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对欧洲文化艺术的影响
艺术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意识形态。陶瓷艺术是创造人类美的生活艺术,具有工艺美术独立的、完整的文化性质。我国工艺文化的奇葩--瓷器输入欧洲后,特别是对冰清玉洁的景德镇陶瓷,使欧洲人极为爱慕,其胎质、装饰、型制所蕴含夏文化内容之广博、意蕴之美妙、体系之独特,是使欧洲倾倒的魅力之所在。 1、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在文化艺术的发展历史中,任何民族都不能摆脱外来文化的影响,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在形成的过程中,只能吸收与之相适应,并有利其发展的基因。景德镇陶瓷间接或直接传入欧洲,欧洲人对青花和彩釉瓷造型的曲线美和彩绘的艺术神韵似乎还不太理解,通常只能欣赏瓷器胎釉质地的优良,以贵金属对瓷器进行各种各样的镶嵌。例如把瓷瓶加以装饰并镶上流、托和把手更是珠光宝气,使它变成一"金属瓷壶",或者把两个瓷碗合装成一套"金属瓷器"。把瓷器作为室内陈设和装饰,也作为炫耀财富的手段,当时盛行用陶瓷来美化建筑的内部空间,墙壁、天花板和窗前凹处都用瓷镶嵌,还往往借瓷器特有的光和镜子的反光相配合,在室内造成一种错综的光影效果。王官贵族的收藏更加丰富,布置也特别繁华,法国国王 |
|
路易十四有专门陈设瓷器的中国厅,德国帝后更把我国瓷器视为艺术品集存于德累斯顿的瓷宫。收藏瓷器已成为一种高雅的社会风气,只要有收藏的地方就一定有精美的景德镇陶瓷,具有深厚的艺术品味。 明末清初,荷兰东印度公司销售的中国瓷器遍及欧洲各国,表现北欧和荷兰风光的瓷器绘画,在中国出口到荷兰的瓷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景德镇的青花瓷器有的描绘底特的声调街道建筑,有的描绘水车和磨坊,仿佛是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的铜版面,不少风景绘画是景德镇的匠师们模仿在广州流通的荷兰铸币上的图案而成的,还有描述荷兰北部渔民在北海捕捉鲸鱼和北极熊的景色.海象还在海洋中游动。这些画面都是由荷兰的艺术家创作,由商人带到广州辗转到景德镇,毫无疑问,这类捕鲸的北海渔民生活题材的中国出口青花瓷器一定特别受到挪威、丹麦等北欧国家的欢迎。荷兰德尔夫特17世纪就以生产专门模仿中国青花瓷器的白釉蓝彩瓷器而闻名,产品行销欧洲各国,其画面常选用景德镇青花瓷上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柳树花卉的图案,给人以新的艺术享受和欣赏。 法国路易十四、路易十五以及上层社会贵族、贵妇狂热爱好用中国的丝绸和织锦制成服装,著名的里昂丝织工厂从遥远的中国购进生丝原料,大量地生产模仿中国艺术风格的丝织品,以满足宫廷生活的需要,时髦地流行中国丝绸,织锦服装也使巴黎一些著名的艺术家们改行转业,抛弃油画,改为设计中国式样的服装。著名的巴黎艺术家华蒂、波切尔设计的中国服装的欧洲人或中国人的瓷塑,迎合了当时的潮流,加上迈森塑艺术家们的创造在成型、烧造方面的技艺,使这些富有中国色彩的的瓷塑作品华丽而典雅、生动而细腻,成为世界陶瓷史上的杰出作品。 路易十五的旁帕多夫人在瓷器图案上也有一些特殊的爱好,由景德镇出口到法国的瓷器上也出现了旁帕多夫人所喜爱的图案,在订购景德镇这些被称为"旁帕多装饰"图案的瓷器。其特点是在瓷罐的盖和上部描绘了五彩鲜艳夺目的花朵,下部描绘法国式花卉图案或金色图案。这种具有民国风俗"旁帕多装饰"图案,手法写实,生动活泼,是法国宫廷艺术家根据旁帕多夫人的需要而设计的,反映了这位平民家庭出身夫人的性格。 18世纪初,在席卷欧洲的中国艺术情调的潮流影响下,德国也开始时髦的流行中国的瓷器、在德国的宫殿里,中国的瓷器花瓶、罐等不适当的改装为油灯罩,有的瓷盘作为装饰品被挂在墙上,有的甚至还被陈列在皇家公园里。18世纪,德国迈森瓷厂生产了不少反映中国题材和具有中国风格的人像瓷雕,其中"中国皇帝和随从",它是由擅长中国题材瓷塑的雕塑家霍鲁尔特创作,高约1.5英尺,上面装饰着欧洲和法国"罗可可"式的游满形图案。中国皇帝和随从的形象、服饰都旧根据法国艺术家们绘制,在我们看来,这些很不协调的瓷塑,当时在欧洲却轰动一时,被视为迈森瓷器中最受欢迎的产品。 18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建立了瓷厂,生产硬质瓷器,产品有餐具、花瓶、瓷雕,用黑、金和各种釉彩描绘中国的风景图案,并生产了"罗可可"艺术风格的装饰花卉、鸟禽图案的白胎瓷画,或者描绘中国和威尼斯的风景,它们是18世纪威尼斯姑娘嫁妆中最时髦的礼物。 2、 对欧洲艺术风格的影响
东方艺术具有一种与西方艺术截然不同的发展传统,前者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以虚幻的方式来反映客观的物质世界,强调通过自然完善来表达到美的境界。后者注重直观的不同感觉,要求艺术反映的内心世界,审美观建立在直觉上。东方的绘画艺术重视写意,西方绘画艺术强调写实。文艺复兴之前中国的陶瓷工艺品主要通过伊斯兰国家传入,对西方艺术发展只能间接产生影响,16世纪 |
|
由于中国与欧洲建立直接的贸易关系,因此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陶瓷工艺美术逐渐打开市场,在法、德、英国家的上流社会受到赞赏和重视。中国陶瓷的代表景德镇陶瓷工艺细腻、纤巧轻盈、飘逸典雅,欧洲的艺术家深受其艺术陶冶。 随着中国陶瓷、纺织品、家俱深入欧洲社会的艺术领域,中国艺术对欧洲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17--18世纪西方室内设计、家俱、陶瓷、丝绸和园林设计中形成了中国风格,中国风格是指西方人在远东,特别是中国文物上寻求启迪和表现源泉的艺术倾向,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作品。17世纪初,英国、意大利等国的工匠开始自由仿效从中国进口的陶瓷的刺绣品、橱柜的装饰式样,最早出现具有中国内室内设计见诸路易·勒佛于1670-1671年在凡尔赛为路易十四用瓷砖砌成的托利安宫。这种中国风格的狂热蔓延,在德国没有哪一个宫院建成时没有中国风格的房间。中国风格大多与巴罗克和罗可可式融合在一起,其特点是:采用东方图案和花纹,爱用蓝白色对比.不对称,不用传统的透视画法,大面积的贴金涂漆。 17、18世纪欧洲艺术由于社会经济的变迁,先后演变成巴罗克和罗可可两种风格迥异的式样。巴罗克这个词是西班牙真珠工艺品的术语,16世纪以后,以意大利为中心,曾经由米开郎基罗创作的那种巨大的建筑,奇怪的建筑开始流行,人们将它称之为"巴罗克",大柱子,屋顶安置许多雕像,有过分的健壮感,建筑上这种倾向马上传到雕刻上,雕刻的姿势极其夸张,使人激动,即使雕刻衣服皱褶,也雕刻凹陷很深,现出浓烈的阴影。而且巴罗克的情趣也涉及室内装饰,家具设计等,具有沉重威严的感觉,色彩豪华壮丽,线条曲折夸张,强调明暗对比。巴罗克艺术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 景德镇陶瓷传人欧洲的初期,当地商人常常轻视单色的瓷器,却偏爱彩绘制品,当明清的彩釉瓷饯行销欧洲时,正与巴罗克时代的壮丽辉煌,文雅服饰的意识情投意合。明清时期陶瓷匠师为追求艺术的意蕴之美,不断摸索以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甚至人体自身作为器皿型制的范本,采用夸张、概括、抽象的手法进行创作,景德镇釉里红牡丹莲瓣纹盘,盘内心画面上的牡丹,经过夸张变形的概括,经过取舍处理的茎叶,在衬托大面积的花朵时,起着明显的宾主关系作用,无独有偶,巴罗克艺术的色彩豪华壮丽、线条曲折夸张,可谓中国艺术在欧洲的重现。 罗可可艺术最初指路易时期的室内装饰。用贝壳、石子等假山用以装饰室内,虽有点混杂的感觉,当时认为潇洒风雅,颇为人们所好尚,后来按石子或贝壳作的装饰稍加以变形,作涡形纹样或花饰的别致感立刻也为雕刻建筑所采用。17世纪的建筑过于装模作样,姿态威严,与此相对,这个时代的雕刻却有一种矫饰的生动,甚至衣服的褶襞,据说浮雕不风雅,要风雅就应线雕.至于巴罗克建筑粗大的柱子和大楼梯.被罗可可建筑细小的柱子和楼梯所代替。18世纪的艺术已经成为风雅别致有生气的东西,巨大的使人感到压抑、威严、尊大的东西遭到排斥,代之而起的是喜欢小巧、珍奇、雅致、轻快、富有生气的东西。与此同时,人民对王室和贵族怨声载道,自由平等的思想风起云涌,认为宗教和历史学不过是使国王的特权合法化,已经不值一顾,代之而起的是自然科学兴盛起来,无论贵族和市民都同样适用。国王和贵族不能象从前那样妄自尊大,他们不知不觉地为市民的势力,市民的思想所包围,生活和趣味也发生了变化,当然完全舍弃贵族的骄傲也不甘心,因此,就喜好那种一半贵族、一半市民的生活、趣味和艺术。建筑从巴罗克式富丽堂皇的宫殿转变小巧别致优雅的别墅,装饰由金碧辉煌转变为轻快潇洒的风格。绘画技术和巴罗克断然不同,没能巴罗克特点之一的显著的明暗对比,而给人一种轻快平面的感觉,色彩也不喜欢浓重壮丽,而是用银色和不鲜明金黄色、白色等,总之是轻淡的稳静色彩,不用巴罗克的曲折夸张的线条,而只使用柔和的曲线。
|
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图案精美,色彩丰富,有一种超然物外,飘逸脱俗的美感,由实用价值向艺术价值转化,使艺术摆脱了受真实世界形体的束缚,进入梦幻式的线条和色彩的境界。当中国陶瓷,特别是景德镇陶瓷风行欧洲之日,也正是罗可可艺术勃兴之时,意匠自然、飘逸、潇洒,是法国传统艺术充分咀嚼中国艺术精髓并加以消化吸收的产物。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质地坚硬、青白雅致、细润光滑, |
形体规整、转折明确、细部处理清楚,具有明快、秀丽、严谨、精巧、光挺的艺术风格,这给沉闷的欧洲艺术带来了一阵清凉的东风,艺术家们在欣赏东方陶瓷时,更在审视其迷人的魅力,罗可可艺术一反巴罗克艳丽、繁琐、凝滞、线条僵直直刻板、结构单调的风格,以其作风清雅、简练活泼、讲究清淡的色调、柔和的光泽、优美的曲线和非对称的特色盛行于欧洲。关于中国工艺美术和罗可可作风的关系,国内一些美术史家作了高度的评价。利温奇认为"罗可可艺术风格和古代中国文化的契合其秘密在于这种纤细入微的情调。"这种纤细入微情调,正是景德镇陶瓷艺术植入罗可可艺术的切入点。
陶瓷装饰是提高陶瓷艺术形象感染力的极其重要手段,古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家在进行装饰器面构思时,把附丽于造型的装饰主题,背景、黑白关系以及色彩作为一个艺术整体来设计,为了突出装饰主题,把主题纹样安置在装饰的主要视觉部位,同时巧妙地以次要纹样衬托人物,远景衬托近景,从而使整个装饰纹样的寓意更加鲜明突出。罗可可艺术绘画巨匠,从华托的《谈笑》,到费拉贡纳的《秋千》,运用纤细的线条描绘树木、草丛,运用明暗的对比手法刻划人物,突出主题,画面清新淡雅,有一种朦胧的意境。 |
|
细细玩味,我们可以找到其连接的环扣,特别要提到的是罗可可时期的工艺品,装饰的纹样是用多变的卷草纹形成连绵不断,复杂繁琐的曲线,这是中国陶瓷上常用的纹样。豪华的幕尼黑宫华丽厅在装饰每个弯曲的卷草纹头上安装了中国陶瓷及景泰蓝等各式各样花瓶,以及小天使和其它人头像,飞禽动物等寓意形象,由此可见中国陶瓷艺术不仅促进了罗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而且本身也为罗可可艺术的重要部分。日本小林太市郎指出:"所谓罗可可美术的主要特征,完全是由中国工艺美术而来,所以这个罗可可是一个暖昧不明的称呼,不如直接称之为中国--法国式美术,其意义更明确而实际些。"采用纤细淡色调的瓷器,成为罗可可艺术的典型材料。罗可可作风也由瓷器而波及漆器,丝绸制品以至一切用具,罗可可艺术和中国风格实在是同出一父的伯仲,罗可可时代的欧洲人对于中国的认识,不是通过文章,而是通过晶莹的瓷器,还有飘逸的丝绸。 历史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景德镇古代陶瓷特别是明清时期的陶瓷是极其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她融合了中外文化的精髓,具有生活性艺术美,民俗性艺术美,融合性艺术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