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一个有5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大国,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有瓷器的历史在中国也相当久远,我国从商代开始掌握釉陶技术,发展到东汉末年完成了由陶器到瓷瓷器器的过渡;首先出现的是青瓷,继而出现的是白瓷,到唐代,形成了南青(越窑)北白(邢窑)两大系统,唐代还出现了著名的三彩瓷;宋代是制瓷技术的成熟期,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技艺精良,产量也很大;明清时期则有著名的景德镇青花瓷。在当时,中国瓷不仅供本国使用、收藏、把玩;在国际上,我国的瓷器也远销欧洲国家,CHINA这一个词便是一个显著的例证。我国瓷器出口最早始于唐代,而明清则是中国瓷器出口的最盛时期。曾经,中国的陶瓷业在世界都是享有盛誉的,景德镇作为瓷都文明世界,然而今天,中国陶瓷业每况愈下,瓷都也不再是景德镇,而是英国的斯托克。作为一个文明古国,这是悲哀的。当今的陶瓷业到低怎么了?它的现状到底是怎样的?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它的现状吧。
首先,我们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陶瓷工业迅速发展,如今已名副其实成为世界上陶瓷生产大国、消费大国。中国生产的日用陶瓷产量占全世界的70%左右,陈设艺术陶瓷产量是全球的65%,建筑陶瓷产量也占世界总产量半壁江山。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使中国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陶瓷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这是一个总体的态势,那么,是不是说我国陶瓷业发展没问题呢?看了这几年关于陶瓷业发展方面的新闻,你就会了解到,问题不少啊!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陶瓷低端产品库存积压,产能过剩。从2006年以来,我国建陶产业每年都要增加数百条生产线,造成大量产品特别是低端产品库存积压,产能过剩本身就已经是眼前的事情。再加上近几年房地产调控,使得建筑用陶瓷受到波及。
(二)产业分布不均衡,产区发展不平衡,产销失衡。作为一个地理品牌,陶瓷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目前我国的陶瓷产区主要在广东、江西、山东、福建等省份。但这些地区的陶瓷生产,出现部分区域陶瓷企业过度集中现象,随着企业不断扩张、生产线不断扩充、生产总量不断扩大,造成产能严重过剩,供需失去平衡,也造成区域内污染严重,资源面临枯竭问题。而西北、东北、内蒙等地区,受限总体经济水平,尽管有资源优势,但陶瓷工业水平整体落后,可发展空间巨大。
(三)中国陶瓷行业在经历了多年的爆发式增长之后,正位于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产业结构急需转变。高增长并不代表高质量和高效率,过度强调业绩的增速,容易回到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低产出的老路,经济结构深层次的矛盾得不到真正解决。是满足于做一个纯粹资源和劳动力的简单贩卖者,还是做一个“全球资源的最终整合者”?那么,陶瓷生产结构的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来应该利用2008年的金融危机来实现陶瓷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整体升级,但是由于当时政府救市,没有很好地利用全球金融危机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与发展节奏,这也是造成现如今陶瓷产业饱和低迷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环境污染严重,能耗高,陶土资源过度开采。陶瓷行业本身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矿产资源和能源,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等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一些陶瓷产业密集度高、经济发达地区,陶瓷行业对空气、土地等环境污染现象尤为严重。中国最主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广东佛山,一年消耗陶瓷原料超过4000万吨,平均每天消耗12万吨,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也相当惊人。很多地方对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过度开采,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陶瓷废料的回收再利用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这种状况不仅导致国内矿产资源、能源过度消耗,也阻碍了中国陶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各地方政府也制定相应法令、法规,整治行业污染,陶瓷行业面临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
(五)行业利润水平低,产品低质化严重。整个陶瓷业缺乏精品意识,陶瓷产业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生产出的产品档次不高。中国虽是一个陶瓷生产大国,却不是一个强国。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附加值较低,在国际市场售价不高。陶瓷产能过剩,供大于求,企业为争夺市场,竞相压低价格,行业利润水平不断下降。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同质化严重,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中国陶瓷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进行突破,从陶瓷大国成为陶瓷强国,必须提高产品档次、调整产品结构、重视产品创新。
其次,从国际来看,现阶段,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对中国陶瓷实行反倾销政策。欧盟是中国陶瓷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海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欧盟已成为中国瓷砖的第三大出口国,出口总值占中国陶瓷出口值10%至12%,开征惩罚性关税显然对中国陶瓷业打击不小。实际上,不光是欧盟,其他地区也频频“围堵”中国陶瓷。巴西是近几年来陶瓷出口增长最快的一个市场,虽然目前没有进行反倾销调查,但它最近将瓷砖进口关税由原先的15%提高至35%,并要求企业必须持有许可证。这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确实是个打击。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陶瓷业出路何在?
(一)做好市场预测,减少生产,生产瓷器的企业,将产品做精,进行深加工;众所周知,在我国的陶瓷生产中,大多企业属于粗放形式,这就需要对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传统产业的陶瓷业,要以技术创新促节能减排,在加工工艺、生产设备、操作规程、技术标准等方面形成特色;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和循环经济模式,从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型消耗型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资源循环利用的闭环流动型增长。要以集群发展促转型升级,在重大装备技术和工艺品技术的研究创新上,团结协作,有序竞争,无缝对接,全面提升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要以品牌建设促提质增效,建立产业联盟,加强品牌建设,推动分工合作,实现企业经营方式由产品主导型向品牌主导型的转变。要以责任意识促科学发展,把理念转化为行动,在发展壮大企业的同时,切实履行好社会责任。随着现代家居饰品消费要求的增加,特别是陶瓷砖,都给这些庞大的产能带来强劲的释放基地,这也可以说是顺应时代以及市场的需求而产生的一个产能。当然行业应该关注怎么去优化这样一个高速成长的产能,避免生产没有竞争力、同质化的产品,避免资源浪费、重复性地产能建设,要引导产业的发展。
(二)打造“贵族”瓷器,赋予产品文化价值;在明清时期,中国瓷器出口最盛,为何?首先,在那个时期,由于交通的不畅通,由中国输往欧洲的瓷器很少,这使得瓷器很昂贵,那么,这个特殊的条件就使得中国瓷器成为一种上流社会的消费品,这对于大多数欧洲人来说,瓷器是神秘,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那时的王室贵族把拥有中国优质瓷器作为夸耀豪富的手段,甚至普鲁士皇帝选皇后,也不惜代价地用六百名撒克逊龙骑兵组成的四队近卫军与邻近的君主换取十二个巨大的中国瓷花瓶,为他的婚礼增辉。这就是所谓的“近卫花瓶”,现在还陈列在德累斯顿博物馆。一些国家喜庆典礼,也纷纷使用中国瓷。这一点,在现代瓷器经营中,我们就可以打造“贵族”用瓷,把瓷器做精做良,在上流社会杀出血路,将瓷器打造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针对特殊的人群,制作相应的瓷器。其次,瓷器是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用品,它还是一种艺术品,作为艺术品,它激发了欧洲人的想象力,甚至于催生了洛可可艺术的时代,因为瓷器代表了一种纤细淡雅的情调。同时,瓷器上的绘画,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山川屋舍、人物服饰乃至于神话传说。这一切都使得西方人对东方文化无限的向往。瓷器,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了文化传播的载体,它是东方文化的象征。从这儿,我们可以借鉴的是,赋予瓷器一定的内涵,让它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用品,而是让它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比如说,我们可不可以把某些产品做成定情信物,让它成为爱情的象征,将它销售给情侣。
(三)在产品销售上,销售方法要创新。现在,世界闻名的瓷都是英国的斯托克,而斯托克则以骨瓷闻名,骨瓷的发展堪称瓷界的典范。初期,它的销售方法很有创意。1771年,韦奇伍德将自己的陶器包裹寄给了1000名德国贵族和上层人士,顾客可以选择按内附发票的价格买下商品,也可以退回包裹,结果大部分人买下了他的陶器。1763年,他将一套细陶餐具送给了乔治三世的夏洛特王后,两年后又为她生产了一套茶具,使他被任命为“王后特供陶工”,这样,他的陶器就有了“王后陶器”的美名。以上流社会认可引导市场的做法使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同时也打开了全欧洲乃至于世界的市场,到1783年,韦奇伍德陶瓷的出口率已占总销量的80%。179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停止购买中国瓷器。他在制瓷技艺和推销理念方面的创新,都是值得当今的陶瓷业人士学习与借鉴的,正所谓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没有创新,一个民族难以发展,对于一个企业,更是如此,对于陶瓷业,不管是从技艺来说,还是从销售理念来说,都应不断创新。
(四)在销售上,加强服务意识,以优质的服务赢得顾客的心。陶瓷产品本身易坏,那么在销售时服务要更好,建立一条龙式的服务。加强自身服务的功能,增加服务的内涵,进行现代化的改造,比如说对营运体系的现代化改造,建立现代化的仓储、物流配送、信息反馈、零售网络的开拓和维护等等,这些方面要更加强化,而且还要创造高效率的服务,使自己在企业整个价值链条上获得不可替代的地位。
(五)加强品牌意识,做好品牌建设工作。佛山陶瓷普遍采用的代理经销模式,可谓是脱胎于生产-批发模式的一种懒惰演进,为陶瓷制造企业省去了许多人力、管理、物流成本,在行业竞争及其利润压力都不太大的情况下,它是合理且可行的。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企业不得不为此牺牲掉大量品牌建设的时间和空间,这恐怕也是中国建筑陶瓷行业至今依然缺乏大众化知名品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在品牌建设的层面上推行厂商联盟,需要专职部门、专职人员居中运作,将品牌建设专业化。
中国陶瓷业究竟该怎样发展,这不仅仅需要国家宏观调控,还需要企业在发展中不断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找出自身的优劣势,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身缺点,不断探索,勇于尝试,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