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触庆文的泼彩陶瓷艺术是几年前的事了。那次在北京一家私人艺术馆,看到一幅类似水墨画的瓷板作品很有韵味,驻足观赏时,馆主告诉我,这幅作品的创作者是景德镇陶瓷学院一位女姓副教授,流出作品甚少,这是第一次在公众中亮相。此后,我一直关注着她难得面众的稀珍画作。
在创新中求变
纵观这些年来庆文的面世佳作,不难看出,她的瓷艺创作件件都有新意,且是在创新中不断追求变化—利用被泼颜料的肌理效果变化画面;利用色彩渗化的浓淡程度变化技法;利用色差的视觉效应变化结构,让观众感觉似曾相识但又不曾相见。如她的“山系列”作品,表现题材均为山水,但每件作品的表现技法都不尽相同。有的是在流的过程中,产生似是而非的神奇效果;而有的是在彩的着墨上,产生无穷变幻的心理效应。使人观后,回味无尽:远山沉醉在雾蔼的怀抱中;近水晃晃映入你的眼帘……这种变化,不仅仅是一种追求表面形式的变化,而是在记忆中去寻找难忘的千山万水;在胸襟里去梳理曾经的平川沟壑。它的变化,触自笔端,源于自然。
在梦幻中写实
观赏庆文的泼彩瓷作,常常使我沉浸在美妙的梦幻之中。它的梦幻,不是停留在色彩的变化上,而是在一幅幅或山或水,或草或花的瓷作中,让你感觉它不是狭义的山水花草,而是有着无垠内涵的情感在其中,为赏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如“荷系列”作品,在瓷作的命名上,取“荷”与“和”之谐音,寓意深远。在画面的设计和色彩的运用上,远近有致,虚实结合,使亭亭玉立的荷叶,立而有像,侧而有影;虚虚实实,韵味无尽。同时,为了达到“形散而文不散”的视觉效果。在画面创作过程中,作者对荷花(苞)的画面处理,采用了景德镇典型的传统工笔写实技法,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作者在追求写意梦幻效果的同时不忘彰显工笔写实之传统。
似与不似之意境
吴庆文副教授的作品,尤为注重通过“形”与“象”来表达思想,构造画面。其应用技法和显现出的艺术感染效果,始终在“形”与“象”之间排列组合,给人以想象空间。
由于泼彩装饰技法表现力强,色彩丰富,油料会产生一种特别自然的肌理效果。品庆文瓷作,不难读懂其作品的瓷魂均散落在她的表现技法上——在似与不似之中!在与庆文交流过程中得知,她在推出“山系列”和“荷系列”后,还将逐步推出其他系列作品。纵观泼彩陶瓷的创作过程,“泼”决定了它的技法,也要求创作者在随意的“虚”中把握有心的“实”;在表现大自然的美中直抒人的胸意。我想,这或是吴庆文副教授瓷作中的“瓷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