊路,落地彩不借粉底而直接渲染,有创新的思维,有艺高胆大的实践。从而进一步拓宽了粉彩装饰的艺术表现形式。
Z : 同是安徽南陵县的何许人,听说是雪景大王余文裹的师傅。
B: 何许人原名何华滋,小名花子,取其残而命长的意思,是王琦用陶渊明的《王柳先生传》的诗句: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为他改名何许人,他少年时到景德镇学画青花,后改学粉彩,专攻雪景山水,曾在民国初年应聘到北京仿制古瓷,见到故宫所藏的历代名瓷名画,特别是王素的古典山水,对他启示很大,使得技法精进。
“昔年釉下画青花,今已名成雪景家,仿古惟君称独手,南来北去走天涯”。何许人的雪景山水技法,远承宋人造景取势之长,又有明代宫延院画风格,近受清初王石谷山水影响,用笔精到,工丽严谨,法度整饫,如画中的楼台界画,松针积雪的技巧,山势相迭坡岸交错的布置,都是对传统技法成功的继承和再现。而在一些细节描绘上,同样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如蹇驴踏雪的连串痕迹,人驴过桥时桥滑艰行,步履不稳的姿态,可谓一丝不苟,回味隽永。
Z: 毕伯涛是清末时期的秀才,精通诗赋书画是个饱学的儒士。
B: 毕伯涛祖籍歙县,客居波阳,早年师从江西画派名家张云山,后旅居景德镇,擅长翎毛花卉。毕渊明是他的儿子,转攻工笔走兽,王大凡有诗评赞他们父子: “胸中只爱写灵生,点飞花枝气纵横,有子渊明能继志,诗书画刻不虚声。”
毕伯涛的瓷画以用笔工细,设色雅静艳丽著称,这幅画菊英以双勾填彩笔法,枝干则以没骨法为之,菊瓣双勾尖圆秀润,姿态的侧、仰、俯、正,花形的开合蕊蕾,样样俱全,花色红、蓝、粉、黄各具点染,浓淡层次自然清明,其章法上虚下实,布枝穿插,双雀于静态之中,更现灵动与生机,可见他汲取华新罗营养,形成了自家的粉彩瓷的个性风格。
Z: 王老,根据史料了解,1928年成立月圆会,当时年龄最大的是徐仲南,是56岁,而最年轻的是刘雨岑,才24岁,难怪王大凡赋诗说:“八友之中最少年,鱼虫花鸟平巅,师宗萄宇晓书卷,后起于今已着先。”
B: 刘雨岑是安徽太平人,寄居鄱阳,十五岁在饶州江西立第二乙种工业学校读书,是潘萄宇的学生,1922年到景德镇画瓷器,擅长花鸟等,晚年宗效任伯年、罗聘的技法,作品形象造型生动,设色清新秀雅,尤其是他首创的水点桃花的技法,在粉彩装饰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刘雨岑的《暖春图》不仅用夸张的手法,画鸟巢筑于合欢树间,而且用工笔,细腻生动地表现哺乳的母亲天性。其间双勾无论画树、撕毛以及细草松软的鸟巢,都是以饱满浑圆的笔墨造型。暖暖的春意,温馨和美的气氛,使人油然想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深刻含意。
Z: 珠山八友中的徽派名家尽管风格迥异,却个性鲜明,丰富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内涵,拓宽了陶瓷装饰的表现的领域,为瓷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世人留下了隽永的——
瓷 韵
王堃写真神奕生,
毕达画鸟情婉然,
玉成描卉韵清逸,
华滋状雪势纵横。
点评: 王大凡《貂禅拜月》粉彩瓶
人物线描女者柔丽,男者刚劲,衣饰敷彩,身份明显,写形状貌。细腻入微,衬景虚实间,宛若闻声睹情。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王锡良
Z: 其实呢,珠山八友的结合,除了在瓷业美术研究社人文的密切交往外,主要的还是以友情为纽带,把众多陶瓷艺人的情投意合,志趣相一友好地联结在一起。在当时,曾经流行过一段顺口溜,不仅揭示了珠山八友的亲缘关系,也告诉了人们认识八友的内在——
瓷 趣
三十年代初期,随着珠山八友的名声鹊起,在陶瓷绘画艺坛上,流传着这么一段顺口溜:“八支料笔,四根烟枪,父子一对,亲家一双。”其中四根烟是指八人中有四个人吸食鸦片,这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侧面;父子一对是指王琦和刘雨岑,刘雨岑结拜了王琦为干爹;亲家一双是指王大凡与毕伯涛结为儿女亲家。集中反映了珠山八友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的朴实感情。
Z:王老,我从珠山八友的瓷画作品中,好象觉得有些画与某些文人画家的笔踪风格很相似,这是为什么?
B:陶瓷美术和宫廷、宗教、文人士大夫等非民间美术虽然在不同的组织结构和不同的生产力方式中进行的,但是,它们并不是四条泾渭分明的河流,它们时而并行,时而交汇地形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宏大整体。对于陶瓷美术来说。陶瓷画工与文人画家犹如鸟的两翼,相成互用,互相影响,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八大山人曾借鉴了民间青花的表现形式;五彩瓷也学习了徽派版画的装饰特点。从珠山八友的徽派画家来看,较多的师承钱惠安的绘画风格,尤其是他们的早期作品。
清代末年,一些在野文人不满足于文人绘画闲适幽雅的意趣,将视野拓展向民间艺术。钱惠安在光绪年间虽年过四十,却是个声名隆重的画家。他只身乘坐南来漕船,沿着陈老莲往返的路线,来到“小苏杭”的杨柳青镇,暂住于健隆画店和爱竹斋画店,先后创作了上百种画样。这不仅使杨柳青年画受益菲浅,也使陶瓷画师在启蒙时临摹追拟的学习中领悟教育,感受真谛。
Z: 时光在奋斗中流逝,历史在追求中延伸,珠山八友的嫡亲传人在接受师承传继的同时,不仅充分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思维和灵性,也始终蕴藉着那血浓于水的——
瓷 缘
刘平是珠山八友徽派画家刘雨岑的儿子。家风的熏陶,师授的领悟,天赋的迸发和岁月的磨励,使刘平走上一条与其师、其父风格迥异的陶瓷艺术之路。
粉彩画《芦雁》彩盘,岸渚疏苇抽花,两只芦雁曲颈昂首,似在引声呼唤,天上另只秋雁两翅平展,或啄露转身下降,或唳天相随追啄。其构图上松下紧,既突出了主体,上下间又形成紧密的联系和疏密的对比。天水的区别与承接,仅以淡彩的干笔横抹笔迹作交代,秋雁与芦苇都用没骨勾勒,以浓破淡、以色衬澹,造成了自然清新的空间情调。
这幅瓷板画地材于宋汉蒋捷的词意。刘平一反工笔状物,细腻写形的窠臼,写蕉叶数片斜贯对角,复画樱桃枚于下,构图新颖巧妙,寥寥几笔写意韵横生。其间淡色写蕉叶,自右上而斜向左下,覆盖大部分画面,在叶隙之疏处着意留白,颇有意在笔先之趣,又画飞雀鸣翔于空白处,顿觉空灵愈甚。使画面不呆板落俗,又气飞流通,这“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夏物之美,红绿相映,动静相宜,这画面形式感的点化之功,看后发人瑕思。
Z: “剖解汲动机,理趣神可感,珠山有后人,春色满宇裹。”我们讲述了珠山八友中的徽派画家。
---------------------------------------------------------------------------------------
作者:曹新民、男、1950年出生于景德镇。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江西省陶瓷研究所《陶瓷研究》杂志编辑,河南中原陶瓷艺术馆特聘首席艺术顾问。景德镇著名陶瓷评论家。精通陶瓷工艺,专研美术理论,擅长评论鉴析,文风洒脱且多产。为中央及省市电视台撰写近百部陶瓷电视专题片,其中《景德镇陶瓷名人》和《话说陶瓷》等系列电视片凡响很大。曾荣获江西省对外宣传二等奖和景德镇市优秀报道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