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宾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曾维开
水土宜陶提示句
1:中国发明了瓷器,首先是发现了釉
2:高岭土的使用,使景德镇制瓷业“柳暗花明又一村”
3:一位法国传教士,为西方世界解开了中国的瓷器之谜。
z: “江南雄镇记陶阳,绝妙佳瓷走四方”一千七百多年来,景德镇窑火生生不息,陶瓷文化之河源远流长。景德镇人在历史的纵轴和地域的横轴交汇点上,树立起了世界瓷都的艺术座标。
B:这座艺术坐标的构筑,我看可以用金、木、水、火、土来概括。
Z:哦,我明白了,您是说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大基本元素。
B:对。瓷釉含有金属成份,木是烧制陶瓷的主要燃料,水是陶土采淘和运输的主要动力,而火是窑型、窑温和烧成气氛决定陶瓷的内在和外观的质量,土更是陶瓷的可塑性的基本材质。这不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五行之学”的内涵吗?!
Z:但我认为相对来说,水和土应该是起决定性的因素。
B: 是的。《陶录》说过:“景德镇水土宜陶,陈以来土人多业此。”水与土是景德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也是构筑瓷都艺术座标的基础。
Z: 所以,我们就请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陶研所副所长曾维开老师领着我们沿座标的经纬线,去看看先民们是怎样开辟出“水土宜陶”的——
瓷 路
Z: 宽阔、宁静的昌江是景德镇的母亲河,也是景德镇瓷业经济的大动脉。昌江发源于安徽省祁门县的大洪山,自北向南,蜿蜒而下,在景德镇穿城而过,形成了“一水中开”的江南地理特点。
B: 昌江水在景德镇的流程为128公里,沿途还有三条支流江汇入,一条是发源于浮梁东源山的东河;一条是发源于婺源县西南山的南河;一条是发源于安徽至德县的西河。这些大小河流组成了网络状的昌江水系,有效地保障了陶瓷工业生产的用水。
“河流,从古时候也就是景德镇采矿取石的巨大动力,瓷工们利用天然水流的落差,在许多支流上安装了这样的水轮和水碓,据史料记载,最盛时,水碓超过六千支。每当春夏水发,车轮飞转,水碓起扬,碓声隆隆,真可谓“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构成了古代业陶都会的奇异景观。
Z: “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据说这是明清两代,景德镇瓷业生产和瓷器贸易繁忙的真实写照。
B: 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渊源,它的平凡与伟大,古老与希望,都融汇在这流泻的昌江岁月里。乾隆八年,督陶官唐英奉旨编制的《陶冶图编次》的二十幅画中,需用水的生产流程就有十三种之多。可见水资源在陶瓷工业中的地位了。
Z: 据专家考证,在景德镇的昌江支流上,就有不少古窑古矿,南河有湖田窑,西河有大洲矿。现在呢,我们逆流东河到瑶里去看看。
瑶里,是 “釉果”的重要产地,这里的釉果质地细腻坚硬,表色淡绿如玉。耐火度可达1400多度。釉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它的起源可远溯到殷代的陶器烧制,陶工们发现,当氧化钙含量高的草木灰与坯胎,经过高达1000度窑温结合,会熔练出玻璃相的物质,正是在这种现象的启示下,导致了瓷釉的发明。景德镇的瓷工们用蕨类植物灰和石灰石一起煅烧成釉灰,然后与瑶里的瓷石一起配制成釉料,是景德镇瓷器“白里泛青 ”的主要成因。
B: 釉是瓷器的外衣,中国发明了瓷器,首先就是发现了釉。釉的发现和瓷的发展在世界陶瓷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应该明确指出的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釉是同陶坯一次烧成的高温釉。所使用的是石灰石加入粘土配制而成的。在景德镇,就有以蕨草烧成的草木灰配合泥不制釉的方法,经检测这同商周青瓷的化学成分基本上是相似的。而汉代釉陶的铅陶则是以后出现的低温釉。日本已故的著名陶瓷专家小山富士夫先生曾高度评价中国的高温釉:“是汉族人创造发明的东方独特的釉法。…它与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等的发明一样,大概应看作是汉族人炫耀于世界的伟大发明之一。”英国古陶瓷专家艾惕思先生曾两次到瑶里考察,称赞这里“是个令人感到神秘而神往的地方”。
Z:釉的发明满足了人们的使用要求。器皿有了光滑的表面。易于清洗,可以储存液体不会渗透。同时它可以调整器物的表面颜色,增加美感。
B:对。景德镇瑶里开掘了最早的釉矿,使瓷器的生产有了规模化和系统化。
Z: 瑶里山高林密确实令人感到神奇。地处南河边的高岭,却又是一个闻名于世的陶瓷圣地。
南河弯弯绕村流,村外却是另一番景观,山是白色的,路是白色的,矿洞是白色的,甚至连南河的河床也是白色的。这就是高岭的 “青山映白雪”的风景线。
Z: 曾老师,我听人说过在没有发现高岭土以前,瓷器的原料是 “一元配方”。而加进了高岭土以后,就是 “二元配方”,这其中是什么原因促使的?
B: 要说明这个问题,先要弄清什么是 “一元配方”。据史料记载,在宋末以前,瓷器采掘的原料都是裸露在地表在石质原料。景德镇人叫“露头”。古代陶工发现这种灰白、灰青色的露头矿经过淘洗制浆成型后,能做出耐高温的瓷器,就开始有意识的挖掘的利用,进行必要的粉碎,陶洗加工,用于瓷器的生产。同时根据这种石质矿物的外表特征,为它取名叫“瓷石”,意思是可以制造瓷器的石头。
Z: 瓷石经过粉碎,陶洗、稠化浓缩后就制成了瓷石不(dem)子,就可以直接进行瓷器成型和烧制了。这种采用瓷石一种原料制瓷法就是我们景德镇历史上所说的一元配方。
B: 对。到了南宋时期,由于政局和陶瓷生产规模等各方面的原因,促使景德镇开始了一场变革,促使了陶瓷原料二元配方的产生。
兴于五代、北宋的各地名窑,其陶瓷原料都是大量地采用容易挖掘质地优良上层地表的瓷石制瓷,致使表层的瓷石采完以后,中下层的瓷石由于氧化铝含量低,氧化物含量高,烧结温度偏低而成瓷废品增多。特别是南宋时代政治形势自靖康之役以后,宋王朝失去了大片国土,陶瓷原料更是贫乏,仅在景德镇的瓷土资源,也如蒋祈在《陶记》中所说的“进坑石泥制之精巧,湖源、岭背、界田所产已为次矣。”
B: 南宋学者蒋祈例举的瓷石产地,仅有进坑的质量好些,而其它地区就不行了,这说明制瓷原料大有枯竭之虞。从湖田窑遗址上看,南宋景德镇瓷业的衰落主要是与制瓷原料危机有关。
Z: 南宋的原料危机,使得景德镇人面临两条道路的选择,一条是象北方等地窑场一样,把优质原料用尽之后归于灭亡,一条就是积极开拓,寻找新的制瓷原料,并把中下层瓷石利用起来,达到转危为安的目的。
值得庆幸的是,景德镇人选择了后一条道路,他们发现了另一种优良的制瓷原料——高岭土。用它与藏量丰富的中下层瓷石混合制瓷,从而从南宋以来的原料危机中走了出来,迎来了元代新的瓷业繁荣。以高岭土为主的二元配方,不仅使景德镇瓷器更具特色,进而奠定了元王朝“浮梁瓷局”的主导地位,成为明清时代制瓷中心,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Z: 曾老师,以高岭土为代表的“二元配方”同以瓷石为主的“一元配方”相比较,二元配方的特点有哪些?
B: 我看有这么五个方面,首先是高岭土引入瓷胎以后,使瓷胎中的氧化铅含量大为提高,扩大了瓷石的使用面,提高了瓷胎的耐火度,使过去无法利用的瓷石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使得景德镇瓷业安然渡过了南宋以来的的原料危机;第二,由于高岭土含氧化铝占35%,掺进到瓷石成型后,起了骨料作用,使瓷器在烧成中减少变型,提高了成品率,而且能够烧造大件瓷器;第三,降低了瓷器成本,瓷石为石质原料,采掘困难而且要长时间性的粉碎,而高岭土为土质原料,仅需淘洗即可使用;第四,改善了瓷器的性能,景德镇瓷器由低火度的软质瓷逐渐成为高火度的硬质瓷,烧成温度由1000℃,达到了1300℃,完成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次质的飞跃;第五,完善了原料的工艺性能,二元配方比单一的瓷石制成的坯件便于旋削加工,在干燥收缩过程中减少破损,这为元明时代的青花瓷、薄胎瓷的生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工艺材质方面的条件。
高岭土的开采始于元末,延续至今约有两百多年,盛时搭棚数百挥臂采土,加工成块,船运至镇,一派繁忙。为避免运输的纠纷,渡埠旁立有官府的水运禁碑,而今古樟参天,河水潺潺,村中山民古风淳朴,昔日繁华喧嚣荡然无存。然而,它仍是世界考古学者和地质学家向往之地。
Z: 景德镇的土,蕴含着制瓷的奥秘,瑶里的瓷石,高岭的瓷土,还有那昌江的水、湖田的窑、共同演奏的中国陶瓷史上气势磅礴的交响乐,至今还回荡着那永不消逝的——
瓷韵
(各种瓷器迭画昌江、瑶里、高岭、字幕、音乐)
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
——明、缪宗周
(瑶里古窑址青花瓷片)
人要寻根,瓷器也要寻根的。此时此刻,我象飘泊异土的游子,享受到终于找到故乡的喜悦。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毕克官
Z: 在外国人眼里,景德镇的瓷土是神奇绝妙的。十八世纪中叶,也就是清代乾隆年间,有一位法国传教士在景德镇侨住了七年,为西方解开了瓷之谜,为高岭土传播了。
瓷 趣
十八世纪初期,西方人仍困扰于瓷的迷惑中。一个英国人,或许是荷兰人从景德镇带来不(den)子,企图烧成瓷器,结果是失败了,1721年的仲夏,一个身着黑色长袍,胸悬十字架的法国传教士从鄱阳到了景德镇,他是里昂贵族的儿子,名叫昂特雷科莱,对汉学很有研究,为自己取了个中国名字殷弘绪。他受法国教会的派遗,也出于对中国瓷器狂热的爱好,他在传教布道的同时,刻意刺探到了景德镇制瓷的奥秘,先后在1712年9月和1722年1月,两次写信给法国耶稣会,详细地介绍了景德镇制瓷原料和工艺。他指出釉是瓷的外衣,白不(den)子是瓷的的肌肉,还需要高岭土,这才是瓷的骨胳,并随信寄去了景德镇高岭土的标本,西方终于解开了中国的瓷之谜,kaolin(高岭土)由此成了世界制瓷通用的白色陶土的国际专用词。
B: 其实殷弘的努力是很成功的。在他的故乡里摩日城附近就发现了高岭土矿,法国也就于1771年开始按照景德镇的二元配方烧出了硬质瓷器。这个时间比起中国整整晚了一千八百多年。
Z: 由于殷弘绪的功绩,才使得里摩日这个地处维埃纳河畔的南部小城成为今日法国著名的瓷城,应该说这是历史和故乡给予殷弘绪的回报。同样,景德镇的陶瓷历史也会让你记住一个人,记住他的艰辛,记住他的贡献,记住他的——
瓷缘
胡张福六十年代初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地质系。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原料与工业尾矿开发研究中心主任。四十年来,胡张福致力于陶瓷原料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在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方面颇有建树,仅八五期间,他先后主持和完成重大科研项目有7项。其中“ER系列陶瓷添加剂”获得第七届国家发明展览会银牌奖。谈到此项科研目的的创新力,却是来自历史上南宋原料危机的启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胡张福通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实践活动,先后撰写了一批学术论文。针对贫困老区资源开发研究,他无偿地完成了江西宁冈、铜鼓、弋阳等多地区的陶瓷矿床的勘察论证工作,对此,他颇有感触地说——“千陶万沥终辛苦,吹尽黄沙始得金”,无数的陶瓷科研工作者在默默地贡献,他们为瓷都的艺术之树培植了沃土,也为世界文明之花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下期连载之三《坯坊揽胜》 江西省高级经济师 刘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