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宾:江西省高级陶瓷工程师 邓希平
Z: 陶瓷是火的艺术。景德镇一千七百多年窑火彤明,它不仅照亮了陶瓷文化长河的两岸,也映红了一条神秘而神奇的——瓷路
Z: 邓老师,陈浏在《陶雅》中说: “瓷器之成,窑火是赖。”窑炉作为陶瓷烧制的重要设备,最初的型体是什么样的?
B” 我们可以从 “窑”这个字来分析,它是由 “穴 、缶”两个部分组合, 穴就是地坑,缶是陶器。就就形象地说明了最初时期是 “坑地为窑,复烧为缶”的。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是这样 “坑地为窑”烧制陶器。其中有横穴和竖穴窑最为典型。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至今还沿用着这种原始的治陶方式。我国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红陶都是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灰陶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则是在还原气氛中烧出的,温度都不超过1000度。
Z: 随着釉的发现和瓷发明,对窑专用功能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尤其是窑温的调节和空气的调控,产生带烟囱的窑就势在必行了。
B: 对。在商周时期北方就出现了类似馒头的圆窑,河南的均瓷就出之于馒头窑,而在南方,如德化、宣兴等地就有了依山坡而建的龙窑。在景德镇湖田,也多处发现龙窑的遣址。这说明龙窑是促进景德镇瓷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龙窑依山而建,一不与农业争地,二不受水涝影响,三可以就地取用原燃料,可谓一举数得。更有意义的是,龙窑由于有一定的倾斜度,燃烧室设在窑头,火焰由低向上,窑烟经窑尾烟室排出,产生一种自然的抽力,使窑温可达1200度以上,便于对陶瓷的烧成温度和气氛和掌握利用。宋代景德镇的龙窑长度达100米以上,进而节省了燃料,扩大了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这在当时是一重大的科技成就。
Z: 景德镇湖田还有“马蹄窑”和“葫芦窑”,它们属于那个窑系?
B: 马蹄窑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还是属于北方的馒头窑,葫芦窑是景德镇人在明代把马蹄窑和龙窑的特点结合起来的,产生的新窑体。
葫芦窑综合了马蹄窑半倒焰的技术和龙窑窑体结构的长处,形成了南北优势并存的产物。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所烧的青花瓷,釉里红瓷以及色彩缤纷的颜色釉瓷,“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
Z: 那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镇窑,它又有什么特点呢?
B: 镇窑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在葫芦窑基础上演化而成的。其物点是把葫芦窑两室之间的折腰取消,使之变成“形如覆瓮”的蛋型, 所以也叫瓮形窑或蛋形窑,景德镇人把这各独具地方特色,独具技术优势的属于平焰式的窑叫镇窑。
镇窑分柴窑,槎窑两种,以松柴主燃料,窑体由窑弄、窑床、窑蓬、窑囱等组成,长约54尺、宽为15尺,为窑砖无模砌筑的薄壳结构,所烧制的均为精细的瓷器;而槎窑与柴窑形状相似,但规模要小,以松枝,茅柴为燃料,主要烧制粗瓷。清代郑廷桂的“上下纷争中渡口,柴船才拢槎船开”的诗名,就是描写运送镇窑燃料的繁忙场面。
Z: 邓老师,镇窑从产生到现在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之所以长期存在,我想一定有许多显著的功能和性能?
B: 镇窑确实有很多优势,从构造来说,它不仅从力学角度上考虑到窑体的各个部位的受力情况,而且还更多地从热力学角度上照顾到窑体材料的高温行为,巧妙地解快了超椭圆拱的稳定总是这是一。第二,窑头区的炉膛同时也是燃烧室,增大了空间,使松柴燃烧充分发挥热量,保证了1300度的烧成温度,提高了燃烧效率;第三,窑位安排合理既可以装烧不同品种的瓷器,又可以充分利用窑内的烟气;第四,烟囱顶部呈钢笔尖形,使排烟能力基本趋于平衡。
镇窑的一个独特之处,是全窑居然不用一块耐火材料,这普通的粘土砖,经挛窑手的稀泥一耸一抹,竟然稳当紧贴地砌筑上去,也能耐经受得住1300度以上的高温而不被烧塌,其间的奥妙,难以破解,拍案叫绝之余,也令你不得不佩服古代窑工的聪慧思维和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Z: 邓老师,我曾去古窑场参观,觉得它的窑房建筑真是有怪异,一进门就好象处一片枯槁的森林里,这是怎么回事?
B: 镇窑和全国各地的旧窑建筑确实不同。就窑房而言,要容纳存坯、装匣、烧炼、开窑、检选等工序。所以一般面积要达到上千平方米,其中窑炉位置要占到四分之一。整个窑房是穿斗式的木架建筑,分上下两层,柱子采用质地密实的香樟,楮树或栎树,柱径一尺有余,荷重能力较大,选用的树木只要求上部能达到三道板枋穿榫归入柱中即可,下计较下部的自然弯曲开形状,落地拼装时再按柱脚实际尺寸调整磉墩位置,这样就造成了窑房里枝干交柯,形如枯槁的森林。实际上,这是工匠们在巧妙利用曲木重心立柱及其弯曲这形起拱架梁,也是他们因材施用的独特之处。
点火啦!登上柴窑楼,你会看到窑工们在穿俊似地忙个不停,那窑门有人说象一张巨大的人眼,嵌在上方的两只匣钵,活象心灵之窗——眼睛。那嘴呢,象个哈哈罗汗在笑着,吞食着要捧又一揍的窑柴。也有人说,那是一个女子赤裸的上体,那红彤彤的一对钵,就是哺育生命的乳房。不管怎么说,在你眼里,窑门燃烧是炙热的原始生命在吹腾。
Z: 镇窑由于型及构造上的特殊性,使之在烧窑过程中要有明确的分工和协作,其中起主导地位的是什么人?
B: 以柴窑为例,它的劳动组织,是以窑炉为单位进行组合的。通常配有把桩师1人,驼坯工1人,架表工1人,收兜脚工2人,挛匣工1人,小伙夫1人,三扶1人,二扶半4人,一扶半2人,推匣屑1人,其中“上三脚”就是把桩、驼坯、架表技术工种是父子相传由少数家族垄断的。所以在窑行里流传这么一名民谣:“冯、余、江、曹大似天,张、王、刘、李部两边。“把桩师是整个烧窑过程中的土总工程师。
俗话说:“烧炼一把火,”把桩师傅凭窑门的两只眼孔来掌握火候,要的是“火青如水”,怕的是“发红”、“翻白”,必要时,他还得爬上窑顶,对烟囱的洞孔,吐口痰进去,看痰消失的状态和时间来判定的窑温竟与测温器的误差仅在1—2度之间,7这就使你对他那火眼金睛,不得不刮目相看,不得不佩服至极!
Z: 卑贱的生命之泥,揉搓着水的精灵,孕怀着梦幻的希翼,投入在炽烈的火的窑膛里,喷焰的窑火前,流溢出的仍是那滚烫的——瓷韵
满窑昼夜火冲天,火眼金睛看碧烟。生熟总将时候审,此中丹诀要亲传。 ————清·龚鉽
点评:窑柴堆码,酷似埃及金字塔,垛脚间有空隙,一利通风,二利干燥,省场地,防盗取,窑场一景观矣。
——――――清·廷济《浮梁县志》
Z: 景德镇对瓷器的计量单位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称谓,茶具、餐具叫头,瓷雕、盘碟叫寸,而壶、瓶、盆、缸则叫“件”。象什么80件提梁壶,100件薄胎灯,千件大花瓶等等。其实“件”的计算,早在宋代就产生了妙至厅来的——瓷趣
据《陶录》记载:“陶瓷有以‘圾’称者,俗作:自五圾起,以至百圾、五百圾、千圾,如尊、辞、盆、缸之类。《龙泉县志》记:“章生一窑,其器皆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又说:“圾与炭通,危也”。则以称“圾”称谓其危而成难也。“圾数愈增,则愈难成型烧出。”所谓百圾碎,即其适中其。这就是说: “‘件’这个名称起之于宋代哥窑,景德仿哥窑瓷后即沿用了这个计量单位。无怪乎《陶录》也感叹地说:“凡器之高大件,最难烧造。如二尺四大盘,顶皮大碗,千件、五百件大地瓶,五百件大缸,三百件花桶等器,口面既大,件数又高,造时必倍其坯式,较劣取优者送窑经烧,难保不有跷扁损挫之患。”由此可见,“件”的指数含量是与成型的坯体规格大小,所占窑位多少,烧成难度高下有关,自然件数越大,其价技术含量、附加值和艺术品位也就越高了。
Z: 镇窑的存在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尽管它有过许多封建迷信的行规风俗,尽管它有着花地埋环保的种种弊端,然而镇窑必竟茬景德镇瓷业发屡上是功不可没。随着科技的发展展运用,景德镇的烧炼先后有了以煤、油、汽、电为燃料的各种窑,过去的把桩师如今在操作现代化仪器时,烧制的瓷超瓷器,永葆的还是——瓷缘
年近古稀的高级技师胡家旺,原是建国瓷厂烧炼工人。
他三十三岁进窑,出于对“火的艺术”的追求,拜师学艺,不到几年,竟精通了全窑的十一道工序,掌握了烧窑的上三脚的硬功夫,成了一位文能看火,武能满窑的把桩师傅。
看胡家旺满窑,那一招一式,其身手之快捷,落位之准确,兔起鹊落,富有节奏,颇具杂技师的风度。他能根据不同窑位结构,不同品种的质量要求,不同天气的气候变化,灵活自如地下活 “窑中一盘棋”,称得上是行家高手。
胡家旺常说,窑场把桩的人只有懂得火的脾性,才能驾驭火的艺术,只有具有窑火性格的人,才有象火一样高涨的热情和事业心。于是,在这古老的镇窑上,在这新型的梭子窑前,这传统的看火技术和现代的热工技术,他颇能进退自如,娴熟操作。火之气、火之色、火之形态、火之流速,尽
在洞察之中。瞧这出窑的一件件精美的颜色釉瓷,在你赞叹神奇的窑火时,也会由衷地赞扬这位传奇的把桩师。
Z:高岭的瓷土,珠山的窑火;陶人的灵性,窑工的襟怀;构成了瓷都生命之河的源泉。昨天的旧梦,明天的希望,都寄托在这片神奇的土地、神奇的窑火上。
下期连载:薄胎玉瓷 特邀嘉宾 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魏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