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督陶
特邀嘉宾:江西省陶瓷高级工程师 孙本礼
Z:景德镇自明代以来,就和汉口镇、朱仙镇、佛山镇并称为四大名镇,而且是以瓷为立本。龙珠阁旁的那两棵古樟树,曾目睹过珠山五百的窑火,见证了一条御窑督陶的风雨——
瓷 路
Z: 孙老师,设在珠山的官窑,是明清两朝为皇家御用的贡瓷机构,有御器厂和窑厂两个名称。有人说御器厂是官场称谓,而御窑厂是民间称呼,也有人说御器厂是外地人的称谓,而御窑厂是景德镇人的叫法。你认为是这样的吗?
B: 这个设在景德镇的官窑机构,是在元朝浮梁瓷局的基础上发展的。据明朝嘉靖年间的《江西大志》记载,洪武二年就建立了御器厂,初建时有窑二十多座。
Z: 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明代定称为御器厂。
B: 对,到了清朝顺治十年,也就是公元1645年,朝廷下令重修官窑,改名为御窑厂。
Z: 哦,我明白了,设在景德镇珠山的官窑,在明朝就叫御器厂,到了清代,就叫御窑厂,从洪武二年的创建到宣统二年的关闭,历经了明清两代二十七个皇帝,共632年。
这是绘于一块瓷盘上的御器厂图,从布局来看,御器厂是一座典型的官办手工场,它占地45万平方米,四周筑有围墙,依山傍水,日照充分,交通便利,而且珠山地处镇区中心,地势高而平宜,不易受洪涝侵袭,是个制瓷的理想地段。御器厂的建筑分为管理和生产两大部分,有正堂、官署、狱房,有陶瓷作坊23座,窑场58座,可见其规模之大。
Z: 孙老师,明代的御器厂和元代的浮梁瓷局有什么区别?
B: 浮梁瓷局是负责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军事人员使用的瓷器,称为“枢府器”,《浮梁县志·陶政》记载说:“元更景德镇税稞局临镇为提领,泰定后本路管临陶,皆有命则供,否则停。”所以说浮梁局还不是专门生产官廷御瓷的皇家机构。只有明代的御窑厂,才是真正服务于帝王的皇家官窑。
御器厂凭借帝王的威势,汇聚了大批的能工巧匠,占用了最好的陶瓷原料,烧制出了传世的青花彩瓷,硕大的瓷龙缸和具有高超技巧的薄胎瓷。尤其是青花釉下彩绘的发展,成为当时瓷器的主流,而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更负盛名,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所以,世人无不惊叹:“有明一代,至美瓷器,莫不出之景德镇。”
Z: 御器厂的任务是烧造官窑供皇家使用,包括朝廷对内、对外的赏赐、交换等等的需要,显然数量之多,规格之高、质量之精是近乎苛求了。那么皇帝又采取什么样的管理体制来保证实施呢?
B: 御器厂平时是由饶州府的官吏来管理,但是遇到大量烧造或是特殊贡瓷的定制时,朝廷就要派中官到景德镇来督陶。所谓中官,就是内宫里的太监。
Z: 那些太监奉旨出京,一路骚扰百姓横征暴敛,在御器厂更是百般苛剥,残害人命,《明史 ·食货志》说:“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当时有一位武臣副使叫应时用的,因为上书历数中官督陶弊政,遭到撤职进狱的迫害。
B: 公元一五九九年二月,督陶太监潘相在景德镇欺凌窑工,草菅人命,激起了民变,在御器厂爆发了一场气势浩大,震惊全国的“驱潘”风暴。
万历二十七年,司礼部太监潘相奉旨督陶,监制御用龙纹大缸,由于龙缸器身高大,胎骨厚重,给烧成带来极大的难度,加上钦限时间短,屡烧不成。潘相生性残暴,对窑工轻者鞭笞,重者杖毙,使整个御器厂怨声载道,民愤沸扬。窑工童窑不堪督陶官的残害,怒而投窑作薪,以示反抗。从而激发民变,瓷工们烧毁御厂,驱逐潘相,动摇了明王朝对御器厂的统治地位。
Z: 阶级斗争的残酷事实,对封建统治者都是一个强烈的震撼。清王朝基本上还是沿袭明代御厂的“厂署规制”,除了把御器厂改名为御窑厂外,他还采取了哪些重大的改革?
B: 主要是三项重大改革,一是改强迫性的“匠役制”为相对自由的“雇募制”,二是把垄断的陶瓷原料相对地解除了禁令;三是督陶官的任职由素质高的朝廷官员担任,避免了太监专权的政治影响。这样,有效地促进御窑厂的生产,也促进了康雍乾三朝景德镇陶瓷经济的繁荣。
康雍乾三朝,景德镇御窑厂的制瓷工艺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工艺和品种,大多有所提高和创新。康熙年的青花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青花五彩独具风韵,雍正粉彩工致殊常,朗红霁,兰光彩夺目,各自形成了“独步本朝”的艺术特色,形成了鲜明的“官民竞市”的经济格局和瓷业欣盛的形势。
Z: 康熙十九年,即1680年农历九月,清朝内务府朗中徐廷弼成为首任专职督陶官驻扎在御窑厂。第二年,康熙派工部朗中臧应选为督陶官,臧应选在景德镇五年的任职期间,御窑厂的产瓷都以臧窑冠名,这是为什么?
B: 俗话说,瓷以窑而贵,窑以瓷而名,瓷窑的冠名一般有四种方式,一是以地方命名,如历史上的定窑、钧窑、汝窑等等。二是以烧制都姓命名,如唐代的霍窑,就是景德镇的霍仲初等等。三是以统治者年号命名的,象明代御器厂就有永乐窑,成化窑的说法;清朝著名的臧窑、郎窑、年窑和唐窑,则是以督窑官之姓命名的,这是陶瓷发展史上,在景德镇窑厂所产生的独特的历史现象。
《景德镇陶录》记述臧窑的瓷器,是“土坯腻,质莹薄,诸色兼备”臧窑的成就,重点在丰富了陶瓷单色釉的装饰品类,其中“有蛇皮绿、鳝鱼黄、古翠、黄斑点四种尤佳”,令人耳目一新。无怪乎时人有诗评赞说:“蛇绿鳝黄兼古翠,吹红吹青紫岚飘;百样佳色古人无,而今烧成在臧窑。”
Z: 康熙二十四年,江西巡抚郎挺极接任御窑厂的督陶官,我想这可能就是“郎窑”的来历的。
B: 对。郎挺极监制的御瓷品种,从康熙时人刘廷玑的《在园杂志》和许谨斋的诗稿来看,不仅有传世至今的郎窑红,而且是“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善于仿制时代的宣德青花,永乐的薄胎瓷,是“与真成毫发不爽,诚可谓巧夺开工。”
“宣成陶器夸前朝,收藏价比蓼琳高,元精融冶三百载,迩来杰出推郎窑。”郎窑红器的特点是泽深艳,犹如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釉面透亮垂流,器物里外开片,而口沿处因釉层垂流较薄,故出现轮状白线,窑工们称之“灯草边”。郎窑红克服了均红釉瓷器底足釉结而成废品的工艺难题,又有了“脱口垂足朗不流”的赞誉。
Z: 到了雍正四年,内务府总管年希尧出任淮安关税主管兼景德镇御窑厂总理,世称“年窑”
B: 其实我们应该注意到,年希尧是兼任御窑厂的总理大臣,他的督陶方式是遥控,而实际上的直接管理者是内务员外朗唐英。他是驻御窑厂的协理。
唐英,字俊公,关东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他36岁“奉督陶文命”带职出使景德镇御窑厂,先是协理,后为统领,督理官窑陶务长达27年。唐英初到景德镇时,对于陶瓷生产“为有生所未经见”,对整个制瓷过程“范然不晓”,每天“唯诺于工匠之意旨”而“惴 惴焉”,惟辱命误公之惧,“但他对督陶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他并没有游离于陶瓷生产之外,而是放下架子,排除杂物”, “用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戮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到了雍正九年,他“于物料火候生克变化之理,虽不敢谓全知,颇有得于抽添变通之道····因于泥土、釉料、坯胎、窑火诸务,研究探讨往往得心应手。”这样,他就由一个外行成为了内行的窑务管理家和工艺实践家。
Z: 在督陶期间,唐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他的陶瓷书法如行云流水,他的青花和粉彩也饱含意韵。督陶官亲自画瓷器,这在陶瓷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B: 如果唐英不能放下朝廷督陶官的身份去接近群众,不深入生产实实践去亲身体验,他就不可能奉旨恭编《陶冶图编次》,就不可能向乾隆皇帝面陈陶瓷工艺的详细过程。《陶冶图编次》比较系统、完整地总结了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全过程,成为我国最早的一部陶瓷工艺专著,这应该说是唐英的杰出贡献。
唐英在御窑厂与瓷工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景德镇了有了故土乡情的梦萦,他常说:“陶人有陶人之天地,有陶人之岁序,有陶有之悲欢离合。”所以,他要以“本陶人之心,化陶人之语而出之。”当他离任十二年后,不顾年迈体衰,重访景德镇时,景德镇人夹道欢迎,唐英感泣万分,赋诗说:“青丝染霜回故地,何劳镇民夹道迎,衰翁有负众家恩,关外孑身吾陶人。”
Z: 孙老师,御窑厂的最后一任督陶官是谁?
B: 御窑厂的最后一任督陶是孙廷林,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下令重修颐和园。为此,提升孙廷林为湖北候补道员,到景德镇任督陶官。一年时间内烧造出大批慈禧太后的专用瓷,款识都是“大雅斋”,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赐。1905年,孙廷林还专门督造慈禧太后70大寿的御用瓷,其中,落地万花粉彩内嵌“万寿无疆”的纹式倍受青睐。
Z: 辛亥革命的枪声,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而作为封建帝制下的御窑厂也随之关闭了,御窑督陶成了历史遣迹,而遣折射的是生生不息的——
瓷 韵
国朝陶器美无匹,尔来年窑称第一;
不让汝定官哥均,何况永乐之坯宣德质?
——清·查俭堂
点评:唐英《佑陶灵祠》青花匾额;
青花料色挥如墨迹,字体遒劲,结构空灵,颇见功力,深蕴对平凡窑工先烈的敬仰之情。
——曹新民
Z: 明清两代封建帝王对御用瓷,无论在器型、纹样、釉色和功能上,都要求极严。即使是一只御用洒杯,也颇费瓷工窑匠的心力心机,展露一个人生哲理的——
瓷 趣
相传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一天,特地宴请他的开国功臣们。席间,朱元璋拿出一只九龙杯对大家说:“卿等与朕南征北战,纵横沙场,功绩高小,尔等自知,朕今日亲自斟酒赐饮,尔等可视自己功劳多寡定斟酒长短。”说完:令徐达第一个上前领赐,徐达一来好酒贪酒,二来自恃功高,竟让朱元璋把杯的酒斟得满溢。谁知他刚端起九龙杯,杯中酒竟泄漏光了。而其他人喝这杯酒,只要不斟满,则可尽得甘醇。众人百思不得其解。朱元璋笑着说:“此乃景德镇御器厂专奉朕命所造的九龙公道杯,古人曰:谦受益,满招损。众爱卿今日一试,其公其道,以为如何?!”
Z: 九龙公道杯的奥妙,就在于运用了虹吸的原理。一只杯显示了古代瓷工的聪明才干,几代人情萦瓷业,仍是那心血倾注的——
瓷 缘
王昌彬曾长年供职于光绪年间御窑厂,其子其孙亦毕生从事陶瓷事业。尤其是王隆夫,不仅是个在七十年代颇有成就的陶瓷美术家,而且是个至今享誉海外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王隆夫擅长粉彩人物画,极为崇尚任颐、黄慎、陈洪绶的人品画风。于扎实的工力求得绘画时笔势笔意规范,又以深厚的文学修养去诠译唐诗宋词的意境意韵。这件作品运用了兼工带写的表现手法,细笔处,丝丝入扣,放笔处,却又轻重徐疾,随意为之而跌岩自然。人物的线描畅利瓢逸,色彩的运用淡雅柔和,把佛祖一苇渡江“微物而流连”的情态,形神兼备地刻画出来,是谓王老的倾心力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王隆夫在为只直径为110厘米的薄胎大碗上,以白居易的诗意为母题,绘制了《九老九寿图》,表现了唐代诗人笔下的九位“拖紫纡朱垂白须”的老人香山雅集的场景,他结合薄胎碗展面的位置,把高寿者的姿势处理为或伏卧,或围跪,或倚、或坐,其间人物的情绪呼应利用松、石、梅、鹤的关联,巧妙地进行了空间的分割和接承,使人物与景物妙相生发,主观和客观情景交融,充满着“天年高过二疏傅,人数多于四皓图“的愉悦气氛和画师独到的艺术见解。
Z: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御窑督陶已成为了中国陶瓷历史上的历史词汇。然而历史给予我们的启迪,却是耐人深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