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中心
了了亭商城
陶艺词典
影视中心
拍卖指数
网站首页
艺术文章中心
瓷器款识图库
藏品鉴证实录
陶瓷视频库
陶瓷拍卖指数
艺术家黄页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了了亭商城 】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陶瓷艺术研究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收藏真伪辨析
收藏品市场·故事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了了亭谈收藏
陶瓷艺术创作溯源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信息发布专栏
景德镇陶瓷新闻
景德镇陶瓷市场信息
名家作品欣赏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其他
民国瓷
建国后
太少红狮
茶壶专篇
桃花美女图案篇
晚清-民国瓷瓶篇
笔筒、帽筒类
盘形、碗类
罐类
杂件类
彩绘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颜色釉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雕塑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其他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含十八画以上
大师电话黄页
教授电话黄页
高级工艺美术师电话黄页
陶瓷艺术家电话黄页
补充栏目
陶瓷300问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以上或其他
雕塑
青花
斗彩
粉彩
新彩
釉里红
颜色釉
古彩-五彩
综合装饰
现代陶艺
周国桢(教授)
戴荣华(国大师)
王恩怀(国大师)
汪桂英(国大师)
陆如(国大师)
吴锦华(国大师)
宁勤征(国大师)
郭文连(教授)
王安维(教授)
彭竞强(省大师)
袁世文(国大师)
戚培才(国大师)
戴玉梅(国大师)
程曲流(省大师,教授)
李一新(省大师)
王秋霞(省大师)
秦胜照(省大师)
李磊颖(副教授)
刘乐君(副教授)
刘翮天(国家级专家)
陈庆长(老艺术家)
杨杰 麻晓武(高工)
吴伟明(高工)
余劲松(龙盛轩茶具)
李云峰(高工)
胡达民(高工)
徐国明(高工)
汪雪媛 江葆华(高工)
赵坤(高工)
张万莲(高工)
曾静(陶瓷学院研究生)
陈齐招 夏奇奇(高工)
王静(院校老师)
李申盛(高工)
汪则东(高工)
蓝磬阁
王金泉
江龙(高工)
刘远长雕塑作品
网文转载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授
陶瓷院校美术副教授
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师
经省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经景德镇市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陶瓷艺术家
仿古陶瓷精品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保持登录状态
没有帐号?
点此注册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
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
网文转载
>>
文章转载
>>
正文内容
铜雕背后之故事张育贤
作者:鹿鸣
来源:
了了亭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5日
【
收藏
】
【
查看评论
】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更多
张育贤是为数不多的靠工资生活的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他没有自己的作坊、工作室,至今还没有出版过个人作品集。
从余干县城里的一个钟表修理匠到工艺美术大师,张育贤常常感谢命运对他的垂青。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次际遇,与景德镇的两位分别代表现代与传统的传奇人物有关。他是被施于人教授相中招进陶瓷学院的,毕业后又被曾龙升收为关门弟子。
这样的经历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了具体体现,他的《荷塘佳音》用的是传统捏雕技法,表现的却是亲近自然的主题。这样一件不大的瓷雕作品后来拍出了38万元的天价。
张育贤的身上还有很浓的文人情结,白天创作、晚上看书,几十年如一日过着这种低调生活。退休以后,他被返聘回陶研所艺术中心搞创作,每月的工资只有100元。但他仍然坚持每天骑电动自行车上班、下班,而且还充满了感激,因为这份象征性的工资让他有了一个简陋的工作室,一个他愿意在这里自由出入的艺术空间。张育贤有些感慨地说:“我已经到了一个为心境而活着的年龄。”
为心境而活的张育贤今年已经67岁了,却丝毫看不出一丝衰老的痕迹。两年前,他谢绝了女儿给他请来的两个助手,挥汗如雨,用两个月的时间,独自一人完成了《推瓷土》的创作。当时,仅瓷土就用了500公斤。
推瓷土是制瓷的第一道工序。对于制瓷工人,张育贤充满了敬畏,没有他们,就没有千年传承的景德镇。当初,他一直想在推车工的脸上雕出串串汗珠,但因为工房里的灯光太暗没有完成,留下了一个长久的遗憾。
大哥是我的引路人
记者:你是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吗?
张育贤:我是江西余干人,从小就在小县城里长大。到景德镇来读书纯属偶然。
我的一个儿时朋友叫王昌平,当时他在景德镇的一个作坊里打杂、揉泥。得知新成立的陶瓷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的消息后,他给我写了一封信,让我来参加考试。当时,我已经离开学校好几年,先是跟父亲学修钟表,后来公私合营进了一家五金工艺厂,而且还收了一个徒弟。但我从小就狂热地热爱美术,这个消息让我失去了平静。
我下定了决心要去参加考试,跟父亲商量后,向厂里请了几天假就上路了。
记得刚到景德镇时我举目无亲,只能在王昌平做工的作坊里落脚,我一直记得门牌号码是戴家弄10号。但前段时间,我去寻访过一次,那一带早已被拆掉了,还真有些世事沧桑的感觉。
记者:是什么让你狂热地热爱美术?
张育贤:我家在解放前是开打金店的,我从小就坐在炉子前,看祖父和父亲打制各种各样的戒指。现在想来,打金店的活应该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我记忆最深的是父亲打制“奖状”的过程。旧时的“奖状”是银制的,将银洋化成水后,打成薄薄的叶子,然后在上面雕上图案、刻上文字。
我小的时候读过三年私塾,慑于先生的板子,我练成了一手好毛笔字,也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功底。还有两个人对我影响很大,一个是我的哥哥风楚(艺名),他从小就是一个“画痴”,虽然后来默默无闻做了一辈子中学老师,但当时却是我的引路人;另一个是表舅彭友善,他当时是余干中学的校长,后来成了一位声名在外的大画家,虽然没能投身到他的门下,但他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偶像。
因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我14岁就开始学修钟表,学画成了我的惟一精神寄托。我曾经偷了家里的一只名贵旧表,和另一位同学换了6本《芥子园画谱》,这个同学家里是开伞厂的,这几本木版印刷的画谱他也是从家里偷出来的,我们各得其所。另外,我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泡在县图书馆和群艺馆,读了大量与美术有关的书籍。
记者:这么说,你是有备而来?
张育贤:其实我的心里一点底都没有,那一届,学校只招70个人,但报名考试的人有1000多个。除了本市的学子之外,还有许多来自全国各产瓷区的学生。
考试成了现场表演
记者:走进考场那一刻你紧张吗?
张育贤:紧张。和我同时参加考试的除了王昌平外还有另外一位老乡,我们相约坐到一排平行的位置上,我还要负责“帮助”他们。
记得考试的内容很简单,画静物,一只水壶和杯子。他们把画好的“试卷”悄悄递给我,让我帮他们修改。等他们交了卷,我才开始动笔,这时候时间已经不多了。等我埋下头去的时候,突然发现光线暗了许多。原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已经考完,黑压压一片围在窗户前往里看。我的考试成了现场表演。
第二天,我就接到了复试的通知,主考官是施于人教授。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一问一答。
记者:考了你哪些内容?
张育贤:施教授问我:“你为什么要考这所学校?”我回答说:“喜欢绘画。”施教授又问:“你喜欢中国的哪位画家?”我反问他,是古代的还是现当代的?我从顾恺之说到八大山人,从齐白石说到吴冠中。我知道施教授是来自中央工艺美院,还说了一串他的老师或者同学的名字。
施教授大为惊奇,他问我是哪里人?读过几年书?我告诉他我是余干人,没读过几年书,主要靠自学。施教授又问:“余干县在哪里?”我告诉他是鄱阳湖边的一个小县城。
我看见施教授的眼神里有一种很温暖的东西,知道自己有戏了。后来,施教授成了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老师之一。
成了曾龙升的关门弟子
记者:到景德镇来的那年,你多大年纪?
张育贤:只有17岁,是一个懵懂的乡下少年。考进陶院后我选了雕塑专业,当时学校里沿用的是前苏联的模式,学素描、学油画、画人体,打下了深厚的美术基础。苦读3年毕业后,我被留校任教。当时学校已升格为大学,我是中专生教大学生,被学生们称为“仔俚老师”。
记者:怎么后来又转投曾先生门下了呢?
张育贤:我毕业那年在部陶研所实习,跟曾先生学过1个月的传统雕塑,因此有过短暂的接触。
当时,曾先生的声望在瓷雕界无人能比,技艺也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他解放后一直没有收过徒弟,当时的市领导在多个场合发话,希望曾老能收徒传艺,让他的绝艺后继有人。
曾先生答应以后,陶研所的有关人员就去陶院的应届毕业生中选人,但选来选去曾先生一直不满意,我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就主动要求跟曾先生学艺,不想,曾先生竟然同意了。
就这样,我放弃了大学老师不当,调进陶研所成了曾先生的徒弟。曾先生一身傲骨,是个脱了俗的人,也是一个罕见的天才,不识多少字,但作品气势宏大,构思巧妙,手法独特。我跟随他两年多时间,直到他患病去世。但所学的技艺却是受用终生。
完整保存了自己的作品
记者:你的成名作就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
张育贤:那是在1964年,曾先生去世的那一年。我的一件瓷雕《锋从磨砺出》在第四届全国美展展出后,引来好评如潮。这是一件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品:在山间小溪旁,一个知识青年磨完柴刀后,吹着气用手指试刀锋。
记者:你很少卖自己的作品,为什么?
张育贤:我几乎完整的保留了自己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想在有生之年出一本能对得起大师称号的个人作品集。另外有许多作品对我而言有特殊的意义。有一个儿童放哨的台灯,就是曾龙升先生的最后一件作品,他只做了一半就一病不起了,是我接着做完,然后端给病床上的曾老看,直到他满意为止。
近几年,我还特意托人帮我找自己以前的作品,或收购或用现在的作品换。
去年8月份,天津的一位收藏家托人找到我,给我寄来一张毛主席坐像雕塑的照片,让我鉴定是不是我做的,一下子又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记得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有关部门召集我们为毛主席纪念堂用瓷办公室做主席像,这是一座大型雕塑,有近一米宽,也是我做的无数主席塑像中较好的一件。后来听说烧坏了,除了遗憾之外也就忘记了这事。不想,20几年后还能重新见到。我在给这位收藏家写鉴定证明时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第一句就是“我像见到了一个自己久违的亲人”。
这件作品,从照片上看只是底座上有裂纹,后来又不知怎么会流落到别处去了。
他一定能比我活得久
记者:你以前做过城市雕塑吗?
张育贤:以前主要做毛主席像,也为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做过群雕。这一次做《瓷工颂》,我感到特别有意义。没有他们就没有这座城市的今天。而且用的是青铜,他们的生命,一定能比我活得长久。
记者:做这件雕塑时你已经65岁了,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吗?
张育贤:没有,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创作激情,几乎是赤膊上阵。当时,我在所里借了一间废弃的仓库,请人装了电灯、搭好了架子。记得正是8月份,又闷又热,大白天也有成群的蚊子,但我还是按时完成了。只是因为光线不好,有些细节处理得不是十分理想。
当我趴在地上给《推车工》做草鞋的时候,第一次感觉到我与景德镇这块土地是贴得这么紧。
上一篇:
“雕塑的振兴可能会由此拉开序幕”形与意…
下一篇:
反腐风暴下的红木家具市场黯然失色
最新图文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