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瓷器款识 | 藏品鉴证实录 | 影视中心 | 景德镇陶瓷拍卖指数 | 瓷业纪实 |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 艺术家电话黄页 | 网站导航 | 购买名作请进入了了亭名瓷精品商城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淘宝店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 话说陶瓷-景德镇陶瓷历史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图文]景德镇宋初瓷与私人窑场         ★★★ 【字体:
景德镇宋初瓷与私人窑场

作者:欧阳敏  魏文婷   文章出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   更新时间:2008-10-2 15:17:49 
 

 

    早在汉代,景德镇的先民们就依山建窑,采木为薪,始烧陶器。到了唐代,镇民陶玉、霍仲初烧制“假玉器”进御于朝,才始有冠名“陶窑”、“霍窑”之私人窑场。但是,至今仍未找到“陶窑”、  “霍窑”的窑址。其窑器若何对今人来说是个“谜”。五代(南唐)时期,镇内有窑18处,但规模均较小窑址遗物堆积都不厚,考古研究表明:其陶瓷产品均属瓷石单一原料成形,制瓷已形成一定的工艺流程,装烧多为龙窑,装烧瓷器多使用支钉叠烧法,各窑都生产青瓷和白瓷,白瓷质量已具有较高水平。
    那么,景德镇宋初制瓷的面貌如何呢?景德镇宋初制瓷面貌鲜为人知。最近,我们从景德镇市东郊匣钵墩,即黄泥头古窑址的东北角农民建房挖地基处,采集了几片宋初窑业生产实物标本。经过分析,从中窥见宋初景德镇制瓷的一些情况,兹表述如下:
    一、简述景德镇宋初以远的制瓷
    据文献记载,景德镇汉时开始制陶,延至五代(南唐)期,已开始烧制出青瓷和白瓷。那时生产的青瓷瓷质白且细腻,釉面光亮微闪青,白度已达70度,是我国南方生产白瓷的最早地区,其瓷质在全国居首位。这一点,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已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延至北宋,景德镇已成为全国著名的青白瓷产区,尤其是北宋中晚期,景德镇建镇后的百十年间,以及北宋末至南宋中期的近百年间,以湖田窑为代表的景德镇制瓷烧制出光致茂美,晶莹剔透,娇艳俊润精彩传神的青白瓷,素有“假玉器”之称。这一点,李清照《醉花阴》词中“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语即是明证。
    二、景德镇宋初瓷与私人窑场
    宋初,景德镇窑业规模巨大:南河两岸,柳家湾地区和今市区内,窑场星罗棋布,连绵不断,到处是一派“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兴旺景象。仅黄泥头古窑址一处,它的遗物堆积范围就约有5000平方米,是景德镇五代至北宋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古窑址。分析我们所采集的三件实物资料,从中可以解读出六个方面的信息。
    (一)火照一件(直径IOCM)和漏斗式匣钵匣圈残片一件(3.5CMx7CM)都刻有一个“朱”字,另一件漏斗式匣钵匣圈残片(3.5CMx9CM)刻有一个“徐”字(见下图)。这三件实物资料属首见。它确切地告诉我们,宋初时,东郊黄泥头匣钵墩地区是烧造瓷器的窑场。  “朱”、  “徐”二字是私人窑场主的姓氏,这里私人窑场的规模当在两户以上。可以想见,北宋初年,这里的私人窑场很兴旺发达,他们大量造瓷器,窑火熊熊,映红了黄泥头的半个天空。先民们的创造力极为壮观。
    (二)上图显示的火照与匣片,正是窑户检测瓷器烧成程度重复使用装烧瓷器的简单生产工具。用肉眼还可以观察到,匣圈残片内含有较多的石英小颗粒,这正是宋初匣钵的显著特征之一。由此可推断,宋初景德镇瓷业生产非常发达,匣钵墩是景德镇最早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的地区,较之五代南唐时的多支钉迭烧使用垫柱无匣烧成,陶瓷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宋初白瓷胎质比五代白瓷胎质更加洁白细腻,白釉不再微闪青色,色调更为纯正。五代时艾叶青青瓷的烧制已不再见到。在窑业堆积物中也可以见到光洁度虽不很高,但釉面滋润泛水青色的瓷种,那便是瓷苑中新秀青白瓷。另外,宋初时搭窑的体积增大,瓷器产量也较大,瓷业分工更为细致,生产规模更为扩大。
    (四)从陶瓷装饰方面来看,宋初白瓷不见纹饰,也不见葵口,瓜棱或唇边等简单修饰。同精美的青白瓷相比,宋初白瓷显得粗糙一些,草率一些,更古拙一些。造型和品种也比较单调,不过是执壶、碗、碟之类,和五代产品不相上下。只是由于制瓷工艺和烧成技术的提高,从外观上看,宋初白瓷才更加规整、美观。
    (五)从传承关系上看,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底足。宋代改用匣钵装单件仰烧法,碗内不见支钉痕,全部采用垫饼(垫圈)装烧,其圈足宽大与五代时并无二致。由此可见,宋初制瓷与南唐时制瓷的传承关系是明显的d;
    (六)从地域环境方面观察,黄泥头古窑址分东西两堆。西堆以五代遗物为主,产品有灰胎青釉器和白胎白釉器。东堆以北宋遗物为主,产品有白釉瓷和青白瓷。遗址的西面就是一条小溪。显而易见,古代制瓷工匠于五代南唐时在此业陶,由西而东推进,才形成了这个匣钵墩。站在匣钵墩上放眼四看:北有瑶里古窑遗址群,东有白虎湾,湘湖、塘下古窑址,南有柳家湾、杨梅亭、湖田等著名古窑址,西有镇窑、御窑厂等古窑址,而匣钵墩就处于这宏大的古文化遗址的中心位置上。
    三、宋代陶瓷生产技术的进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用匣钵仰烧法:这是景德镇制瓷烧成技术的一个重大进步,不仅能使产品在烧成过程中避免烟尘污染,提高质量,而且可使窑的容量提高,增加装烧数量。同时普遍使用垫饼(或厚垫圈)装入圈足内一匣一器仰烧,减少了瓷器烧成中的变形、粘连,对提高产品质量意义重大。
    (二)扩大窑炉体积:匣钵仰烧比垫柱叠烧在技术上更为优越,也使扩大窑炉的体积成为可能。所以,北宋窑的容积比五代窑的容积更大。装烧容量的扩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达到了增产降耗的效果,为北宋一代青白瓷的大量出口奠定了基础。
    (三)选用优质瓷土:宋初瓷已不见有灰胎和灰白胎。白胎的瓷质更是洁白细腻,原因是选用了优质的瓷土。这是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一大成就:因此烧出了质量相当高的瓷器。有了这个条件,宋代才会出现胎质洁白釉质如玉的青白瓷,胎体薄的甚至能够达到半透明的程度。
    为了更深人地研究第一手感性资料,笔者几乎走遍了景德镇产瓷地域的山山水水,察看了城区几条主要的窑业遗物堆积带,比较了五代、宋元明清几个历史时期的古瓷标本,进而引起了对景德镇宋初制瓷的注意和思考,通过对上述三件实物资料和私人窑场的研究,才有了一些初步的收获,以飨读者。
    综上所述,北宋初年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兴盛,正是传承了五代南唐时期的制瓷工艺技术,正是由于选用了优质瓷土,采用了匣钵烧成和窑炉扩容,才使景德镇的瓷业生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另一方面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就是北宋初年的时候,当时的坯场,窑场同处一地,造坯和烧窑仍未分开经营。私人作坊即窑场的大量涌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给民营手工瓷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开了先河。当然,这个发展仍还是低层次的、低水平的,但它毕竟是宋代陶瓷手工业生产规模经营的“始作俑者”,  “朱氏”、“徐氏”私人窑场的确是使用匣钵烧成技术的做、烧两行的先驱。
    参考书目: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杜
    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景德镇陶瓷史稿》北京三联书店
    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景德镇陶瓷志》
    杨永峰:  《景德镇陶瓷古今谈》中国文史出版社
陆定荣:  《影青瓷说》紫禁城出版社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欧阳敏 粉彩色釉“松风听泉”
    “窑”字的来历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