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中心
了了亭商城
陶艺词典
影视中心
拍卖指数
网站首页
艺术文章中心
瓷器款识图库
藏品鉴证实录
陶瓷视频库
陶瓷拍卖指数
艺术家黄页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了了亭商城 】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陶瓷艺术研究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收藏真伪辨析
收藏品市场·故事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了了亭谈收藏
陶瓷艺术创作溯源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信息发布专栏
景德镇陶瓷新闻
景德镇陶瓷市场信息
名家作品欣赏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其他
民国瓷
建国后
太少红狮
茶壶专篇
桃花美女图案篇
晚清-民国瓷瓶篇
笔筒、帽筒类
盘形、碗类
罐类
杂件类
彩绘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颜色釉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雕塑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其他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含十八画以上
大师电话黄页
教授电话黄页
高级工艺美术师电话黄页
陶瓷艺术家电话黄页
补充栏目
陶瓷300问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以上或其他
雕塑
青花
斗彩
粉彩
新彩
釉里红
颜色釉
古彩-五彩
综合装饰
现代陶艺
周国桢(教授)
戴荣华(国大师)
王恩怀(国大师)
汪桂英(国大师)
陆如(国大师)
吴锦华(国大师)
宁勤征(国大师)
郭文连(教授)
王安维(教授)
彭竞强(省大师)
袁世文(国大师)
戚培才(国大师)
戴玉梅(国大师)
程曲流(省大师,教授)
李一新(省大师)
王秋霞(省大师)
秦胜照(省大师)
李磊颖(副教授)
刘乐君(副教授)
刘翮天(国家级专家)
陈庆长(老艺术家)
杨杰 麻晓武(高工)
吴伟明(高工)
余劲松(龙盛轩茶具)
李云峰(高工)
胡达民(高工)
徐国明(高工)
汪雪媛 江葆华(高工)
赵坤(高工)
张万莲(高工)
曾静(陶瓷学院研究生)
陈齐招 夏奇奇(高工)
王静(院校老师)
李申盛(高工)
汪则东(高工)
蓝磬阁
王金泉
江龙(高工)
刘远长雕塑作品
网文转载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授
陶瓷院校美术副教授
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师
经省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经景德镇市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陶瓷艺术家
仿古陶瓷精品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保持登录状态
没有帐号?
点此注册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
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
网文转载
>>
文章转载
>>
正文内容
青花:流变的日常经验——由滕道洋的紫藤及芭蕉青花作品出发而漫谈
作者:楚灰
来源:
了了亭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30日
【
收藏
】
【
查看评论
】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更多
1 青花如此广泛地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又深刻地改变和塑造着我们的官能和认知经验。我在这里提到“官能”,正是出于一厢情愿的偏执:青花艺术帮助我们在恒速的时间流动中,留住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与想象,而这些,远远丰富于“视觉”或其他生理感受所激发的信息量。比较主流的说法是,青花由唐三彩之蓝彩发展演变而来。剖析青花的美学生成,关于它的前生,肯定是要提一下的。唐三彩之“三彩”,并非三种色彩,而是多彩的意思。其主要颜色由黄、白、绿,或黄、白、绿、赭、黑等基本釉色交叉呈现,视觉上表现出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在唐时,唐三彩属于冥器,随葬物品中司空见惯。直到当代,唐三彩才逐渐在市场上流通开来,并且很吊诡的是,作为馈赠品,用于情感的表达与交流。
发端于唐三彩的青花,与唐三彩本身相比,实是截然不同的境遇——元时庄重浑厚的青花,被视为中国制瓷史上的里程碑,备受朝野欢喜;明时青花一直被学界咏叹为繁荣期,虽然统治者刻意抹拭元青花,以示天宝之物为本朝所创,跟前朝异族无所关联;清时,尤其康熙年间,莹澈青翠、明亮静立的青花是帝王嫔妃、达官贵人的爱不释手之物。
三朝更迭,蒙古人、汉人(一说明太祖家族为回回信徒)、满人等依序上场,而民众对青花的偏爱却热情一致,足见青花的美学呈现是具有普遍性的。尤其新中国成立以来,即艺术(品种数量,作品数量)纷繁的现当代,自《鬼谷子下山》开辟天价成交纪录,青花的热度虽然与市场经济的泡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市场是由人这一个共同的主体构筑的,仍有青花艺术审美渴求作为先决支撑。
2 青花风行至今的原由,视为一种日常经验使然,首先想到的,便是色彩。色彩作为事物的自然属性,仔细体会,极像人类的偏执症。很多色彩,从一开始就被附带上了更多的情绪和心理暗示。青花也不例外。青花非白花、红花、黄花灯,原因值得揣摩。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发展和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带有强烈倾向性的色彩观念,至制瓷的釉色方面,素有崇尚青色的传统,以青为贵。蒙元的首府“呼和浩特”就是“青城”的意思。古时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说法,可见“青”是一种优越的变种,被设置上了拔萃、进取的尊贵意味。尊贵之于日常经验,恍若一个踏实的夏日午觉,甚至美好的梦境。通过对色彩的“拿来”,使得一切行为朝向意识的深处挺进。这点,从诸多的渣胎碗的遗存中可以管窥。相较于其他器皿的实用性,青花渣胎无疑是一种平凡的“奢侈”,虽然“平凡”意味着尚未脱离泥土和烟火氛围的层面,但或凝重或隽逸的青花纹案,无疑加深了其蓄力蜕变的进程。这是一些什么样的纹案?非常丰富,植物类有牡丹、莲花、松树、梅花、竹丛、菊花、石榴等;瑞兽珍禽类有龙、凤、孔雀、狮子、天马、麒麟、鹿、鸳鸯等;人物类有三顾茅庐、昭君出塞、蒙恬将军、鬼谷子下山、萧何月下追韩信等故事;杂宝图案类有火珠、回纹、蕉叶、云纹等。
当然,对于命如草芥的平民们,没有什么比简陋性的植物类纹案更适合更应景了。
这并非歪说。作为官窑的景德镇御窑厂在皇家和地方官吏的直接控制下,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垄断最好的原料,不计成本地位皇家生产所需的各种精美瓷器。它制作讲究,纹饰规矩,题材内容拘谨,且产量有限,其价值在于精。而民窑的生产特别是嘉靖以前的民窑,在原、品种、装饰等方面往往要受到官方的种种限制,比如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的号令:“命都查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厂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货卖及馈送官员之家,违者正犯处死,全家谪戌口外。”还有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查院榜谕其处,有敢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者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民窑以商品生产为目的,产品中粗细兼备,生产数量极大,其造型注重实用功能,纹饰简化随意、活泼跃动。
3 曾有传闻,烧制御用的日用瓷、陈设瓷的时候,为保证按时完成任务,往往一次制作多个坯胎,同时进窑。出窑时,其中时有损坏,也有分毫不差的例子。但是,因为是供御用的,只能精中取精,挑出一个上交,而其余的悉数砸碎。然而,心有不舍的窑工偷偷将待处理的瓷器埋藏起来。这些被埋起来的青花,犹如一枚枚种子,萌生出了“御”的迷幻与神圣气息。
也许,从青花出现的瞬间,“色彩”的政治觊觎再次激烈。
这一点,可以从白地蓝花瓷在青花成熟期风靡大江南北的事实中得出论断:白、蓝两色的对比相对较强,“蓝天白云”,很大程度上突出了蒙古贵族,准确说游牧民族的审美倾向。不过,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与他们的服饰、首饰等身体附属有关的繁复浓烈的美学趣味相比,陈设或日用物品的美学风格却显得明练、简单而粗暴。抛开游牧的本体局限性,此时兴盛起来的朴素主义观念或许能从文化性格的深层阐述一二。这是后话。
青花瓷的“青”(蓝)与“白”的色彩关系,承接了如“青龙白虎”的阴阳学说的传统。
其次,与“色彩”密不可分的日常经验,当属泥土。与其他器皿材质不用的是,青花仅存于瓷。比瓷更久远的,尤其青铜、玉石等,早已因为崇拜与鬼神信仰,成为沟通人间与神灵的圣物,是天授神权的证物。相关传说,在青花瓷器诞生之前,业已熟透,在时间的河畔看过去,俨然广袤民间精神高地上的硕果。
总结现存的青花经典作品,其坯胎材质尽出自景德镇高岭村高岭山周边。这种氧化铝含量极高的泥土,经过与瓷石的“配制”后,可塑性、黏结性、烧结性及烧制后的洁白程度,可谓空前优良。如同植株嫁接,在这里,一种泥土搭配另一种泥土,虽然内里远没中医中药的搭配那么给人感受直观,但是其间的奥妙肯定要更神奇。当然,我并不关心它们的搭配比例、元素特性等,现代化学分析在传统文化精髓面前,往往扮演着“论真”的角色。就好比,庄稼地里的一颗种子,突然长出来瓜或果,眼前的实物作为陈年的实物的功能、精神等延续,一切仿佛变得永恒与不灭了。“繁殖”是泥土的特性。当然,并非说土生土。只是“一生二”等“三十六天”思想得到了真实的应证。
4 如果我说“瓷”(青花为其中之一种)是“泥土”关于死亡的朴素派生,也许会落入精神分析的无底泥淖中。但是事实的表象确实导向了这条幽邃的巷道里。
烟火是随后的事情。
烟火一直在考验泥土的耐性。“耐性”最直观的表现是造型性。“造型性”这个词语出现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前言,大概意思是,主体自我涣散后仍可重新结集,在历史之后重生。在黑格尔的逻辑里,造型性是“主体”能否存续下去的关键,是作品意义发生的最微妙处。似乎是谶言,青花只能出自柴窑。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说确实,那一定有一种旧事的情结如同睡莲一般沉寂在我们的内心。它是一枚安静的生命体。事实是在作坊间所流传的“氛围”、“气氛”等语汇,观照到青花的制作,再贴切不过了。一次快火下的坯胎,一方面青花料完全转变,一方面坯胎收缩但造型维持不变,最主要的是能在有效控制的范围内发散出更广阔的触点。这些触点,贯通东西(青花作品为东方美学载体,青花料为舶来的钴料),连横古典与现代。由工艺技术所操控的嬗变,逐渐成为了日常经验的一部分,并且为旁观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发现了一些关于自己的蛛丝马迹,它们可以看做是艺术家们的镜像,他们试图用它们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转而进入一种纵深式的关于日常经验的思考。
然而,情况并不乐观,由日常经验牵引出来的青花艺术,正悄悄地萎靡为空泛的文化符号。我们面临的青花无实质化的历史巨变的尴尬境地,只能叫我们从变化中萃取意义,并铸造出一把关于青花美学的钥匙.
上一篇:
关于各种指定用瓷
下一篇:
那些走不了的手艺人
最新图文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