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
|
名称: |
2007年作 蓝国华 喜上眉梢 古彩瓷瓶 |
材质、形制: |
|
尺寸: |
高55cm |
创作年代: |
2007年作 |
介绍: |
钤印:蓝 题识:丁亥年秋月蓝国华作于景德镇 古彩新姿 破茧化蝶 ——子墨 在蓝国华看来,陶瓷装饰的继承与借鉴是很重要的,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陶瓷艺术的发展。就古彩来说:”森森然如折铁纹”的铁丝描与”固有本色”的红绿色相,如果以其它元素渗入,却极有可能摒弃了古彩的原汁原味,演化成另一种彩类;而如果”一成不变”则又陷入了能仿拟仿古的怪圈。所以,必须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古彩才有长足的发展。因为每个时代的陶瓷装饰风格都是由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决定的,一旦社会发生了变革,反映这个社会生活的陶瓷艺术就不能不产生相应的形式变化,这就是”笔墨当随时代”的旨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内容的复杂化,人们的生活审美认识也随之复杂化,对陶瓷绘画艺术的要求也随之复杂化、多样化,从而迫使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断求变创新,永远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原有水平上。因此,求变与创新是陶瓷艺术发展的另一条客观规律,也是古彩求得”新姿”的必由之路。蓝国华认为,古彩求变创新意义上的”变”不是”反传统”,也不是对”古”的全盘否定,只是淘弃不合适宜、缺乏创新、阻碍前进的旧的传统巢臼。 “千淘万沥终辛苦,去尽黄沙始得金”。蓝国华古彩作品中的”变”,其旨在既要有古彩的特色本质,又要有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故重在古彩技法革新和形式的整合。他的古彩作品多以花鸟为题材,尤擅画梅,所作”圈花点萼法”,既有浓郁”冰花个个圆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的古彩线描要素,又为古彩在器皿上施画增加了装饰性和意韵美。其笔下的梅花,或临岸倚岩,树虬花疏,含苞半开;或沐风洗雨,枝闲花茂,离披烂漫;或披烟带雾,娇嫩盈枝;或临雪照月,低回偃折,把梅花高格逸韵诠释得时空交融,令人心旷神怡。《默林曲》彩盘上,蓝国华的梅花,花儿或含苞欲放,或初绽花片;或盛开怒放,或残英点点,正侧堰仰,千姿百态,犹如万斜珍珠撒布在玉盘上,与瓷质釉面相衬,晶莹透彻,渗出一股清气。梅树筋纹,用笔顿挫变化,转折粗犷得势,发枝的笔势挺劲有力,行枝接续如弯弓秋月;短枝撇趯如箭戟,使梅树清刚的气格油然而生。梅的下部画有折石,循守古彩画石旧例,用钉头鼠尾描勾画出石的层次质感,竖石在立面上以横线代皴,深化了”危亭势揖人,顽石默不语”的衬景匠心。笔简而醒题,色雅而溢韵,整个画幅古彩特色浓厚,布局、用笔、敷彩却别有新意,显现传统而又脱出传统的巢臼,极具更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与时俱进”破茧化碟”的创新思维。 古彩发植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本土,历经数代陶艺师的呕心沥血,终成瓷苑奇葩。然因其工艺技法非一朝一夕可蹴,传统程序非一笔一墨可循,加上采料矾红洗染的水笔奇缺,更因为不少年轻人的疏怠和浮躁,古彩处于濒于失传的境地,令陶艺界、收藏界众多热心景德镇艺术发展的人士所忧虑。蓝国华古彩瓷《破茧化蝶》荣获金奖的喜讯,不啻于在瓷坛艺苑吹拂一股清新的惠风,足以告慰先师,激励后辈。古瓷新姿,希望就在明天。 |
估价: |
RMB 50,000-80,000 |
成交价: |
RMB:---- |
拍卖公司: |
中国嘉德 |
拍卖会名称: |
现当代陶瓷艺术 |
拍卖日期: |
2009-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