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中心
了了亭商城
陶艺词典
影视中心
拍卖指数
网站首页
艺术文章中心
瓷器款识图库
藏品鉴证实录
陶瓷视频库
陶瓷拍卖指数
艺术家黄页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了了亭商城 】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陶瓷艺术研究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收藏真伪辨析
收藏品市场·故事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了了亭谈收藏
陶瓷艺术创作溯源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信息发布专栏
景德镇陶瓷新闻
景德镇陶瓷市场信息
名家作品欣赏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其他
民国瓷
建国后
太少红狮
茶壶专篇
桃花美女图案篇
晚清-民国瓷瓶篇
笔筒、帽筒类
盘形、碗类
罐类
杂件类
彩绘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颜色釉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雕塑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其他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含十八画以上
大师电话黄页
教授电话黄页
高级工艺美术师电话黄页
陶瓷艺术家电话黄页
补充栏目
陶瓷300问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以上或其他
雕塑
青花
斗彩
粉彩
新彩
釉里红
颜色釉
古彩-五彩
综合装饰
现代陶艺
周国桢(教授)
戴荣华(国大师)
王恩怀(国大师)
汪桂英(国大师)
陆如(国大师)
吴锦华(国大师)
宁勤征(国大师)
郭文连(教授)
王安维(教授)
彭竞强(省大师)
袁世文(国大师)
戚培才(国大师)
戴玉梅(国大师)
程曲流(省大师,教授)
李一新(省大师)
王秋霞(省大师)
秦胜照(省大师)
李磊颖(副教授)
刘乐君(副教授)
刘翮天(国家级专家)
陈庆长(老艺术家)
杨杰 麻晓武(高工)
吴伟明(高工)
余劲松(龙盛轩茶具)
李云峰(高工)
胡达民(高工)
徐国明(高工)
汪雪媛 江葆华(高工)
赵坤(高工)
张万莲(高工)
曾静(陶瓷学院研究生)
陈齐招 夏奇奇(高工)
王静(院校老师)
李申盛(高工)
汪则东(高工)
蓝磬阁
王金泉
江龙(高工)
刘远长雕塑作品
网文转载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授
陶瓷院校美术副教授
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师
经省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经景德镇市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陶瓷艺术家
仿古陶瓷精品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保持登录状态
没有帐号?
点此注册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
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
网文转载
>>
文章转载
>>
正文内容
民窑魔方
作者:徐啸 中国陶瓷
来源:
了了亭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08日
【
收藏
】
【
查看评论
】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更多
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坐落于深山密林之间的一块小丘陵,在一千多年前,出现了星星点点的窑火,它们从最东边燃起,伴随着时间的流动,一簇簇的窑火由东向西繁星般扩散。
闪烁的窑火像极了魔术师手中的魔法棒。整个城市的格局,都在它的指挥下缓缓变动。城市变成了不断在变化的魔方。
相对于御窑的磅礴史料,民窑的资料简直凤毛麟角。但对一个以唯一手工业支撑了千年发展的城市,民窑窑址变迁史实际上就是城市变化史。
“这一切与地理有着很深的关系,因为离开了气候和风土就不会产生土特产”
“这一切与地理有着很深的关系,因为离开了气候和风土就不会产生土特产”,这句话来自于柳宗悦的《日本手工艺》。
今天的景德镇格局,和任何一座三线城市无明显区别,然而,只要变换一个角度就能看到另一番景象。
打开三维地图,会清楚地看见,在深山环抱之中,一块南北窄、东西长的丘陵侧卧其中。这个视角能完整全面地俯瞰景德镇的地貌,如果再按照柳宗悦《日本手工艺》的方法,将物品的背景解析为“在什么地区有什么东西”的形式,便能对这片土地在千年之间发生的变化,有更直观感受。
景德镇市古窑址分布图
在景德镇的东边,一条南河逶迤而下。依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这条地图上瘦窄细长的河流,便是景德镇陶瓷发展的源头。人有“依水而居”的天性,做陶瓷、烧窑址也遵循这一法则,沿水建窑。何况这里还植被丰富,是当时半耕半陶家庭副业式经济模式的最优选择(参考《景德镇民窑》)。那个时候,窑火就在南河闪烁。
顺着南河由东向西的走势,甚至可以顺次排列出唐、五代、宋、元的窑址群落。这些群落造就了早先景德镇的中心,陶瓷学院史论系教授曹建文将其列出:“依据唐至元的朝代更迭,制瓷中心分别是寿安、湘湖、湖田。”
而因为瓷石、釉石、高岭土的发现,浮梁东乡与安徽皖南祁门和江西婺源为邻的东河区,以及瑶里镇,也开始出现了一批民窑。这批民窑也顺其自然地带动了当地的发展。
景德镇市古窑遗址分布图
景德镇水系众多,南河、东河之外,众所周知的黄金水道“昌江”自北向南横穿景德镇。众多的水系像一张神经网络深嵌城市体系中,原料和瓷器的运输都在顺着这些河床流动。
明代洪武年间,朝廷在昌江东侧择一地势最高峰建立了“御窑厂”,专供皇家的高端订制,确立了景德镇的绝对翘楚地位。它的建立,再次改变了景德镇的格局。官本位的思想和日益完善的产品制作分工要求,致使大大小小的民窑从城市周边蜂聚至皇家窑场周围,形成了城区烧窑的格局。
研究考古的崔先生形容地图里的景德镇是一位睡美人,头枕西面,腿卧东面,以这种地理来分析,御窑恰好在睡美人的心脏部位,“御窑就是景德镇的穴位,密密麻麻的民窑散落在它周围”。
在一个以单一手工业支撑城市发展的城市,窑场的变化,可以轻而易举的移动着景德镇经济贸易中心的位置。若以一场乐器演奏来表达这种起承转合,景德镇的城市变革就是由寿安、湘湖、湖田敲向镇区(御窑周边)的变奏曲。
“那里生产世界上最美的杯子,这些杯子都是陶瓷的。”
如果说官窑的建立,代表了景德镇制瓷业的最高水平。民窑的存在,则为这块绿洲中的土壤提供了柔软的底蕴,这种底蕴如同南方地区特有的潮湿气息,为这里的一切滋养生息。
《浮梁县志》上书有“新平冶陶,始于汉世”,依据目前的考古发现,“2013全国考古十大发现”的南窑是已知时间最久的窑址,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
在这期间,除去官窑存在的500多年历史,其他时期向朝廷进贡的瓷器均为民窑烧造,即使是明清时期官窑存在的情况下,也有“官搭民烧”这一政策,让民窑承担一部分宫廷制瓷的任务。
唐至五代时期的中国版图上,景德镇还是默默无闻的角色,它当时名字叫“新平镇”,真正的瓷业大咖是浙江越窑和河北邢窑,“新平镇”的村民只是在农闲时,依葫芦画瓢般仿照邻居们的瓷器烧造。“民窑具体的烧制时间并无可考,但早期应该是从仿越窑这些周边窑口开始。”崔先生说。
虽然起源甚微,但之后的发展却是高歌猛进,犹如宿命一般,这个地方的制瓷天分与时机刚好相遇。全国此时有八大窑系,以长江为界,南北方平分秋色各占四个,景德镇窑系位属一席。文人墨客的宋代,对色雅、内敛、柔和的器皿尤其钟爱。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中,青白瓷的地位迅速提升。而饶州窑(景德镇窑)的青白瓷制作水平亦有很大提升,《天工开物》中有“素肌玉骨”形容饶州窑产的青白瓷。
景德镇产的影青瓷让皇家爱不释手,公元1004年,宋真宗赐年号“景德”,“新平镇”由此改名为“景德镇”。如今的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街、黄泥头、柳家湾一带,都在繁忙的烧造青白瓷,南河流域的制瓷格局蔚然成形。“在元之前,景德镇的陶瓷业属于‘耕而陶’形式,民窑分散在景德镇方圆100公里的农村中。(《景德镇民窑》)”
此时备受推崇的景德镇瓷器,均来自于民窑的工艺。这些瓷器大量在市场中流通,依据后来的考古发现,在江西之外的15个省都发现了景德镇的宋代瓷器,可见当时景德镇所占的市场份额多么大。
元代的景德镇,继续受到福祉的关照,令其他产瓷区垂涎的高岭土的发现,让陶瓷由一元配方步入二元,卵白瓷应运而生。这种温润至极的白瓷,得到了元代朝廷与民间的一致喜爱。而在元末时,从波斯进口的“苏麻离青”,又为一贯素色的瓷器带来了一抹亮丽的蓝色。这两次重大的创新和发现,直接让朝廷决定由军事机关枢密院在景德镇订制“枢府瓷”。
远道而来的西方人也被折服,西方商人马可波罗在其1271年—1295年旅居亚洲期间的叙述中,写到“在那个省有一个城市叫(景德镇),那里生产世界上最美的杯子。这些杯子都是陶瓷的,除那个城市之外,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不能生产这种陶瓷杯子”。
从这些直白的描述中,可以很容易感受到,这位商人见到景德镇瓷器的叹为观止。
曹建文分析:“自晚唐、五代开始,景德镇就有可能有一部分瓷器出口,在元代就已经出现了为国外订制的瓷器,最早的青花瓷便是以外销为主、内销为辅。”
这是民窑的力量。
“窑火缀满了河岸,像星星一样闪烁”
在全国其他窑口的势力迅速被消解的明代,景德镇却保持着扶摇直上的态势。
除去本土优势外,还有两个不可忽略的原因。一是明代成立的第二年,洪武二年,朝廷在此亲设御窑厂,专为宫廷烧造瓷器。这一中央机构的设立,让景德镇成为了中国陶瓷最重要的制作中心。
崔先生在研究这段历史时,写下了一段话:“卫星地图表明,景德镇东西长、南北窄,从考古发现的窑址看,其明代之前格局是没有定型的。御窑厂的成立改革了景德镇的历史,民窑的发展给国家带来了巨大收入,元末明初的战争结束了景德镇自五代宋元的陶瓷战国时代,一直到明代御窑厂的设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景德镇陶瓷帝国霸业的开始。”
景德镇里弄的房屋百分之八十都是以老窑砖修建 摄影/彭慧娟
二是偏于一隅的地理位置,使得景德镇没有在频繁的战乱中伤及筋骨。不仅如此,需要在安稳环境中进行手工艺劳作的窑工,还因躲避战乱逃至此地。历史上几次数量庞大的“南北窑工迁徙”都源于此,“它们分别是晚唐五代、北宋晚期、南宋早期和宋末元初。”曹建文说。
南北窑工的技艺和思想啸聚景德镇,再加上朝廷设计思维的强势介入,景德镇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所有成功因素。所以,至明代起,这里引来了它的发展巅峰——“到了明代,其他产地的质与量都无法与景德镇相比,明中期后,景德镇几乎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宫廷所用的瓷制品,几乎由景德镇供应。(《中国陶瓷》)”
御窑厂设立珠山后,民窑也纷纷从郊区往市区迁徙,环绕在御窑周边,此时,景德镇瓷业间分工越来越细致,由家庭副业式的小作坊变成了手工工场。一时间,“天下密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二酉委谈》)”,经济的繁荣,吸引附近地区(都昌、余干等地)的农民奔来讨生活,在之后的发展中,这批庞大的外来人口形成了各大行帮,相互分工、促进景德镇的瓷业发展。
景德镇老里弄 摄影/彭慧娟
资本主义也顺其自然地萌芽,安徽、福建、广东等地精明的商人纷纷入驻,大张旗鼓地在原来的瓷器街(现昌江沿岸处)开起了会馆,将瓷器转卖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
白日里,昌江河岸白帆林立,摩肩接踵;暮色四合时,一簇簇窑火像星光闪闪照亮了穹宇——“夜阑惊起还乡梦,窑火通明两岸红”。
官窑的命运与时局紧密联系,战争或者朝代更迭,都会造成重击。相较而言,民窑就能置身事外一些。明末,盛极之至的官窑走向了衰落,民窑却在蓬勃发展,某种程度上而言,它得益于“官搭民烧”和“官民竞市”的制度,御窑精湛的技艺流入民间,刺激了民窑的发展。“明末的天启、崇祯年间,官窑停造,独剩民窑的历史,却是景德镇制瓷业走向最辉煌、最英名远扬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国陶瓷史》)”
“时间消弭了当年的景象,只留下会说话的瓷器。”
即使朝代变化,民窑的繁华还是延续下来了,从事陶瓷行业的工作人员达到数万人。基本集合在以昌江为分界线的市区。
矗立于建国瓷厂内的烟囱
建国瓷厂是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第一家国营企业 摄影/彭慧娟
当年的景象,可以借助实物来想象。被认为寻常之物的弄堂,实际上是当年的古作坊群和窑址。以刘家下弄为例,很多斑驳的房子便是用窑砖修建,如今冷冷清清的巷道曾经也是川流不息的面容。名噪其时的刘家码头便位于此处,它与许家码头、曹家码头、湖南码头,并称为景德镇的四大码头,它们均在昌江河畔。
这四大码头的驻地,反映了景德镇在历史上是一个工商业繁荣、交通便利的水运码头,也验证了清代乾隆、康熙年间,景德镇曾有的“千窑升火、万匠制瓷、商贾盈市、舳舻蔽江”之说。这四大码头均以姓氏、籍贯命名,反映了景德镇是一个五方杂处的码头,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氏到景德镇经营工商业,让景德镇地处皖赣交界处,资源丰富,水运方便的优势得到了体现,也造就了这一方的繁荣过往。
康熙年间,是清代陶瓷的高峰时期。一方面,“皇帝们喜欢瓷器,亲自关心景德镇官窑瓷器的制作,并委派有这方面兴趣和才能的官员到景德镇监造瓷器(《景德镇民窑》)”;另一方面,它是整个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跟许多国家都有贸易往来,经济的发达促成了官民窑相互辉映的大发展时期。
《浮梁县志》上说:“昔日景德镇只有三百座窑,而现在窑数已达到三千座。”
与宋代喜雅致、元代喜白瓷、明代喜青花不同,清代喜繁复、富丽的画面。从西洋引进的珐琅颜料,让景德镇成功绘制出粉彩,明媚夺目,自此,瓷器步入一个雕琢、繁饰的审美期。受官窑影响,民窑制品业也渐渐远离了潇洒、粗犷的气度。
这期间,还有众人皆知的中国瓷器制作方法外传的故事,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在中国景德镇居住过7年,1712年他写信给法国的传教士,详细地介绍了瓷器的原材料和瓷器的制作方法,从而使法国人在法国本地仿造出瓷器,之后又传遍欧洲各地。御窑管理严苛,他必定无法进入,所以历史研究者普遍认为他是从民窑中偷学而成。
技法的西传,也是后来导致景德镇瓷器衰落的原因之一,欧洲通过详细的图解生产了自己的瓷器,再也不需要远渡重洋来中国购置。同时,频繁的战争、以及高岭土、松材等原料的紧张也是引发瓷器滑坡的因素。
外部世界对东方国度充满了好奇和窥探,但乾隆对外部世界没有任何兴趣。乾隆末年时,中华帝国在达到其辉煌顶峰的同时也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至嘉庆年间,出现衰退。而此时的欧洲却正在经历着变革,运行在另一条大道上。英国在兴起产业革命,法国在爆发启蒙运动,经过独立战争的美国已经独立。一切形势表明,世界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跃进。但中国却在牢固的封建社会中不可自拔。附着在时代脉搏上的官民窑,双双陷入因循守旧的泥沼。
1840年,道光年间,鸦片战争爆发,清王朝国事颓败、民力耗竭。加之之后的太平天国起义,频繁的战争,让民窑的内外市场堪忧。行进了1000多年的民窑,至此,全部步入衰落。
民窑的历史悠久庞杂,却未留下任何窑工的只言片语。自唐代开始,便都是宏观的叙述。关于它们的荣耀,只能通过包裹在泥土的碎瓷片去猜想了。
湖田古窑遗址
在湖田民窑遗址博物馆(湖田曾是烧造青白瓷的代表性民窑),已经发掘的宋代窑址和明清时期窑址各立于一旁,当年轱辘车的摆放位置还清晰可见。1000多年前,这里曾经“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声雷”,而今“夜静春山空”。依据讲解小姐的介绍,这周围大概目之所及的一切范围都曾是民窑,外面的马路、周围的住房、远处的工厂……它们的地底下都是窑址,“以前这边人做房子挖地基时,常常都挖出瓷片。”讲解小姐补充道。
时光不可追,好在瓷器会说话,当眼睛与年长却优雅的瓷器相撞时,当掌心与每一片瓷片贴合时,当年的历史和景象,似乎都通过了一条神秘的通道,电光火石般流进了心里。
本文谢谢景德镇陶瓷学院史论教研室和景德镇考古所的大力支持。
上一篇:
千万买一个国家级大师
下一篇:
道器合一施于人
最新图文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