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瓷器款识 | 藏品鉴证实录 | 影视中心 | 景德镇陶瓷拍卖指数 | 瓷业纪实 |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 艺术家电话黄页 | 网站导航 | 购买名作请进入了了亭名瓷精品商城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淘宝店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 话说陶瓷-景德镇陶瓷历史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图文]名窑名瓷:雅俗之间         ★★★ 【字体:
名窑名瓷:雅俗之间

作者:彭明瀚   文章出处: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0-4-14 20:17:21 
 

 

 千里赣江流经万安十八滩后缓缓流入吉泰盆地,江面变宽,水流平缓,使得吉安永和镇成为“船舶大小总相宜”的天然良港。吉泰盆地发达的农业经济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来源。黄金水道赣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水上交通。隔河相望的青原山鸡岗岭丰富的瓷土资源和附近山区充足的松柴燃料,是当地发展制瓷业取之不尽的原料、燃料资源。再加上悠久绵长的庐陵文化沃土。培育出了璀璨的吉州窑陶瓷文化。吉州窑是唐宋时代一座能生产众多产品的综合性民间窑场。遗址在以今江西吉安县永和镇为中心的赣江两岸,其中以港口所在地永和镇最为集中,也最具代表性。由于唐宋时期习惯上以属地州名命名窑厂,吉安自隋至元初曾称吉州,永和属吉州管辖,因地得名,故称吉州窑;又自东汉至宋,在永和曾置东昌县,所以吉州窑又称东昌窑、永和窑(图一)。
  吉州窑历史悠久,创烧于唐代,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入元以后逐渐衰弱。两宋时期,政府设官监烧。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永和镇“附而居者数千家,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百尺层楼万余家,连廒峻宇”,形成了一个六街三市的大集镇。出现“烟火数千家”、“秀民大家。陶埏者半之……窑焰竟日夜”的盛况,是全国著名的民间窑场。宋代单(日韦)《清都观记》云:永和“镇距城十有余里,濒江带山,聚为井落,凿山火土,埏埴为器,贸易于四方。瓦砾尘埃,所在如是。”宋代周必正《辅顺庙记》1云:“皇朝景德中(1004~1007年),瓷窑始置官吏,为永和镇,秀民大家,陶埏者半之。”据《庐陵县志》引《青原杂记》云:“欧阳铁杂著云,永和镇舒翁、舒娇,其器重仙佛,盛于乾道(1165~1173年)间,余见元祐(1086~1093年)、崇宁(1102~1106年)者。”元代钟彦彰在《东昌志·序》中更有明确记载:“永和名东昌……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由是井落墟市祠庙寺观始创。周显德(954年)初,谓之高唐乡临江里瓷窑团。有团军将主之。以宋寝盛。景德中为镇市置监镇司掌瓷窑烟火公事,辟坊巷六街三市。时海宇清宁,附而居者至数千家,民物繁庶,舟车辐辏……实西南之都会也。”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云:“吉州窑,出今吉安府庐陵县永和镇。其色与紫定器相类。体厚而质粗,不甚值钱。宋时有五窑,书公烧者最佳。有白色,有紫色,花瓶大者数两,小者有花,又有碎器最佳。相传宋文丞相过此窑。变成玉,遂不烧焉。今其窑尚有遗迹在人家,永乐中,或掘有玉杯、盏之类,理或然也,自元至今犹然。”清初方以智在《游永和记》中描写道:“因窑立镇,置监主云,估商帆集,万烟骈填。”清宣统年间编修的《窑岭曾氏族谱》云:“永和东昌自唐宋末称胜地,而尤莫胜于宋。宋置大镇陶于此市,有官司纲纪税务,其器用如炉、碗、缸、缶。至今犹存。”“所出陶器皆极古雅。今虽久废……而废窑则累累,然罗列其地,如山如阜如岗如陵。”
  吉州窑不仅烧瓷历史悠久,而且生产规模颇大。如今的永和镇,仍然可见用古瓷片、匣钵和废窑砖铺砌而成的街巷古道。镇西侧除了稀疏的村落外,便是宽阔平坦的田园,在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的冲积平原上,密集地分布着本觉寺、尹家岭、蒋家岭、曹门岭、肖家山岭、曾家岭等24个窑包,分布面积达8平方公里以上,最大的窑包高20多米,如岗似阜。在窑岭周围,各色古瓷片、古窑具,俯拾皆是。下面我们就从胎、釉、造型特征、装饰工艺、装饰纹样、历史地位等几个方面对吉州窑产品进行介绍。
  
  一、胎
  
  吉州窑瓷胎的造型,唐代雍容、矮胖,宋代向挺拔、俊俏方向发展,元代则变得肥硕、厚重。以常见器型碗、盘、壶为例,唐末五代。以玉璧底、矮圈足为主:北宋前期。高圈足、大圈足,北宋中后期,以矮圈足居多:南宋早期演变为假圈足,南宋中期,圈足直径逐渐缩小。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近足处横旋一刀,形成外观似圈足的形状;元代中期以后,除黑釉盏继续保持上述形状外,其余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发展。
  因吉州窑的瓷土来源于附近地区,生产作坊位于赣江岸边的砂丘上,无法避免砂粒混入瓷土中,因而胎体含砂量大,胎质都较粗松,呈米黄色,亦有红褐色、砖红、灰白、青白瓷胎和陶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数量最多的则是米黄色含砂胎。因胎土中含砂多,加之淘洗欠精,使得器物粗松似陶,有气孔,吸水率高,未达到高温瓷化效果,“似陶非陶”,粗看似陶,但叩击之有金属声,这是由吉州窑的生产环境所形成的个性,成为区别其它窑口的明显特征。不过,釉下彩绘瓷胎体大多数呈灰白色,用鸡岗山白土制成,淘洗精到,制作精良,胎质坚硬,瓷化程度高,是吉州窑最好的一类瓷胎。
  吉州窑瓷器一般都较厚实,制作得也不太规整,尤其是底足,似是用模子压印后,再在圈足外壁用刀随意刮削而成,切削得很简单、粗糙,故底部与足端处有高低不平的压印痕及刮削痕,线条生硬,棱角分明,足低而厚,不成圈形。加之由于胎泥中含砂量大。修胎时往往发生阻刀、跳刀现象,在器底及圈足内能清晰地看见跳刀痕,而胎体表面留下的波浪痕经施釉后虽有所减弱,直面观察不易发现,但用手触摸仍可感觉到呈竖条形的起伏。并且在适当的角度侧视,肉眼可见竖条状的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
  现代仿品多采用淘洗好的现成瓷土在封闭的室内制作,砂粒无从混入,人为地羼砂又极难把握比例,因而胎质多坚密,不含砂,色泽偏白,不存在胎表因砂粒引起的阻刀、跳刀现象,更不存在因此而留下的竖条形起伏感和竖条状釉面挂附不匀等釉层肌理。早期仿品多系电炉烧制,坯胎易在电炉骤然高温下爆裂,因而有在瓷土中羼入少许泥浆的做法。此种仿品胎质呈深灰色,类似砾质胎,但绝无砾质坚硬,磨胎落粉,敲之无金属声,多为瓶、罐、炉之类的大件,且多见于黑釉瓷,尤以剔花最多。因胎质不适合生产彩绘瓷,故而在彩绘瓷中未见仿品。中期仿品改在瓷土中掺石膏粉或立德粉,由于材料在高温下易爆裂,所以多用低温烧成,敲之声闷,磨胎落粉,胎质虽略泛黄色,但绝无米黄色,而且时间一长,泛黄现象消失,呈色白中泛灰。此类仿品多见于彩绘瓷或半截釉黑釉窑变瓷。晚期仿品吸取以往经验,有埋入土中过蚀、在成品上涂胶过火以仿土锈制造假象者。土锈靠胶粘附,见水易溶化甚至脱落,有时只要用手指蘸点唾涂沫于锈面就可发现手指沾有土色。高仿品有用老器底敷新胎和利用粗糙老坯重新上釉窑变等多种。这类仿品凡露胎处均为老胎,极具欺骗性。识别方法是,前者可用指弹法或物敲法辨别声音,上下声音异样者为赝品;后者可观察釉与胎的结合部,老品胎釉合一,挂附自然,无掉釉或起皮现象。反之则为仿品。因老胎少,故现今的高仿品多做成木叶纹、兔毫纹、玳瑁纹、虎皮纹等稀见名品,以求暴利。

  二、釉
  
  吉州窑由于无法改变瓷土中含砂量大的事实。形成了重釉轻胎的生产习惯,在坯胎制作上较为草率,刻意追求釉色变化,博采众长,丰富多变,各地窑场主要瓷品的釉色在这里几乎都有生产,既有南方窑系流行的黑釉、黄釉、青白釉,又烧造北方窑系常见的乳白釉、褐釉、绿釉和琉璃器,以黑釉为大宗。在同时期各窑场中釉色最为丰富。各种釉色瓷器烧造的大致情况是:唐、五代主要烧造酱褐、青灰釉和乳白釉瓷;北宋时,酱褐、青灰釉瓷停烧,乳白釉瓷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新创黑釉瓷,并成为宋、元时期瓷器的主要品种;南宋时,新创釉下彩绘瓷、酱釉瓷。
  黑釉瓷又称“天目瓷”,是吉州窑最有名、最具代表性,也是产量最大、品种最丰富、装饰工艺最具地方特色的产品,创烧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并延续到元代,是顺应宋人斗茶风习而产生的。吉州窑黑釉因含铁量比其它窑口低,而钛、钾、钙、镁的含量相对要高,故烧成后,釉质肥厚莹润,黑色深沉柔和,仔细观察,可见黑中泛褐、泛紫、泛红,纯黑者少,釉薄处表现得更为明显。器型有罐、瓶、壶、碗、盏、碟、钵、盆、粉盒、炉等。
  乳白釉瓷是吉州窑生产时间最长的一种产品。从晚唐五代创烧,一直延续到元代,胎质灰白,釉色白中泛青黄,薄釉不及底,底足切削较粗糙,底有平底、宽圈足和窄圈足之分,有的圈足高达2厘米以上,装饰以印花为主,器型有碗、罐、壶、钵、盏等,以各式碗为大宗,均系日用粗瓷。
  吉州窑还生产一定数量的绿釉瓷。以铜为着色剂,含有少量锡,釉面光润,呈色纯绿,釉色有深绿、黄绿、淡绿等;主要器型有枕、盆、碗、盏、碟、瓶、壶、炉、器盖等生活用品和筒瓦、鸱吻一类建筑构件。以各式枕为大宗;装饰手法,盘、碗等以印花为主,枕则以刻划与印花相结合,塔则雕塑成型。
  吉州窑绿釉瓷,有确切纪年的是1986年安徽省黄山市新年乡三保村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沈格夫妇合葬墓出土的两件八角形绿釉枕,米黄色胎,其中一件枕面饰荷花纹,底部有“真郭家枕”戳记;另一件枕面饰蕉叶纹。绿釉瓷胎质较其他釉色瓷更白,但由于烧成温度较低,胎体瓷化程度低,胎质更显粗松,釉色莹亮,个别器物有剥釉现象;纹饰以釉下刻花、印花装饰居多,常见纹样有弦纹、蕉叶纹、圆圈纹、缠枝牡丹纹、水波纹等,风格简练直率;器型有钵、枕、炉、建筑构件等,以枕为大宗。
  在施釉方面,吉州窑除木叶纹和剪纸贴花等工艺精致的瓷器外。一般釉层薄,器外壁施釉不及底,少见流釉现象。琢器釉层较薄,器内壁多不施釉。北宋及北宋以前,为了防止粘釉,器物均施半截釉;南宋时期,使用窑钱来保持叠烧器物之间的问隙,有效地防止了粘釉,这样器物外壁只露少许胎,即通常所说的釉不及底;南宋中后期,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窑钱趋薄,使得器物内外壁满釉。仅圈足内露胎。因釉料稀,施釉薄,黑釉瓷口沿往往显现淡淡的黄线圈,受釉面冷却速度及温差影响。几乎所有的黑釉窑变瓷的釉面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不规则的冰裂纹和缺釉毛孔。显得粗糙干涩。但吉州窑瓷器一放入水中,因为水会迅速填满釉层表面的毛孔,使釉面浑然一体、晶莹剔透。
  老瓷使用天然矿物釉料,釉色自然古朴,加之年深岁久,多有使用磨损痕迹,即使釉色极好的出土老瓷,器表泛光亦显柔和。仿品的釉料多为化学原料勾兑,烧成后釉面光亮匀称,尽管采用酸碱除光亮法或埋入土中过蚀法。仍缺乏岁月侵蚀和使用磨损,显得扎眼。
  
  三、造型特征
  
  吉州窑产品丰富,既有低档的民间日用瓷,又有高档的艺术瓷,品种有碗、盘、杯、碟、盏、盆、瓶、壶、罐、炉、枕和瓷塑等20多种,以各式茶盏最为有名。
  1.碗 以大口,深腹,小足为基本特征,因时代不同而富于变化,底足有玉璧底、圜底、平底、圈足、假圈足等,口有花口、唇口、侈口、敞口、敛口、撇口数种,腹有斜腹壁、弧腹壁和折腹三种。晚唐五代流行厚唇碗,内底留有支钉垫烧痕迹,北宋时期的碗为弁口或花口高圈足,南宋时期的碗为敛口深腹式。多芒口,底足矮且内凹,内外满釉。青白釉类碗,呈灰白色,敷一层带有青味的透明薄釉,底部无釉或半截无釉;胎质较为坚实;底足切削粗涩,修坯工艺草率中见熟练,有的内底见涩圈,常印有“吉”、“记”,或用褐彩书写“吉”、“记”、“慧”、“福”、“太平”、“本觉”等字样。
  2.盏 吉州窑的黑釉盏。基本型制是大口小足,口唇较薄,略微向外卷。口沿下端内收,颈部有一道凹棱,壁斜,下狭上宽,状如漏斗或斗笠,胎体厚实凝重,器口釉薄,器腹釉渐厚,器足露胎,质地粗松,呈栗壳色,盏口有敞口和敛口之分,形体有大、小之别,小者一般口径10~12厘米,大者口径14~16厘米。1996年江西省上饶市南宋开熹二年(1206年)赵氏墓出土的木叶纹盏,束口,斜腹,小圈足。通体黑釉,釉色滋润,晶莹光亮,底足露灰白色胎。内壁饰木叶纹。叶尖朝向盏沿,叶面几乎占器壁的二分之一。在漆黑的釉色衬托下,叶之茎脉,由粗渐细,四处网络,偶有虫咬之小孔,釉色晕散处,漫漫渍渍,宛若秋雨中飘零之落叶,妙趣天成。这是目前唯一有确切纪年的吉州窑木叶纹盏,可作为同类器的断代坐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茶盏造型挺拔,轻巧秀丽,上大下小,重心不稳,并不实用,是专门为斗茶而设计,大敞口,可容纳更多的汤花,使茶泡沫有一定的空间悬浮,便于点注;器口下内凹一圈。点注时能起到标准线的作用,便于观察汤痕:斜直腹能使茶沫在挠拂时顺畅均匀并迅速上浮,下腹直收、小圈足能即时沉淀渣滓;胎体厚重,便于保持茶汤温度,用其沏茶,茶汤久热难冷,汤色澄明,滋味醇正,对比度强烈,黑白分明,水痕易验,便于观察、评比,正如《大观茶论》所云:“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直立,易以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
  3.罐 是吉州窑最为常见的盛贮器之一,有盖罐、系罐、长颈罐数种,基本造型为大口,短颈或长颈,深腹,圈足,或有四个小系,盖罐的盖为母口,与罐体的子口套合,罐体为假圈足:装饰工艺有黑釉剔花、贴花,窑变花釉和白地釉下彩绘等,装饰纹样有水波纹、折枝梅、竹、卷草纹和各式花卉纹。1966年江西省吉安市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塔出土的北宋褐釉大口罐,侈口。束颈,溜肩,深腹微鼓,矮圈足外撇。形制规整,釉汁莹润,釉面光洁。施半截褐釉,露灰白色胎,釉薄处泛棕红色,出土于有确切纪年的北宋塔地宫中,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一件吉州窑产品,对吉州窑北宋瓷器具有重要的断代标尺作用。1985年江西南昌钢铁厂基建工地南宋淳熙(1174~1189年)纪年墓出土、现藏江西省博物馆的黑釉玳瑁纹直口四系罐,直口,方唇,斜直颈,窄肩,置四个桥形钮,圆腹。高圈足,通体施窑变玳瑁釉不 及底,露灰白色胎,有明显的旋削痕,这是唯一有确切纪年的吉州窑玳瑁釉罐,也是吉州窑带系罐类器中最早一件有确切纪年者,可以作为同类器的断代坐标。
  4.瓶 为盛贮器或陈设器,一般形体修长,小口、深腹、矮圈足或假圈足,造型多样,纹饰丰富,器形的变化大多表现在口、颈与腹部。有梅瓶、长颈瓶、胆瓶、扁瓶、花口瓶、琮式瓶、玉壶春瓶等数种。梅瓶小口、短颈、丰肩、长腹、圈足,瓶体修长,形体气势高峭,轮廓分明,挺拔而刚健,很有亭亭玉立的韵味。梅瓶样式较多,北宋梅瓶作梯形颈、直口、溜肩、收腹、假圈足,略呈橄榄形,南宋梅瓶作梯形颈、唇口、圆肩、收腹、假圈足,重心较高,最大腹径在肩部,造型挺拔,比例适中;装饰工艺有黑釉剔花、白地釉下彩绘数种,装饰纹样有折枝梅、兰花等各式花卉。长颈瓶的基本造型为长颈,溜肩,垂腹。圈足,重心在下半部分,稳定性好,瓶口分直口、唇口、花口、敞口数种;装饰工艺有黑釉剔花、窑变花釉和自地釉下彩绘等,装饰纹样有折枝梅、竹、水波纹、卷草纹、花鸟纹和莲池鸳鸯纹等,往往在肩、颈部饰回纹、弦纹,腹部饰水波纹或以多弧开光形式表现画面主题,内绘跃鹿、鸳鸯戏水一类图案,外面衬以水波纹、回纹、织锦、蕉叶、卷草纹、弦纹之类地纹。1982年江西省宜春市郊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墓出土的黑釉剔花折枝梅长颈瓶,直口微侈,长颈微束,鼓腹下垂,矮圈足;施黑釉,底足露灰白色胎,胎质较粗松,腹部两面各饰折枝梅花一支,枝梢、花瓣皆采用剔釉手法,彩绘花蕊,刀法洗练,笔道遒劲,构图简洁,生动自然,这也是吉州窑瓶类器中最早一件有确切纪年的标本,可以作为同类器物断代的标准器。
  5.执壶 基本造型为直口或盘口。短颈,圆腹或瓜棱形腹,矮圈足,肩部贴塑管状流和扁平状把手,或有双系,造型敦厚古朴;五代壶,流较短,北宋壶,流身加长,流口基本与壶口齐平,南宋壶,流口略高于壶口。装饰工艺有黑釉剔花、贴花,窑变花釉和白地釉下彩绘等,装饰纹样有双蝶、缠枝蔓草、梅花等。
  6.枕 均为箱形枕。系多块泥片粘合而成,一侧常有四个支烧痕,说明枕是装在匣钵中竖烧;釉色分釉下彩绘和绿釉。彩绘者,作束腰形,边沿多绘宽带纹,内为三连弧与六连弧开窗,窗内绘梅竹、松枝、水波纹或诗文。绿釉枕多为印花或刻花,器型有如意形和八角形,装饰纹样有蕉叶纹、荷花纹等,有的枕底部印有“舒家记”、“严家记”、“曾家记号”、“陈家印置”、“元祖肖家大枕”、“元祖郭家大枕记号”等标识作坊名号的长方形底款,上部覆以荷叶,下部托以荷花。1974年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寒山南宋淳熙(1174~1189年)年问纪年墓出土的绿釉陈家印置蕉叶纹如意形枕,通体施绿釉。有剥釉现象,枕底露灰白色胎,压印“陈家印置”款。枕面呈如意形,刻蕉叶纹,枕腰印圆圈纹,一侧有一个小气孔,另一侧有四个支烧痕,可以作为南宋吉州窑同类枕断代的标准器。
  7.香炉 系焚香用具,基本造型为大口、深腹、矮圈足或假圈足、三足,造型优美,纹饰多样,有筒式三足炉、圈足炉和鬲式炉,以筒式炉最为常见,基本造型为口底相若,平沿内折,口、底均向内微敛,腹部微鼓,底部贴塑三个小足,炉内壁、底足露胎,外壁满釉。演变规律为腹部外鼓愈来愈明显,沿面相应变窄,足不断增高,元代微外撇;装饰工艺有黑釉剔花、贴花,窑变花釉和白地釉下彩绘等,彩绘者,颈部多饰回纹,腹部为连弧开窗,内绘梅竹、莲花、八卦纹,窗外衬以莲瓣、四边或六边几何纹样。鬲式炉基本造型为平沿外折,矮束颈,扁圆腹,三足,或有双耳,主要变化在足部。宋代三足矮且微内收,至元代则演变为三足高且外撇。1970年江西省南昌县罗家集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陈氏墓出土的釉下彩绘莲荷纹三足炉,平沿内折,筒形腹,中腹微鼓,下腹内收,平底,下承三个扁乳状矮足。胎质灰白细腻,外施白釉。沿面绘卷草纹,口部、下腹各有回纹带一周,界以弦纹:中腹施酱褐釉为地,以二方连续的缠枝手法绘白色荷莲纹一周,叶面卷起,莲花盛开,莲蓬饱满,纹饰生动逼真,笔法娴熟,精致典雅。莲荷纹及回纹则为白地酱褐花,这也是吉州窑同类器中最早一件有确切纪年的标本,可以作为同类器物断代的标准器@。
  8.粉盒 为化妆用具,由盒身和盒盖两部分构成,目前所见为圆形,盖面微鼓,母口,器身与器盖的高度相近,以彩绘盒居多,盖面多为弦纹、葵花、梅花、芦雁和乳钉纹,有的落“粉盒十分”、“尹家个”等款识。
  9.雕塑瓷 一般高10厘米左右,也有小到3~4厘米者。品种丰富,题材广泛,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形制多变,举凡生活中的人物故事、飞禽走兽、仙佛妖怪,应有尽有。常见的器形有官吏、仕女、武士、仙翁、罗汉、菩萨等摆设人像、仙佛,麒麟、犀牛、象、虎、牛、马、猴、狗、猫、鸡、鸭、鹅、鸽、鸟、龟、蟾蜍之类肖形动物。人物瓷塑具有沉着宁静、端庄持重的特点,一般人像作端坐或伫立状,上部轻巧,下部稳重,基座作夸张处理,袍服拖地,裙裾掩履,或两足分开,与后衣片组成三角形或马蹄形支架。给人以稳健的感觉,也有助于塑像重心的稳定,大多数形态古朴,温文尔雅,神情安详,有的显得轻柔赢弱,带有明显的宋塑风格。动物雕塑,造型生动,比例得当,各有姿态,神气活现,在准确抓住所要描绘对象主要特征的同时,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了大胆夸张和渲染。用熟练而准确的外轮廓线塑造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伸头爬行的龟,憨态可爱;引颈卧伏的鸭,活灵活现;蹲伏的犬,形象逼真。这些动物,信手捏成,但头面都经过精心刻划,表现得很生动,非常传神,在简练中寓精巧,于自然中见匠心,显示了民间陶瓷艺术家高超的造型技巧。吉州窑瓷塑以圆雕器居多,制作手法有手捏、模印、贴塑和彩绘数种,在同一件器物上。往往多种技法并用。比如人像的制作,就是先用手捏塑出人体躯干,再植以头面四肢,贴塑模印好的衣冠带饰,再用硬物刻划或彩绘出细部纹饰和五官,或施清新淡雅的黄釉,或施爽神悦目的青釉。或施庄重典雅的褐釉,因所绘形体而异。也有一部分瓷塑是模制而成,分块模制,压印出轮廓,再将对应的两块粘合起来,最后用手捏法进行细部加工。吉州窑的瓷塑以宋代瓷塑艺术大师舒翁、舒娇父女所制者最精:“吉州窑昔有五窑,五窑中惟舒姓烧者颇佳,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舒娇尤善陶”。
  
  四、装饰工艺
  
  吉州窑瓷器的装饰工艺,形式多样,寓意丰富,在吸收北方定窑、磁州窑釉上、釉下彩绘装饰手法,借鉴南方建窑窑变釉装饰手法的同时,将陶瓷技艺与装饰工艺结合在一起,有所创新,突破了当时五大名窑单色釉的局限,运用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开启了陶瓷装饰的新纪元,釉装饰的创新和彩绘装饰手法的突破,是其装饰工艺的两大特征,有洒釉、彩绘、刻花、剔花、印花、剪纸贴花、木叶纹和捏塑等,尤以黑釉剪纸贴花、木叶纹、玳瑁纹和彩绘最具地方特色,在宋、元陶瓷装饰工艺中独树一帜。
  黑釉是利用天然黑色原料,通过独特的制作技巧而烧造的颜色釉,有时在黑地上施洒一层掺入了不同的金属原料作呈色剂的釉。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因物理化学反映,呈现出色泽不同的、不规则的黄色釉斑,产生独特的窑变结晶,釉面与釉斑交相辉映,别具风韵,名贵的有“鹧鸪纹”、“兔毫纹”、“虎皮纹”和“玳瑁纹”等,纹样变化多彩,或如云雾、细雨,或如夜空中的繁星、风雪中的芦花,或如玳瑁的甲壳,或如老虎皮的斑纹,青蓝紫绿的火焰,显得清新雅致,璀璨华丽。
  玳瑁纹是指在富有韵味的黑釉中呈现出浓淡相间、黑黄等颜色交织的斑纹。如玳瑁背甲上的色调,协调滋润,别具特色,美不胜收,有鬼斧神工之妙,宋人称之为玳瑁纹,是吉州窑独有的窑变釉。这类纹样,有的在黑处混有黄褐色斑纹。有的在黄褐之中略呈红色,斑纹变化多样,了无雷同,绚丽多彩。显得艳丽高雅。
  虎皮纹是指用含铁量不同的黄、褐两种釉烧成后形成的黄、绿、紫三色相间的放射状花纹,其釉面类似虎皮的斑纹而得名。虎皮纹和玳瑁纹都是吉州窑特有的窑变结晶釉装饰工艺,其区别在于色斑形状,呈块状者为玳瑁纹,呈长条状者为虎皮纹。
  鹧鸪纹也是指以铁为呈色剂的结晶釉,由于铁元素在釉里的结晶,致使釉面呈现紫、蓝、粉青、黄、暗绿诸色,犹如节日夜空的礼花,五彩缤纷,因像鹧鸪鸟颈部的花纹而得名。鹧鸪纹是吉州窑独有的窑变釉,与福建建窑的“兔毫纹”并美,为时人争购,为后人珍藏。
  兔毫纹是指在烧制过程中。釉中的铁元素随釉层流动,冷却过程中析出赤铁矿的小结晶体,形成细长似兔毫的纹理,因状如兔毫而得名;纹样如发丝,粗看整齐划一,细看毫峰参差不齐,如丝丝银针,统一中富有变化,鹧鸪纹和兔毫纹都是在建窑影响下产生的新工艺。
  鹧鸪纹、虎皮纹、玳瑁纹和兔毫纹,均是以铁为呈色剂形成的窑变结晶釉,区别在于釉中着色剂含量及微量元素含量比值不同。
  木叶纹是指把天然桑叶用于瓷器装饰。从工艺上讲,木叶纹属于贴花的一种,但它不同于泥胎贴花或剪纸贴花,具体方法是待天然树叶浸水腐烂后留存的叶脉,贴在已施过黑釉的瓷胎上,敷黄釉经高温一次烧成。由于桑叶中的五氧化二磷焙烧时与铁釉不融合。产生分离。黑釉上便出现叶脉清晰的图案。经过一千度上以的高温烧烤而没有变形,叶型逼真,与黑色底釉相溶,浑然天成。烧成后的树叶呈黄色,与黑色地釉之间形成对比色,树叶的形状、茎脉在黑釉的衬托下清晰可见,妙趣天成。金黄或紫褐色的树叶,嵌在漆黑的盏中,宛如挂在夜空中的明月,宁静、素淡,加上依稀可辨的叶脉。给人平和而深邃,简洁而又韵味无穷,古朴而又超俗的感觉和广阔、细腻的想象空间。
  木叶纹装饰,图案设计,没有固定样式,有一叶或二三叶相叠成图案的,也有半叶的,多随工匠的意图设计安排,或一叶展开于盏内壁。占器壁的二分之一,如大树耸于苍穹之中,或一小片树叶挂在盏内壁,茎、脉清晰,或双叶叠落,或三叶散点,构思奇巧,木叶纹与地色黑、黄相衬,显得格外清晰明朗。木叶纹是吉州窑的一大绝技,仅见于黑釉茶盏装饰,是吉州窑工匠别出心裁独创的装饰工艺。标志着我国陶瓷釉面装饰工艺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目前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吉州窑木叶纹标本是江西省上饶市南宋开熹二年(1206年)赵氏墓出土的木叶纹盏,表明在南宋中期。这一装饰工艺已很成熟。
  吉州窑剪纸贴花工艺创烧于南宋,是受到当时的斗茶风俗与茶饼装饰手法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陶瓷装饰艺术。剪纸贴花工艺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为单色剪纸,直接把剪纸纹样贴于器物坯胎上,施上一层釉,待釉干后再剔掉剪纸纹样,就得到釉色与胎色相对的图案。另一种是双色剪纸,将剪纸纹样直接贴在已上过含铁量高的底釉器上。再薄施一层含铁量低的石灰钙型竹灰釉,然后剔掉剪纸纹样,就显出底色纹样来,入窑高温烧制,两层釉变化出各种窑变色釉,底釉与面釉色彩既有细微的区别又和谐统一,得到釉色和胎色对比深浅相映、动静相辅的装饰效果,在浅淡的底釉上呈现出深色的剪纸纹样。在蛋黄色的地釉上,闪烁着形如在云霞、细雨、火焰、青蓝紫绿交织的异彩缤纷的色相中。浮现鹿、凤和梅等各种不同花卉和珍禽的剪影,透出一种含蓄而又朦胧的美,富有天然意趣,或双凤展翅,或朵梅纷飞,显得生动自然:或为菱花边框内书“金玉满堂”、“龟鹤齐寿”一类四字吉语,流露出浓郁的民俗气息,成为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极好脚注。
  吉州窑的彩绘工艺分釉上彩绘与釉下彩绘两种,以釉下彩绘最为多见,也最具特色,与长沙窑相比,有了明显进步。釉上彩绘以草木灰为原料,绘在黑釉上,烧成后呈灰白色,亦有呈金色者,常见纹样有月梅纹、兰花纹和凤纹等。漆黑的釉面配上浅白色的月梅纹,黑白分明,潇洒明快,颇具新意。从目前所获标本看,釉上彩绘仅有黑釉盏一种器物,装饰在盏内壁。
  釉下彩绘以铁元素为着色剂,故又称“铁绘”。彩绘工艺是直接在坯胎上施铁质涂料,然后施加一层薄釉,烧成后画面成份为三氧化二铁,其色调因含铁量的多少,以及在焙烧过程中火候的高低而产生差异,一般深者为黑色,浅者为褐色,这样,烧成的器物,白地褐花,显得清新淡雅。由于三氧化二铁比较稳定,在高温烧制中不熔不走,无晕散现象发生,依靠釉层的遮盖,经焙烧而显露明澈晶亮的艺术效果,能很好地表现出作者所要描绘的对象。色彩在釉下,彩绘不易磨损、腐蚀,色泽莹亮,经久不变,深受时人青睐,是吉州窑烧造技术上独树一帜的成就。从江西省新干县界埠公社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曾照远墓出土的跃鹿纹盖罐、南昌县嘉定二年(1209年)墓所出跃鹿纹盖罐和莲荷纹炉等精美文物来看,釉下彩绘技术在南宋前期已达于十分娴熟、完美的程度。釉下彩绘的主要器物有罐、瓶、盆、壶、炉、枕等。
  剔花是在已经施釉的器物上进行刻划,剔除釉色以显现图案,其特点是以刀代笔,像写字一样讲究笔顺,剔法可深可浅,可宽可窄,随纹样要求而变化,多用于瓶、炉、罐等器物上,主要纹样为剔花填釉折枝梅,花枝、花萼用刀剔出,花蕊部分用褐釉彩绘,刀法简练,线条流畅,形神兼备,别具雅趣。
  印花工艺是指用刻有花纹的印模在器物胎体上压印图案,其优点是制作快捷,纹样规整,便于批量生产,提高工作效率,但也因缺少变化而使纹样显得呆板。这一工艺多施于乳白釉、绿釉和白釉瓷碗、碟、盘、盏一类器物上,流行于两宋时期。
  
  五、装饰纹样
  
  器物上的装饰纹样,主要功能是用于观赏。同时也是制作技术的反映。纹样既然用于观赏,就直接体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是时代社会精神面貌的反映。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两宋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多元化,器物纹样装饰摆脱了传 统观念的束缚。富足的生活促使普通百姓开始更多地参与美的创造,进而又影响到贵族阶层的审美情趣,世俗化、大众化和多样化的艺术题材纷纷涌现,它们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
  吉州窑是一座民窑,平民百姓是产品的最后接受者和消费者,产品以生活日用品居多,工匠们在没有固定样式限制和思想束缚的状态下创作。自然可以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窑工们深入生活,亲自体验,长期积累,在创作前,对自己所观察到的物象在内心做了调整和制约。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来裁剪生活素材,满怀激情地进行创作,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创作出妙趣横生的作品,构筑出一个劳动者的精神世界。因而装饰内容以正面讴歌生活为主,画面以充满喜庆吉祥、长命富贵和向往美满幸福的未来为主要题材,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装饰纹样取材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大致可以分为花卉、禽鸟与几何纹三类,富有生活情趣,都是民间艺术中常见的图案,多为表现吉祥如意、幸福美满之类意愿的民风民俗写意画,如双鱼、双鸭、双凤、双蝶、跃鹿、喜鹊、并蒂莲等,或为与绘画相关的牡丹、折枝梅、芦草、卷草、梅竹、月梅,或为水波、锦地纹、弦纹、八卦纹、连弧纹一类几何纹样,题材广泛。丰富多彩,雅俗共赏,富有浓郁的社会生活气息。宋代的跃鹿纹、元代的水波纹是吉州窑富有个性和时代特色的装饰纹样。不见于同时期其它窑口。较为常见的装饰纹样有:
  芦苇纹:以俯视写景的技法,生动形象的描绘了秋天芦苇丛深处的沉静与喧闹,风掠芦苇丛,沙沙有声,秋雁低飞,嘎然有情,黑与白相衬,静中寓动,近与远相连,声与情相融。
  莲荷纹:宋人喜其清幽玉洁、荷香四溢,作为一种纯装饰性的艺术题材,广泛使用,或折枝,或缠枝,或开花,或含苞,或与鱼、鸭等动物组合,或以莲瓣的方式作边饰,不一而足。装饰工艺有釉下彩绘和刻花。
  梅纹:梅花花瓣五出,入画秀美,宋人喜其能顶风冒雪,凌寒早发,被视为有气节的花品,成为瓷器上习见的装饰纹样,或朵梅,或折枝,或与新月组合成月梅纹寓意吉祥。装饰方式有彩绘、刻花和剪纸贴花。
  牡丹纹:花朵硕大,姿态艳丽,雍容华贵,唐宋以来倍受人们喜爱,成为最为常见的装饰纹样。或花朵怒放,花叶舒展,姿容妖娆,或数朵并发,枝蔓缠绕,婀娜俊俏,寓意繁荣昌盛,美满幸福。
  鹿纹:是吉州窑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以釉下彩绘的方式出现。小鹿长角,口衔瑞草,身躯肥硕,四肢瘦小,仰首提腿,作跳跃式,衬以数株小草,抓住了小鹿腾空跃起瞬间的动态,显得简洁传神,活泼可爱。
  卷草纹:似花非花,似叶非叶,伸展自如,或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或以对称的方式装饰在器物上,或为边饰,或为主题纹样。是一种理想化的审美创造,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由的情趣,带有很强的装饰性。
  画面构图简约、明快,构图方式灵活多变。根据不同的器型需要而设计,或以二方、四方连续的多组纹样组合成精美图案,主次分明,层次清晰;或用简洁的手法处理,主题突出,疏密有致,动静结合,节奏起伏,笔法犀利,线条粗犷,流畅奔放,自然飘逸,动感极强。
  吉州窑瓷画构图中最为独特的是开光装饰手法的运用,开光的形式有圆形、方形、长方形、银锭形、四连弧形、六连弧形、椭圆形、菱花形等,不仅在有效的空间内增加了纹饰的层次,而且也使图案主次分明,别开生面,以开光和边饰相结合的方式来突出主体纹样,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在陶瓷圆器上构图是一门艺术,如何使有弧度的瓶子构图完美,怎样让欣赏者从每个角度观察都是一幅完整美妙的画面,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开光装饰手法是对传统的通景式构图手法的突破。开光装饰手法的运用。创新了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打破了传统的构图形式,使画面更加新颖活泼,把画面自然分割成若干装饰区域,并且使开光与周围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主体纹饰,增加了作品的观赏性,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赋予作品以节奏美感。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开启了以书画装饰瓷器的先河,但从考古发掘的瓷器标本来看。在长沙窑的瓷绘艺术中,多于壶、罐的腹部及碗、碟的内壁绘婴戏人物、鸟雀动物、花草文字、云气图案等,没有主题纹饰与辅助纹饰的区分。所绘图案置于一个上下左右开放的大空间内。既无大的弦纹及边框的限制,更无小边框的分隔、围拦。吉州窑彩绘跃鹿纹盖罐,在罐身用粗细线条围出四连弧开光,开辟出一个独立空间,框外绘卷草纹作辅助纹饰,烘托出框内一只奔跑跳跃的小鹿,开光的运用,强调了视觉注意的中心部位,突出了主题纹饰,使得整个画面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开光装饰手法丰富了瓷绘艺术的表现技巧,拓宽了瓷绘艺术的表现题材,使得瓷绘艺术不仅能描绘出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还能表现出时间上先后承续的情节,为元青花所继承。宋代的开光,为一粗一细两条弦纹或二条细弦纹,如江西省新干县界埠公社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曾照远墓出土的跃鹿纹盖罐、南昌县嘉定二年(1209年)墓所出跃鹿纹盖罐,开光都是由一粗一细细两条弦纹构成;元代则为二条细弦纹夹一条粗弦纹,江西高安市元代窖藏出土的釉里红开光花鸟纹罐、青花缠枝牡丹如意云肩纹带盖梅瓶的开光都是由二条细弦纹夹一条粗弦纹组成。1990年江西省宜春市元代窖藏出土的釉下彩绘莲荷纹三足炉。开光就是由二条细弦纹夹一条粗弦纹组成,时代特色鲜明。
  
  六、吉州窑的历史地位
  
  吉州窑以其挺拔秀美的造型,配以绚丽多彩的釉色,或变化万千的结晶斑纹引人入胜,独步一时,至今仍称颂于世,叹为观止,可以说是将形态、色彩、绘画以至釉面亮度均调和得恰如其分,达到了科学技术与工艺美术表现的高峰。吉州窑作为当时著名的窑场,与建窑、定窑、磁州窑关系密切。
  吉州窑与福建建窑均以烧造黑釉瓷著称,且地理位置接近,陶瓷界往往将二者视为同一窑系。建窑以烧造黑釉兔毫盏为主,盛行于南宋,胎色为乌泥色,釉层肥厚,釉色纯黑。吉州窑胎色灰白,釉层偏薄,釉色黑中透褐。吉州窑产品丰富,器种有盏、瓶、罐等20多种,釉色有黑釉、白釉、青釉、绿釉,黑釉除兔毫纹外,还有鹧鸪纹、玳瑁纹、虎皮纹以及木叶纹和剪纸贴花、釉上彩绘等,釉色多变,装饰手法多样。
  北宋定窑以盛烧白瓷闻名,它创始的覆烧方法以及移植定州缂丝纹饰烧制的印花白瓷,对后世制瓷工艺产生很大影响,吉州窑南宋时期大量烧制的覆烧印花白瓷,带有明显的定窑风格。
  吉州窑与河北磁州窑均以烧造彩绘瓷闻名,风格接近,陶瓷界往往将吉州窑视为磁州窑系。彩绘瓷是颜色釉瓷的一种,创烧于唐代的长沙窑。釉下彩绘瓷是吉州窑南宋和元代盛誉卓著的名产,施于白釉瓷上,直接在坯胎上施铁质涂料,然后施加一层薄釉。烧成后釉面成份为三氧化二铁,呈酱褐或红褐色,因色彩在釉下,彩绘不易磨蚀,色泽莹亮,经久不变。吉州窑的釉下彩绘工艺与磁州窑一脉相承,只是在坯胎上不施化妆土,烧成釉色呈红褐色,而不是黑色,这是由于吉州窑瓷器胎色白中泛黄。如果用黑彩,胎釉反差过于强烈。显得生硬,改用褐彩,相比之下则显得自然、和谐。这种彩绘瓷,黑褐色的图案装饰在米黄色的瓷胎上,黑白分明,对比强烈,描绘的形象特征准确,生动有神,用笔如飞,一气呵成,流畅自然,充分表达作者健康奔放的感情,突出了作品神形兼备的神韵,深化了吉祥如意的主题,体现出清新雅致、富有情趣的艺术风格,给人以美的感受,与磁州窑一起开启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新纪元。
  由于南宋政权南迁临安,大批北方人随之南迁,其中不乏优秀窑工,他们到达吉州永和镇后。很快就在这里的窑厂找到了工作,重操旧业,凭借他们业已掌握的先进制瓷技术,迅速把吉州窑的制瓷技术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吉州窑所包含的北方定窑、磁州窑风格,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正如冯先铭先生所云:“吉州窑受磁州窑影响,釉下彩绘瓷器属于磁州窑系。有极大可能在靖康之变以后磁州窑部分窑工南迁江西,把釉下彩绘技法带到了永和镇,永和镇距离景德镇较近,沿赣江可以通达,因此,景德镇受吉州窑影响较磁州窑大,也就是说,景德镇的青花瓷品种应与吉州窑的釉下彩绘有更加密切的关系。”
  吉州窑是宋元时期江西著名的民窑,古代窑工们用普通的原料和简单的设备,将传统陶瓷工艺和当地民间艺术结合起来加以创新。创造出了朴素动人的艺术品和日用品,历经宋、元各代的演变发展,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窑场,集南、北各大民窑之大成,博采众窑之长,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满足民间实用和审美的需求,以多变的釉色、丰富的装饰、优美的造型、独特的工艺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独树一帜,成为民窑的奇葩,它那淳厚质朴、含蓄秀丽的艺术风格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出吉州”。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文化创意产业之意见篇 找到那
    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什么是窑以及分类作用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