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相生,神韵天成,神器出窑,让世人惊叹。”每一件精美的瓷器出世,背后都凝结着无数的汗水。
柴窑烧瓷难,难在“一满二烧三歇火”,这三步,环环相扣,步步关键。
今天,记者带你去探寻,陶瓷背后鲜为人知的“满窑”绝技。
“满窑时,留火路,差一分也不行”,由此可见,火路是何等重要。
火路,是指匣钵之间的缝隙。这个缝隙宽约为四指,不能多亦不能少,否则便无法烧制出完美的瓷器。在这个缝隙里,窑工往往会用以前烧破的匣钵碎片来连接火路两边的匣钵柱,这样便能很好的固定匣钵。
匣钵的堆放也有诸多讲究,靠近柴火燃烧的地方由于温度高,要放置高温釉陶瓷,而后面由于温度较低,则适合放置低温釉陶瓷。
而柴火燃烧的位置亦重要万分。它的范围是从窑门向内走一步半,只有在这个区域内燃烧柴火,并将热量通过火路传递到窑炉的后方,再由后方的烟囱散热出去烧制出来的瓷才是最完美的。
还记得之前说个那个故事吗?1994年,当时的古窑资金比较困难,为了缩减成本,就用砖瓦和泥土将部分窑炉填充,把窑缩短三分之一。结果烧了几窑却一窑没成。后来古窑再次复烧的时候,就把后面的填埋物清掉了,恢复了原貌。烧制一举成功,烧出了无数精美的瓷器,由此可见可见燃烧柴木区域的大小的重要性。
满窑的另一个重要点在于驮坯师傅和架表师傅。“架表”这是景德镇的土话,就是最高的地方。因为最高的匣钵柱有5米多高,他是负责把匣钵满到最高的地方,叫架表师傅。
这种活不是一般人能够完成的,它要有丰富的经验,站在木架上,还要将匣钵完好的堆放好,是需要无数经验积累的。
驮坯师傅则是将装有泥坯的匣钵从外面搬运到窑里的师傅。一段不到10米的驮坯路,却需要好几个驮坯师傅。因为一座大的窑炉,可以烧2万多件东西,这是一个很恐怖的工作量,而短距离高密度的驮坯方式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才使得满窑得以按期完成。
从驮坯到驾表,再由燃柴到火路,满窑的四步,缺一不可。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古窑的复烧,这样代表了历代瓷工智慧结晶的满窑绝技,还能存世多久。
于是,古窑人说,我们不能让这些文化最终只是以铅字的方式,固定在科普读本上,我们不仅要让这些本已尘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还要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近大众……
这,就是古窑景区挛造历代瓷窑,复烧历代瓷窑的终极目的,至于其意义,且留给后人评说。
转自《江南都市报》实习记者胡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