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各类御用工艺品的制作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最后一个繁荣阶段。景德镇御窑厂瓷器制作工艺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陶瓷史上的最高水平,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达到了历史的顶峰,瓷质之精细,釉面之莹润,造型之新奇,色彩之绚丽,可谓登峰造极。正如《陶雅》中评价:“倡条冶叶,不乏奇丽之观。”《饮流斋说瓷》中也说:“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乎鬼斧神工”。当时凡是日常生活中所用器物,均可用瓷器来仿效或取而代之,清人朱琰在《陶说》中曾作过全面概括,他在谈到文房用具时说,瓷器除有“砚屏、墨床、书滴、秘搁、镇纸、司直各适其用”之外,放笔有笔管、涮笔有笔洗,安笔有笔床,架笔用笔格,插笔有笔筒,也一应俱全。至于“饭勺、茶匙、筷箸、蜡斗、醋滴、澡盘、灯盏、方枕、圆枕、盆、缸、瓮、钵、盘”等生活用具及斗茶、曹饮、馈食之所需壶、尊、碗、碟为类更繁,难以枚举。“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近代一技之工,如陆子刚治玉、吕爱山治金、朱碧山治银、鲍天成治犀、赵良壁治锡、王小溪玛瑙、蒋抱云治铜、濮仲谦雕竹、姜千里螺钿、杨埙倭漆、今皆聚于陶之一工”。乾隆时期景德镇制瓷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当时的督陶官唐英有着密切的关系。唐英,字俊公,号蜗寄,沈阳汉军正白旗人,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五月初五,卒于乾隆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雍正六年,唐英被派驻景德镇督陶协理,乾隆四年升为督陶官,直至乾隆二十一年,督理景德镇御窑厂达27年之久,对雍正、乾隆时期制瓷工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人们将雍、乾隆时期景德镇官窑称为“唐窑”。雍正六年,他初到景德镇时,对陶瓷生产一无所知,于是与窑工共同生活了三年,刻苦钻研陶务,最后对“泥土,釉料,胚胎,火候,具有心得”并“躬自指挥”,加之他本人博才多艺,精通书法、绘画.在文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使制瓷技艺有了极大的提高。他在乾隆八年,总结了景德镇千百年来积累的制瓷经验,撰写的《陶冶图说》、《陶人心语》等著作,图文并茂,对研究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时期陶瓷传世品的品种及数量上看,他所督造的御用瓷器中,最突出的成就是仿古及创新之作,其中以仿制历代名窑制品为大项,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还有大量的仿制各类工艺品的奇巧之作,精美绝伦,仿品中有的精美之作与真品实物对比,其形态、色泽相同,质地真切,难分真假。藏品中大致有以下几类,仿木器、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属器、仿玉石器、仿织锦纹及摹仿各种动、植物的象生瓷等,大多摹仿器既模仿实物的造型、釉色、纹饰,但非亦步亦趋,而是赋予了鲜明的时代内涵。 仿古铜器:仿古铜器是清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仿制各类工艺品中,最为成功的瓷器品种。一般多以茶叶末或酱釉来摹仿青铜器釉色,用松石绿釉及金、银彩来仿效铜器上的锈斑、错金银、洒金、鎏金、旧色等,无不惟妙惟肖。仿青铜器造型有双牺樽,各式壶、觚、洗、鼎、炉、盒等,底部一般多有大清乾隆年制篆书刻款。如仿古铜彩牺耳尊(彩版一,1),高21.8厘米,口径13.2厘米,足径11.7厘米。尊撇口,鼓腹,圈足外侈,肩两侧各堆饰一牺耳,平底,底中心金彩双栏内阳文篆书六字三行“大清乾隆年制”款。通体仿战国错金银铜器,茶叶末色地上分别用金、银彩绘制图案,以战国铜器上流行的纹样为题材。颈部、足上部各有蟠螭纹一周。腹上部为菱形云雷纹,下层是变形蝉纹。铜器的色泽、锈斑及嵌金银工艺,模仿得几可乱真。此件牺耳尊曾见于唐英的《陶成图》画卷,是清代制瓷技术取得高度成就的具体反映。 乾隆古铜彩双螭耳海棠式瓶(彩版一,2),高5.5厘米,口径4×4.3厘米,足径5×5.7厘米。瓶呈海棠式,颈两侧对称饰螭耳。通体施酱釉描金,口沿模印蝙蝠纹,腹部四面有正方形开光,开光内模印夔龙捧“寿”图,肩部及近足处均模印如意云头纹,足墙凸印朵花纹,底施酱釉,无款。此器造型新颖,所饰纹样为明、清时期流行的吉祥图案,图案下饰松石绿釉,突出表现了青铜器所特有的沉着色调及青铜锈斑效果,工艺精湛。 仿古铜彩描金兽耳活环盖罐(彩版一,5),高32厘米,口径7.5×8.2厘米,足径9×11.4厘米。罐椭圆形口,短颈,扁圆腹,腹下渐敛,圈足。肩部对称塑兽耳。通体施茶叶末釉描金装饰,口沿绘下垂的如意云纹,腹部凸起两道弦纹,内饰夔龙纹一周,弦纹上下均绘蝉纹。近足处绘上仰的变形如意云纹,与口沿纹饰相呼应。拱形盖,宝珠纽。盖面从边沿向上共饰有四层纹饰,依次为回纹、蝉纹、如意云纹、莲瓣纹。底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此器造型隽秀,器型仿古又有创新,釉色及纹饰均仿青铜器,工艺精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仿古铜器中还有大量仿黄铜制品,釉面光亮如新,以金彩描绘纹饰,摹仿铜鎏金效果,尤显富丽堂皇。如仿古铜彩描金双立耳盖鼎(彩版一,6),高28厘米,口径20.5厘米,足距18厘米。鼎为直口唇边,口沿处对称饰双立耳,短颈,圆腹,下承三足,足内侧有一出气孔。拱形盖,上有镂雕灵芝形钮。通体施酱釉,外壁描金,口沿一侧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横款,余地绘回纹。颈部绘水波纹,腹部两面凸饰如意形开光,开光内饰双螭纹,开光间凸饰相对的双蝠纹。盖面对称有如意形开光,开光内镂雕螭龙纹,间以描金蝙蝠纹。此器造型古朴凝重,胎釉结合紧密,釉面金彩莹亮,光彩夺目,所绘纹饰均有福寿寓意,为乾隆瓷器装饰的典型特征。 仿古铜彩描金花圆盒(彩版一,3),高3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5厘米。盒圆形,盖面凸起,通体以酱釉为地,以金、银彩描绘纹饰。盒底口沿下绘朵朵梅花,近足处绘如意云纹。盒盖口沿处绘圆点纹、水波纹。盖面中心绘一朵变形西番莲,四周绘如意云纹。底金彩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此器以酱釉摹仿黄铜釉面效果,制作方法是先以高温烧成一种釉色似铜的酱釉,再用金、银彩描绘花纹,入窑二次以低温烧成,釉面光润莹亮,金银彩同饰一器,尤显富贵典雅。 仿漆器:我国漆器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我国先民已开始制作并使用漆器了。据《韩非子·十过篇》中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而财之,削踞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明清时期是继战国、秦、汉以来,漆器工艺发展的第二大高峰期,漆器品种丰富,技法多样,工艺精湛。景德镇御窑厂仿漆器制品中,有仿雕漆、仿朱漆、仿黑漆描金、嵌螺甸、仿竹编漆等品种,釉色莹润,质感逼真,体现出当时景德镇御窑厂炉火纯青的制瓷技艺。雕漆是漆器中的一个主要品种,按照所雕塑漆色的不同,又分为剔红、剔黑、剔彩等品种。相传雕漆工艺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元代以后更为发达,其制作方法是先将调好的漆料涂于铜胎或木胎上,一般涂八、九十层,多的达一百数十层。上漆后趁未干透时立刻进行浮雕,然后再烘干、磨光,以朱红色为主,故又名剔红。仿雕漆瓷器中,有红、蓝及淡绿色加彩器。景德镇制瓷工匠以瓷土为胎,待胎土未干之际,将所饰纹样刻于胎上,高温烧成涩胎后,再施仿漆釉,二次低温焙烧而成,烧成后效果与传统的雕漆完全一样,所见器物有涂金里的浅碗和里施松石绿釉的盖碗及锦纹茶盘、山水人物盒和烟壶等。仿朱漆,是以朱红釉涂于上瓷胎之上,低温二次烧成。器型和釉色均仿福建皮漆而成,器型以花瓣式盖碗、花瓣口盘多见。仿朱漆盘的盘心处常用金彩书写御题诗句,底部施黑釉,书有“大清乾隆年制”或“大清乾隆仿古”金字款。仿黑漆漆器品种,先于素胎上施黑漆般的彩釉,烧成后彩绘而成,效果逼真。 仿红雕漆釉五足圆盒(彩版一,4),高5.5,口径12.3厘米,足径12.3厘米。盒圆形,口底相若,盖面平整,上下扣合紧密。直壁,平底,下承五长条形足,足内钤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印款。盒内施松石绿釉,外壁红釉,仿雕漆工艺。盖面雕刻山石、亭阁、树木,刀法犀利,线条流畅,纹理清晰,有工笔画的意境。 仿红雕漆釉碗(彩版二,1),高4.5厘米,口径13.1厘米,足径8.2厘米。碗撇口,弧壁,圈足,玉壁底。里满饰金彩,外壁施红釉,仿雕漆工艺。口沿剔刻一周回纹,腹部通体刻排列在序的锦纹,近足处刻莲瓣纹,底红釉无款。此碗无论形制,釉色、纹样、质感均与剔红器难分真假。 仿朱漆菊瓣式盖碗(彩版二,3),高11厘米。碗呈菊瓣式,撇口,深腹,圈足,拱形盖,抓手钮,盖扣于碗口,吻合紧密。碗内外施仿朱漆釉,釉色红润,仿漆器效果逼真。足及盖钮内金彩书“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此碗胎体轻薄。制作规整,工艺精湛。 仿朱漆釉菊瓣盘(彩版二,2),高3.4厘米,口径16.8厘米,足径9.9厘米。盘呈菊瓣形,敞口,浅腹,圈足。内外仿朱漆釉,外底为黑漆地上金彩楷书“大清乾隆仿古”六字刻款。内底微凸,金彩书乾隆御制诗:“吴下髹工巧莫比,仿为或以旧还过。脱胎那用木和锡。成器奚劳琢与磨。博士品用谢青喻,仙人颜似晕朱酡。事宜师古宁斯谓,拟欲搞吟隗即多。乾隆甲午,御题。”此件朱漆盘,外足施以黑漆釉,准确地表达了漆器制品的工艺特征。 仿墨漆描金缠枝花桃纹盘(彩版二,4),高4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9厘米。敞口,浅弧壁,圈足。盘里及足内白釉,外壁仿黑漆描金工艺。漆黑莹亮的釉面上,以金彩绘桃纹,桃纹上点缀少许的红彩,好似熟透的鲜桃,令人垂涎欲滴。此盘造型端庄,制作精细,色彩对比强烈,给人一种雍荣华贵之感。 仿木釉器:仿木纹釉创烧于清雍正年间,属于低温釉上彩品种,乾隆时期木纹釉的制作更为广泛,主要是以红、黑两种不同的色釉仿照木材纹理描绘而成,釉面比雍正时有了更多的变化,常与粉彩或其他色釉品种合用,器底部多书六字篆书款,主要品种有碗,盘等。仿木纹釉碗(彩版二,5),口外侈,浅壁,玉壁形底,底部有支钉。施釉有两种,一种为里外满饰木质纹理,几可乱真。此外还有一种是外施仿木釉,里施金彩。此类仿木釉碗是仿西藏喇嘛教木质碗烧造,专为赠与藏僧之器,乾隆御题诗中称其为“扎古扎雅木”。 仿木釉多穆瓷壶(彩版二,6),高47厘米。壶为竹筒式。口部呈僧帽状,圆盖,盖上置金狮钮。壶体一侧龙身为柄,一侧凤首为流,圈足。通体施仿木纹釉,宛如瘿木纹理,隐约显现,给人一种肃静典雅之感。多穆壶是由蒙藏民族盛载奶或酒的银制器具演变而来。流行于元代。此壶是景德镇御窑厂特别烧制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种,造型优美端庄,制作精细严谨,以红、黑釉色勾绘出木材的纹理,质感逼真,同时又以金彩绘竹节,为整器增添了华贵富丽的气氛,展现了乾隆瓷器独特的艺术魅力。 仿石釉器:是用相似于各色石质的彩釉,勾绘石头的纹理,摹仿逼真。见有大理石釉、虎皮釉、卵石釉、松石釉的瓶、笔筒、香炉、水盛、什锦地盘、碗和搬指、印章等器。也有观赏用的假山石,仿石釉謦等,造型规整凝重,多刻填以乾隆金款。 仿石釉委角长方盒(彩版二,7),高3.2厘米,口径6x8厘米,足径6.9x8.6厘米。盒呈长方,委角形,子母口,平底,底部有四条形委角足,底心金彩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器里为松石绿釉,口部以金彩描绘,外壁为仿石釉,盒盖呈四面委角形,四周饰仿石釉,中间有金彩长方形开光,开光内白釉上以墨彩绘山水图,画面笔法细腻,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韵味。此盒将玉石温润、晶莹的质地仿制得惟妙惟肖,达到色彩真切,质感逼真的艺术效果。 仿石英山子(彩版三,5),通高6厘米,口径4厘米。足径12.3厘米。器呈山形,高低错落有致。釉面仿山石釉色,系先烧制白胎后施釉彩而成。底部自右至左暗刻“蜗寄居士清玩”六字楷书。蜗寄居士为唐英的别号,唐英在督陶期间亲自参与了工艺制作,在传世品中时有所见。除仿石釉器外,还有仿官釉、墨彩、粉彩等品种,他在瓷器上所书具的款识除唐英外尚有:俊公、俊公氏、隽公、叔子、蜗寄、蜗寄老人、陶成居士、沐斋居士、沐斋、陶铸、陶榷使者、陶成堂等。 象生瓷:除以上仿制的各类工艺品种外,景德镇制瓷匠师们通过对生活的仔细观察,经过巧妙的构思设计,利用瓷土精心塑造出许多植物、动物及各种干鲜果品等形象,是当时宫内广为流行的一种陈设玩赏器,标志着乾隆时期制瓷工艺日臻精绝,在乾隆时期制作达到了高潮,范围之广、技艺之精,数量之大,超越了清代任何时期。寂园叟在《陶雅》中曾说,乾隆“象生器皿,色目非一,人物鸟兽、批不胜屈”。此类作品大多是以粉彩工艺制作,具有色、质逼真、形象生动的特点,反映了乾隆时期鬼斧神工般的瓷器制作水平。粉彩是釉上彩品种之一,它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制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虽在康熙末年已经出现,成熟并大量流行却是在雍正和乾隆时期。粉彩纹样多用玻璃白打底,这种玻璃白是在含铅的玻璃质中加入砷元素而成,由于砷的乳浊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使之产生深浅浓淡的变化,然后人彩炉经700-800℃烘烤而成。烧成后的色彩较之康熙五彩更加丰富,立体感更强,成为景德镇釉上彩瓷器的主流。粉彩装饰工艺在乾隆时期应用得更加广泛,呈现出一种繁荣景象,出现了以多种艺术手法模仿各类工艺品及动植物的“象生瓷”,准确地表达出所仿物品的色感和质感,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此种象生瓷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为仿干鲜果品,一为仿家畜动物。故宫收藏一件粉彩果品高足盘(彩版三,3),通高13厘米,口径17.3厘米,足径8.7厘米,盘上堆塑有蟹、石榴、樱桃、红枣、莲子、花生、菱角、荔枝、瓜子等果品,底书“大清乾隆 年制”六字篆款。盘内所塑果实形状、颜色与真品无异,皆具有吉祥寓意,如蟹隐喻“一甲”,核桃、荔枝、莲子、菱角寓意“福乐长寿”,花生、石榴、瓜子等则寓意“多子多孙”。此盘雕塑技艺精湛,色彩自然,所仿核桃、花生等表皮皱褶塑造得自然逼真,惟妙惟肖,令人叫绝。 粉彩锦书式金钟笼(彩版三,1),通高14厘米,长25.7厘米,宽11.7厘米。钟笼为锦书式,好似一卷装在锦缎书匣内的线装书函。釉面仿织锦缎,精美华丽,清晰的经纬线,色质逼真。书函中空,其上摆放二枚双连的带拱形钮的仿石釉印章,将其移开后有长方形卧槽与箱体相通。箱内可放置可以鸣叫的秋虫。印章前有一印盒,盒内有瓷制的樱桃、花生、瓜子等小食品。盒底亦有五孔与箱体相通,盒盖移开便可听见秋虫清脆的鸣叫声。底松石绿釉书红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款。盖面书有《乐善堂》篆体书名,是仿照一部收录乾隆皇帝年轻时所作诗文《乐善堂信集》的书集,该书集在乾隆二年刊刻成书,二十三年后乾隆亲加删订,定本三十卷。此器实际上是一种多功能的文房用品,是为迎合乾隆皇帝的兴趣而特制的一件案头玩赏品,无论其仿生釉色还是造型,均堪称一绝.颇具情趣。 海螺(彩版三,2),高5.5厘米,宽8.5厘米。故宫中收藏有不同形制的海螺,皆仿制逼真,大小、贝壳色泽、质感与真品酷似,精巧之至。 粉彩雕瓷鸭(彩版三,4),高9.4厘米,长6厘米。瓷鸭卧式,昂首,张口,卷舌,一翅扬起,尾巴上翘,全身以粉彩为饰,羽毛呈白色,双翅及尾部为淡灰色,口及双蹼黄色,黑色双睛,头、颈及腹下以篦划羽毛纹,背及双翅、尾部皆凸雕羽毛。下腹及足底平坦,无款识。此器构思巧妙,形象生动,雕塑手法细腻,线条流畅,成型工艺较为复杂,集雕塑、篦划、彩绘多种工艺于一器,采用二次烧成工艺,是瓷塑器中的精品之作。传世品中,除以上瓷塑外,还有象瓶、观音及各种人物、动物造型。 创新之作:为迎合乾隆帝的欢心,唐英在制瓷设计上不断创新,进行新的艺术探索,研制成功一批别出心裁的转心瓶、转颈瓶,清档中多有记载,如《英奏折十三号》中载:“奴才又新拟得夹层玲珑交泰瓶等九种,谨恭折送京呈进。其新拟各种系奴才愚昧之见,自行拟造,恐未合适,且工料不无过费,故未敢多造。伏祈皇上教道改正,以便钦遵再行成对烧造”。“十八年五月十二日……传旨……江西烧造斗龙舟,打里(角力)斗人转颈瓶一件……十九年十一月送到”。“十九年,十一月初四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将江西唐英送到洋瓷转旋瓶一件持进。”从档案中可知,烧造一件转心瓶需要半年之久,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制作转心瓶时首先要把外瓶的底部里心做成凸起的鸡心钮,内瓶的底心做成与之相吻合的内凹鸡心槽,形成可以转动的轴心。将外瓶的颈、腹、底座与内瓶各部分别烧好后,把内瓶置于外瓶底部的鸡心钮上,再把外瓶腹部套在内瓶之外,最后用一种特制的粘合剂将颈部相粘边,于是瓶座与瓶身就成为一体了,烧成后内瓶可随外瓶自由旋转。外瓶腹部大多做成不同形状的镂空,里瓶绘不同图案,在转动时通过外瓶镂空处,可见里瓶的不同景物,有走马灯般变幻无穷,妙趣横生的效果。其炉火纯青的烧造工艺,精美绝伦的镂雕工艺,体现出景德镇工匠师们卓越的智慧和丰富的创造力。 粉彩镂空云龙纹转心瓶(彩版四,1),高30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9.8厘米。瓶呈柳叶形,花瓣口,长颈,颈两侧贴塑金彩夔凤耳,丰肩下敛,下连圆形底座。里施松石绿釉,外壁以乾隆时期流行的粉彩轧道装饰,颈部八瓣花形饰蓝地粉彩花卉纹,腹部中间松石绿釉镂空云龙纹,镂雕上下绘粉彩勾莲纹,足部莲瓣纹,底座为黑漆描金,底有描金四字篆书“乾隆年制”款。此器颈与腹部分为两截,颈部与内瓶相连,可以转动。通过腹部镂空处可清晰看见内瓶所绘的红蝠纹。装饰手法奇巧别致。匠心独运。 仿哥釉粉彩转心瓶(彩版四,4),高24.2厘米,口径7.7厘米,足径10.3厘米。瓶撇口。短颈,颈与内瓶相连。折肩,方形腹,圈足外撇。里施松石绿釉,颈外饰粉彩如意云纹,腹部通体施仿哥釉,四面有对称的镂空如意云,透过镂空处可窥见内瓶纹饰。底书青花六字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此器将仿哥釉与粉彩工艺相结合,技艺精湛高超,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黄地青花转心瓶(彩版四,5),高19.8厘米,口径9.2厘米,足径11.3厘米。外瓶撇口,束颈,扁圆腹,圈足。内瓶口部与外瓶颈部相连,用手转动外瓶颈部,内瓶随之旋转。底施松石绿釉,有青花六字三行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外瓶以黄地青花缠枝花为纹饰主体,腹部镂雕上下交错的丁字形装饰,俗称“交泰”。交泰瓶,为乾隆八年(1743年)时的一种新式瓷器,寓意上下一体,天下太平,万事如意。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此瓶是唐英督陶时于乾隆八年所烧。镂空交泰瓶的制作较一般转心瓶的制作复杂,由于外瓶腹部为上下两截,通过镂空交错的如意头或山字形纹样相套合,故除需要精确的设计、成型、煅烧工艺外,还需要精湛的组装技巧。它的制作耗工费时,是宫廷不惜成本标新立异的产物,同时也是乾隆时期高度制瓷水平的结晶。 蓝地粉彩开光山水转颈瓶(彩版四,2),高24.6厘米,口径12.6厘米,足径11.9厘米。瓶分三截,撇口,短颈,颈两侧饰双耳,硕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通体以粉彩及料彩装饰。腹部四面有圆形开光,开光内白釉上绘四季山水图,图上分别写有五言、七言诗句,诗尾钤阴阳文“乾隆宸翰”及“惟妙精进”二方形印章。底松石绿釉,上书青花六字三行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此器纹饰精美华丽,富贵典雅,将其放入书案上,可在不同季节欣赏不同的山水画面,别有情趣。 最能够代表乾隆时期最高制瓷工艺的是故宫收藏的一个被誉为“瓷母”的大瓶(彩版四,3),瓶高86.4厘米,口径27.4厘米,足径33厘米。瓶洗口,颈部二侧均饰螭耳,肩部有三棱凸起,腹部十二瓣棱形,圈足外撇,底书紫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瓶体由四部分组成,颈,肩,腹,底四段分别单独成型,粘接而成,需要较高的成型及粘接技艺。瓶身自上而下有纹饰十五层,施彩多样,无一雷同,凡属陶瓷装饰的釉彩几乎无所不备。瓶体上的纹样题材基本包含了清代所流行的种种吉祥图案。此器型体巨大,釉彩丰富,装饰手法齐全,在清代所有器物中可谓独一无二,充分体现了景德镇瓷器烧制的高超技艺。 乾隆皇帝对瓷器非常喜爱,有些瓷器的造型、纹饰、品种等都要亲自审定御批,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乾隆记事档》中都有记载,如乾隆三年、六年《清档》中,乾隆皇帝斥责唐英瓷器烧造粗糙,并曾传旨暂停烧造,责讯瓷器远逊雍正瓷器的缘由及烧造经费情况等。据清宫造办处档案得知,制器制作成型之前,先要秉承皇帝的旨意,事先做出纸样、木样乃至由纸板做成的立体模型,一些镂空的形体事先要做成蜡样,然后再行试烧。器物烧制于否要取决于皇帝的喜好,因此官窑瓷器艺术受到了约束,无论是仿古之器,还是创新之品,就是一些巧夺天工之作,在艺术思想上也过于平庸,姿媚艳俗,唯皇帝爱好是从,无一不循规蹈矩,规知准绳,异恭禁止,不如民间瓷器艺术那样活泼、自然、富有生活气息。《饮流斋说瓷》总结到:“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夺天工之至,几乎鬼斧神工,而古朴浑然之致,荡然无存”“故乾隆一朝,为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也”。 综上所述,乾隆时期,由于皇帝本人崇尚奢华,酷爱各种工艺品,对烧制瓷器亦是刻意求精,可以说乾隆本人的兴趣对御用瓷器的制作起到了直接的作用。此外景德镇御窑厂为迎合皇帝的好尚,百工炫巧争奇,料不厌精,工不厌细,致使制瓷工艺趋向新奇繁琐。正因如此,乾隆帝对瓷器的喜受,加上督陶官唐英的干练与才能,使景德镇制瓷业在乾隆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此时出现的鬼斧神工之器,不仅是当时清代宫廷中的陈设、玩赏物,而且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在中国陶瓷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