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行》.青花泼彩. 胡昭军(江西省工艺美术师)
规格:瓷板.81x43cm, (已售)
在这儿感谢我的朋友们.自从4个月前介绍了青年艺术家胡昭军,很快就有了反馈和关注,也很快有朋友出手拥有了他的作品. 这是我再次展示他的新作。能够有那么快的反响,说明一种认同。当市面上的艺术瓷被几乎雷同的仕女和几乎不变的花鸟和几乎不换的山水充斥之时,他寻找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路。当然,前途上,他还会有很多的困难和险阻。但是,我坚信:机会总是给于有追求、有智慧、有目标的人们!
和胡昭军见面之前,我已经关注这个小伙子. 从一些资料里看到过他青花创作,有一种灵动感,与以前所见到青花不同,影响较深。泼墨青花,用新的工艺、手法、釉料来诠释流传千年的青花。很大胆、很用心、而且很别致,确有一份新意。 第一次与胡昭军见面,在“了了亭”,胡昭军人高马大,很神气,语速平和、不紧不慢。我请他作个自我介绍,他很大放,侃侃而谈。
知道他多年跟随陶院老教授郭文莲学艺。郭文莲老师我很熟悉,是人品艺品俱佳的老艺术家,尤其是他那股为人的正气、为艺的锐气很让我敬佩。虎门无犬子,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在品性上是可信的。胡昭军谈到他的为艺之路一步步是如何走的,谈到他的泼墨青花,他的语速加快了,有点激动。他2001年到郭老师门下,通过九年的长路,才探索出用青花泼墨这一套工艺和方法,他用流淌的青花泼出了清晰的纹理,流出了线条,用分水及自已独创的工艺手法实现了青花线和块的有机组合,实现了墨分五色的自然过渡。他调制了适应泼墨的青花材料,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终于摸索出了这种与众不同的青花表现手法。小伙子跟我形容他的创作;作画时,他要双手抬着沉重的泥扳和托着泥板的大木板一起上下左右的移动,严格做到心到、意到、手到,不允许犯任何错,因为流淌的青花料在泥板上走动是落地无悔的!
他谈到这里,我又重新上下观察了胡昭军,我忽而想到高大健壮的雕塑艺术家赵坤,那一块块大泥扳轻松地被她翻弄,创造出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动物精灵。现在眼前的胡昭军,同样强壮有力,我能想象出他创作的情形,也能感觉出他手上托的重量,我很感慨,难道陶瓷创作还要有如此的身材相匹配,还要有如此天成做条件!
听完了他的自我介绍,转而欣赏胡昭军带来的青花作品。第一次亲眼看他的青花作品,无论是色调、布局,技法、都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很清新,在过往景德镇青花系统中确实没见过。比资料中图片相比,实物的感觉好多了,欣赏时有点感动。有一件事,我一直在纠结,为什么陶瓷作品感觉很好,甚至很震憾,可是一拍成照片,印在纸上往往就没有那种陶瓷作品所有的特殊韵味?我负责“了了亭商城”,所有上面的作品图片,除了极个别,都是我自己亲手拍的,设备俭陋,水平“三脚猫”,我只做一个努力;尽量真实地反映实物。但是往往自己都不满意。幸好我的朋友们很体谅我,了解我,照旧要买,享受开包见作品实物那份喜悦。盼望这方面摄影的精英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朋友们有好办法也请教教我。
泼彩青花,确实让人耳目一新。青花,仍然是那个让景德镇陶瓷自傲的青花,然而却流淌出新的面貌。青花艺术千年历史,一代一代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分水、搨笔(用毛笔画),后开拓了手工刷花、手控机器喷水等。而胡昭军,他想突破、他想创新,不停的思考、不停地试验。他的专研得到他的老师郭文莲的积极热情的支持。他曾经在郭老师的指导下,试了近千个陶瓷照子,这些陶瓷照子把郭老师老房子一面墙都排满了,有这种经历和精神的教育,我觉得,总有成功的一天。
胡昭军他走出来了,走出一条新的青花之路,他还在走,这条路是一条漫长、辛苦而且有趣的路,还要有很多付出、很多坎坷。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几年前,我曾为大家推荐过另一位青花创新才俊干道甫,这些年青人在景德镇追梦,走的不同的路,奔的一样的阳光之道。景德镇是一个充满着希望、机会、梦想的城市,这里汇集了全世界五大洲“玩”陶瓷的人们,成千上万,有不少仁人志士,都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不光要有才智,还要许多其他条件,或许还真要有些缘份、运气。胡昭军无疑是努力的,也是幸运的。
胡昭军的泼彩青花,很流畅,通贯全作的“势”很顺,而这“势”的构成正是体现作者的功底、学养、见识、能力、水平的关键。这十几年,我几乎天天在看瓷器,总觉得很多作品看了很“累”,不暢、不顺,没享受感,一句话:“势”不对。“势”是每个作品的灵魂,无论绘画、雕塑,所有的艺术品都一样,实际上也是一个最基本的东东,画得好不好,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各舒已见,但顺不顺势,只要正常的人,都会有相同的感觉。又扯远了,还是回头听听胡绍军的;他说他特别喜欢画那些陡峭的山势,醉心表现凌厉的气势,也许,他对于“势”有特别的理解和追求。
刚才跟郭文莲老师通了个电活,跟他谈到胡昭军,他很高兴:有这样努力而有成效的学生。他不至一次地跟说:“胡昭军是有潜力的。”口气是十分诚恳和热切。
胡昭军来到商城,为让大家更全面了解这位年青的艺术家,把他的一篇论文登出来请大家欣赏:陈也君/文
釉下泼彩山水画的创新探索 景德镇陶瓷釉下泼彩研究所 胡昭军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陶瓷艺术釉下装饰技法方面的探索,结合当代陶瓷艺术的审美情趣,对陶瓷釉下泼彩技法进行了深度探析。在当下强调对传统陶瓷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希望能抛砖引玉,对这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陶瓷艺术 釉下泼彩 装饰技法。
陶瓷艺术家在陶瓷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陶瓷工艺和材质效果,陶瓷材质表现出来的特殊语言所形成的力度感和绘画的视觉冲击力关系到陶瓷艺术的审美价值。作品需要不断提高陶瓷工艺技法的创新,以及陶瓷艺术的创作与艺术风格的体现。在艺术内涵表达的深度上,陶瓷艺术的创新除了带来全新的感官愉悦之外,还需要与观赏者有心灵的沟通,达到令人认同与震撼的艺术效果。
在陶瓷艺术发展的历史上,陶瓷艺术家们创造出来丰富多彩的陶瓷装饰。尤其是在陶瓷釉下装饰方面运用广泛,釉下装饰技法是工艺与艺术的综合体现,在表达陶瓷材质美、工艺特点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它所表现的题材来源于生活,描绘生活中的人物、山水、花卉、动物、图案、书法等很多大众喜闻乐见,表达对美满幸福的向往的题材。陶瓷釉下工艺装饰手法中有混水、线条、图案、水墨写意、喷刷图案等,其中,釉下泼彩装饰技法是一种全新陶瓷装饰技法,这种技法的出现突破传统的釉下装饰风格,给陶瓷艺术的装饰形式上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创作陶瓷艺术釉下泼彩画,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着意创新。它的创作步骤首先是在坯体上进行泼彩,充分地运用材质的自然流淌美,以色料的厚薄来区分层次;然后再施青白釉,经高温1300多度一次还原烧制成瓷。这种技法的制作与烧成工艺是非常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相比较于载体为宣纸的国画泼墨和瓷器上的釉上新彩泼墨,釉下泼彩在对材质掌控性的难度更大。釉下泼彩山水首先要不断试验和熟悉原材料的性能,以及山水的构成,为创作作品服务。釉下泼彩的载体是泥坯,质地疏松,吸水性非常强,泼上去的水性色料瞬间即干,因此泼彩时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构思好作品的构图、控制住色料厚薄等创作过程,这就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长时间所积累的经验来支撑。
釉下泼彩山水是特别的,每一件釉下泼彩瓷器的诞生,都是大自然所赐予的礼物,即使创作者自己也再难复制。它以独一无二的材质美展现出来陶瓷艺术的万千姿态,给予了艺术家即使百折也不悔追求的勇气,使艺术家在创作探索过程中具有了以下几点创作体验:
一、具有科学家的毅力,勇于实践、百折不挠的精神,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克服工艺难题。
二、具有杂技演员的技巧,精湛的苦功技艺,在成百上千次重复相同的过程,和不同的过程中掌握工艺技巧,为创作作品积累经验。
三、具有哲学家的头脑,思维敏捷,通晓事物规律;在釉下泼彩山水来讲,除了要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外,还特别需要解决空间表现的能力,处理画面构成关系;要处理画面的纵深空间关系,不但要透过一定的真实客观的再现,掌握自然规律,而且还要领悟蕴藏在具象中的生命魅力及体察其中美的特质。在抽象形式中创造具象写实的造型、结构的合乎规律性美,从而把客观形象变成画面主观的形式,最后达到看以生活中存在,或不可能存在但合理的生活规律。 四、具有诗人的情感,情感真挚、丰富强烈;使釉下泼彩作品有诗一样的意境。在预先没有“胸有成竹”的构思,模糊、朦胧的思想下,非常自由,随意地泼洒青花料。当青花料流动自然形成肌理图像时,其潜在的审美意示唤醒诗人的想象力,不由自主的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某种情景,把没有意义的抽象肌理图像形成大气磅礴、青山巍峨、意境深远、清纯、亮丽的青花泼墨山水。
结语:现代陶艺强调对于综合材料的利用,其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于利用各材质的不同特性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来表达自己的个性、情感。可以说现代陶艺从创作的构思阶段到对本身材质与其他材质的具体操作,直至最后接受火的再创造过程,都是体现了创作主体本人的个性和情感。成功的陶瓷艺术作品是在艺术表现过程中熟练地、恰如其分地、创造性地运用陶瓷的语言,只有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陶瓷的语言,才能在陶瓷语言上进行创新,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