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宋景德年,以年号赐名昌南为“景德镇”,尽迁各地名匠于此。元代忽必烈又在此设浮梁瓷局,除皇家专造外,还将战争中俘获的所有陶瓷业工匠均发配到昌南居,在此基础上,经过近千年的发展,这个拥有得天独厚的高岭土资源的昌南古镇,正式成为中国官窑的集中地,千年窑火一直延续至今。营造出一脉独具特色的昌南盛世。英语中的China即为“昌南”音译,源于汉代,又指瓷器。自宋代以来,景德镇一直是皇家陶瓷的御窑所在地。所以南宋以后的官窑瓷又称“昌南瓷”、“景德瓷”。
中国陶瓷在今天所面对的问题是传统陶瓷艺术向当代陶次艺术的转型,当代陶艺被业内人士称为火与土的艺术,但陶艺家最怕火。如果说土的塑造还可玩弄于股掌之间的话,那么烧制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就一直难以预料,“上帝之手”常常将艺术家捉弄得几乎发疯。长期从事陶艺研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院院长朱乐耕教授,正是这样一位偏偏要跟“上帝”较较劲的艺术家。
朱乐耕,原籍江西省鄱阳县,1952年12月出生于景德镇。朱乐耕自幼从父亲那里研习陶瓷技艺,把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文脉技艺融入生命的每个阶段。朱乐耕在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工作室不仅面积巨大,而且有包括两座高温电窑、瓦斯窑、柴窑等各类型的瓷窑,可以满足各种效果的陶瓷创作研究。朱乐耕说:“我们有自己的工作室太重要了,自己的窑炉,各种设备,这是很值得信任的,有这个条件就有一个很好的平台进行研究,特别是现在中国开放以后整个社会市场也是自由的一个空间,可以参与到很多空间做你的艺术,要跟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在设计和艺术表达的空间也大,舞台也多了,这是陶瓷艺术发展最活跃的时期,也是最好的时期。”
朱乐耕教授自1995年开始重点研究环境陶艺和生活陶艺,也把研究的融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带博士和硕士,景德镇陶瓷学院带研究生的教学中去。
朱乐耕教授很善于运用复数的手法,很单纯的东西,如果采用复数的手法,组合成非常有气势的整体,就能造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现代陶艺已经脱离了纯粹实用的功能性,而凸现其营造公共空间精神氛围的观念艺术。韩国著名艺术评论家洪正吉评价说:朱乐耕表达出了空间艺术的所有美感,可以说是集工艺美、雕塑美、绘画美、甚至现代装置艺术美、波普艺术美为一身。
朱乐耕教授在公共空间中呈现出当代性陶艺的大型作品,往往是着眼于这一空间与建筑;与所在城市文化背景;历史人文背景;在地性的气质等等因素出发而创作,注入自己的艺术观念。那么这些视觉奇观的背后所包含的艺术思考和技术突破是怎样的?我们采访了朱乐耕教授。
朱乐耕 韩国汉城 麦粒音乐厅 走廊陶艺壁画《生命之光》
韩国汉城 麦粒音乐厅 走廊陶艺壁画《生命之光》局部
朱乐耕 韩国圣心医院电梯间
被采访者: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副理事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 院长 朱乐耕(教授 博士生导师)
采访者:裴刚
当代陶艺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裴刚:您的工作直接介入到当代陶艺创作的每一个环节,从造窑、瓷泥、烧制到作品安装,最终作品完整的呈现效果都亲力亲为,请谈一下您持续关注的创作方向?
朱乐耕:我这些年主要在关注陶艺艺术,陶艺在当代应该有怎样的觉醒。这十几年城市发展速度很快。我大概在二十年前就预计到这样的情况,随着快速的发展有很多负面问题就出来了,城市的交通堵塞,钢筋混凝土的环境,空气问题等等,让人很压抑。我们做艺术的能做什么呢?特别是做陶艺的。现在西方的环境空间艺术跟这个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的城市发展迅速,西方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我想作为中国的传统陶瓷艺术在当代怎么发展?陶艺也要“当随时代”。
从1995年开始,我提出了环境空间陶艺和生活陶艺这两大版块的研究。在大学的教学中也作为研究方向,我带的研究生也是这个研究方向。同时我自己身体力行做了很多探讨。例如,韩国汉城麦粒美术馆和麦粒音乐厅,那是最早的探索,在韩国引起很多关注和反响。现在这个空间,在韩国他们也作为很前卫的作品。作为一种产业,他们也在探讨研究,也推广得很快,特别是今年我在韩国济州岛的大型项目,超五星级酒店的大堂壁画,基本上是以我的陶艺作品为主体的,环境陶艺做酒店的文化。现在城市发展中,地产建筑业也在深度发掘文化艺术资源,以及文化资源的开发,因为土地是有限的,济州岛的自然环境都是有限的,这种深度的文化资源、艺术资源的发掘,丰富了建筑空间内外的文化含量和价值。韩国依恋肯辛顿酒店环境空间的壁画在韩国的社会反响很好,最近韩国的电视剧也在这个壁画前作为场景,进入电视剧里面。
5月份的时候我在国家大剧院做的展览,国家大剧院的展览探讨陶瓷艺术跟空间环境的结合问题。国家大剧院是法国建筑师安德鲁设计的,很现代、很前卫的建筑,如何利用它的环境空间,跟环境空间有一个很好的对话,探讨陶瓷艺术本土化的觉醒,很多作品是跟公共空间结合在一起的。与建筑的大空间结合在一起,不仅仅是在展厅的作品,探讨现代空间语言的表达,这个时代我们的陶瓷艺术怎样具备时代语言,跟时代有一个很好的对话。因为现在很多陶瓷作品跟时代没有关系,这是很糟糕的事情。陶瓷艺术从一开始一产生就是跟我们的生活连在一起,是生活的艺术。现在拓展到环境空间的艺术,因为陶瓷材料是一个古老的材料,但是也很丰富,通过陶瓷烧成变化太多,不同工业的建筑材料产品全世界都是一个样子。玻璃屏幕、不锈钢、水泥,材料大家都是一样的,缺少精神性和个性化的艺术作品。
朱乐耕 韩国麦粒音乐厅 走廊陶艺壁画
朱乐耕 流金岁月
裴刚:相对于工业产品的当代陶艺作品有独立的艺术价值。
朱乐耕:工业产品缺少人性、人文的关怀,因为陶艺是手工的,体现人的思想和情感,有人的情感在里边,本身又是土的材料,陶艺包含了金、木、水、火、土的因素,跟我们心灵很契合,特别是跟当代的思想观念结合起来,这种陶瓷材料未来有很大的发展。下个月11月13号我去罗马尼亚有一个活动是欧盟文化组织跟中国有一个合作项目中欧文化对话,探讨的一个内容就是环境空间艺术案例,因为城市发展是经济的,又是文化的,还是环境的,文化包括艺术,都要可持续发展,我是作为一个主题发言,谈我的案例,有韩国麦粒音乐厅,另外我还做了天津某酒店大堂《流金岁月》陶瓷壁画,每一次我的工作都是跟当地的文化结合在一起,天津的壁画是表现海河文化,因为天津很多外来的文化。
裴刚:多元的环境,历史和现在对话。
朱乐耕:跟海河文化联系在一起,所以叫流金岁月,每次都是和当地文化连在一起。还有世博会之前在上海浦东机场完成的壁画,这个建筑也是安德鲁设计的,有中国文化元素在里面。壁画下面有扶梯通过,这件壁画作品不是平面的,从不同角度观察都有变化。远处看像白云,但是向上看就是蓝色的,是在变化运动感的蓝天。不是平面绘画的状态。作品也体现了中国是热爱和平的国家。是中国的文化态度,也是我们传统文化思想的表达,是当代陶艺跟现代建筑融合在一起的尝试。
裴刚:您的作品和每一个城市的气质是有关系的?
朱乐耕:韩国济州岛的酒店表现的是自然的关系。但是作品表达的“自然”不是济州岛的自然,而是我心中的自然,这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到济州岛就是放飞理想,这种理想是比较形而上的东西,是我们的一种心情,这幅壁画做完以后大家进酒店的时候很兴奋、很感动。壁画的高度超过15米, 28米长。这个表现的也是自然的符号,他们进入酒店的时候得到一种另类的享受。因为到这个地方大家都想回归大自然。
裴刚:人文和自然的同时交融的状态。
朱乐耕:包括建筑外面的雕塑,花园的雕塑,大堂中间的雕塑,基本上是以我的作品为主。环境空间艺术是公共环境的大空间。另外,还有私人家庭空间。
裴刚:您提到两块:一块是公共空间,另外一块是生活陶艺,关于个人消费,个人的私秘空间。
朱乐耕:文化消费未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国现在整个经济起来以后文化也应该慢慢要提升,现在一个是个人自觉地在提升,还有一些文化组织要诱导、要宣传也很重要。空间是很大的。你家里装修把黄金贴上去也没有什么意思,那个东西很俗,没有文化,还是需要有很多的文化是我们的栖居的空间里有诗意,这个诗意的空间是人性的空间。
朱乐耕 《农耕系列之三》
朱乐耕 《风系列》
中国传统陶瓷的当代转换
裴刚:您谈到陶瓷本身是很古老的材料,从红山文化就有陶质的器皿,到现在大家都在探索陶瓷各种丰富的表现形式,水让泥土变化出各种形态,火让釉料产生奇幻的色彩,又通过艺术家赋予泥土釉料种种人文的精神气息。不同艺术家的气质形成了不同面貌的作品,有一个问题是这个材料本身似乎是很寻常,因为是泥土,但又有非常复杂的工艺流程,因为大家对这个材料的掌握能力不一样。另外,要有窑、场地、技师等等条件,工艺本身可能给艺术家带来了很多限制,就像是戴着手铐跳舞一样,这是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工艺流程。另外一方面,现代的人文环境已经不是原来的庭院,也不是榫卯结构的古典园林建筑了,而是现代建筑的极简环境,以直线为多的环境。在这种变化下您怎么看中国传统陶瓷的当代转换?
朱乐耕:中国的陶瓷有悠久历史。全世界重要的博物馆里中国的陶瓷都是很闪亮的,那是我们感到很骄傲的方面。但是那些都代表中国的过去。鸦片战争以后,我们经历了很多苦难,中国人对本民族的文化缺乏自信,唯一的就是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的现当代艺术,我们没有自己新的创造。
中国梦是在中国经济文化实力的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要有自己的原创性。最近,谈到要使中国的商品变成中国的品牌;从中国的制造走向中国的创造;中国的速度变成中国的质量,很好的。中国艺术应该有自己当代思考的角度,特别是陶瓷艺术。中国当代的陶瓷艺术不仅是代表深厚的历史文化,还应该表达中国当代的思想。
在这个时候传统很重要,传统应该作为一种资源重新开发和利用。不仅仅是仿制。我们的陶瓷很多是停留在对传统的仿制,应该有新的创造,新的探讨更重要。这是我们对历史的态度,特别是中国有这么长的陶瓷史。
另外一个是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当代的时代精神。包括陶瓷的设计里面也应该探讨当代人的消费心理和社会的需求。我们讲得很具体,城市化的发展造成大量的消费群体,对涉及有怎样的需求,渴望什么?我们的陶瓷设计应该给他们一些什么?怎么引导好他们的消费,现在陶瓷市场是很乱的。中国艺术家应该有当代的、国际化的艺术眼光。当代陶艺的思想内涵是很丰富的。既有艺术观念又有陶瓷材料、工艺研究在里面,特别是陶瓷材料研究也是很重要的,因为陶瓷要经过烧制,要对陶瓷材料工艺有研究,还要有新的突破,过去好的工艺要传承,还要有新的研究和突破。现在我的陶瓷材料跟原来完全不同的,是一个全新的语言,包括表现方式,这些工艺都是新的工艺。它的时代语言就显得很鲜活。
朱乐耕 《禅意》
裴刚:您刚才讲了很多环境陶艺的案例,公共空间的案例。生活陶艺的现状如何?
朱乐耕:去年5月份,人民网有一个节目“中国梦”,我和范曾、杨飞云、吴为山,我们四个人做了一个演讲,我就是谈China。我们是一个注重美的民族,我们传统讲美食不如美器,很讲究的。虽然中国经济起来了,但我们的生活文化品质并没有起来,我们的生活很不讲究,很粗糙。我们既是经济发展的大国,文化艺术也应该是一个大国。应该同时表达出有我们很好的生活品位,所以陶瓷这一块应该在未来生活中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它能美化我们的生活,美化我们的空间,提高我们生活的品质。
后记
朱乐耕教授已过花甲之年但仍然勤耕不辍,在为陶瓷艺术的交流发展忙碌着。他告诉记者,今年10月13号要去罗马尼亚做文化交流,他的主题演讲是《环境空间的陶艺研究》。探讨城市经济、文化发展中空间环境艺术的发展。也会带作品参展。
另外,明年4月邀请美国、法国、日本三位顶尖的陶艺艺术家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中西方陶艺对话” 展。朱乐耕教授认为:“中国的陶瓷艺术最悠久,从韩国又传到日本,日本现代陶艺发展得比较快,现代陶艺的发展也影响了世界,特别是美国五十年代的现代陶艺的研究已经走在了前面,观念性陶瓷研究不是像中国传统概念,他是把陶瓷作为纯粹的艺术品来表达的,这个展览也在探讨亚洲陶瓷艺术的发展跟世界陶瓷艺术发展的问题,东方和西方互动探讨这个问题。人类有久远的陶瓷艺术历史,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最早都有陶瓷、陶器全世界人们都能看懂,各种呈现方法,各种表达的民族,地方的特征都有关系。但是今天我们把它重新拿出来看一下,这里面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探讨的,特别是这一次我们把东方和西方的陶艺家放在一起展览,以前是没有过的。”
陶瓷艺术兼容如同材料最初的形态——泥土,可以有日常生活化的表达也可以用于公共空间的大规模呈现,在朱乐耕教授的推动下,东西文化的交流也通过“泥土”相互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