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缮]: 日语中称为“Kintsukuroi ”,将瓷器碎片由天然大漆黏合,表面再敷以金粉或者金箔,装饰性较强。金缮本质上是漆艺的范畴。金缮修复有很广的适用范围,用作于瓷器和紫砂器居多,除此以外也可以用作于竹器,象牙,小件木器,玉器等。
金缮的本意在于面对不完美的事物用一种近乎完美的手段来对待。虽然用金不是太多,但是金代表一种姿态,一种态度,用世上最贵重的物质来面对缺陷,精心修缮,面对缺陷不去试图掩盖,欲盖弥彰,坦然的接受生命中的这份不完美,在无常的世界中恪守心中那份对美的向往。
以下所举实例皆是我本人修复过的物件,既是修复,实际上也是一次艺术创作的过程。
注:图文均由邓彬先生提供,转载请加以备注。
这件南宋龙泉胆瓶口沿有一块缺损,大约还留存了一小半,幸亏有这部分可以作为修复的依据,不然就很难推敲出本来的样子。金缮有时候需要把漆堆得比旁边稍微厚些,有一种“包住”的感觉,然而这件不可以这样,而是需要做到和瓷器的线条完全一致,平滑无碍。缺损部分的左边釉面上还有两条长短不一的冲线,我在思考如何处理这个位置的时候忽然想到了宋徽宗的瘦金体,所以这个我用这样一种书法的笔画来表现,也斟酌了笔势和整个金面弧线的关系。整个修复过程约40天,先用杉木做胎,然后用漆灰黏合杉木胎和胆瓶缺损处,等漆干燥后再上金。
------------------------------------------
这样的薄胎瓷器是修复者的噩梦,物主早先曾送去锔瓷,但是被退了回来,因为太薄了,无法下钉子.作为金缮也是很难处理的,胎壁过薄,接触面有限,要想保证牢固度就有困难,而且木头无法做到这么薄,何况还有曲线弧度.我最后选择用绢做了夹苎工艺,绢的面积比缺口略大,这样可以增加接触面积,虽然漆层薄,不过还是很坚固的.缺口下端还有一段冲线,所以我处理成一片仰着的荷叶,杯子的另外一端还有一条冲线,我把上端稍微点了一点,有点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意思。
------------------------------------------
很小的一件巨轮珠紫砂壶,因为特殊的窑内环境,所以壶的表面泛着一种金属的光泽,很酷很好看.盖子有一块残缺,用木块做了一个胎,然后用生漆黏合上去,这件需要将其打磨的和盖子的形状完全一致,转折处不可以有丝毫含糊,干脆利落才好看.金上也很成功,看上去很得体.费时一个半月。
------------------------------------------
------------------------------------------
战国至西汉的韘形佩,和田玉质,可惜断开了.物主之前用胶水粘好了,但是那样看着总觉得是一个残件标本,后来重新把胶水去除,用生漆黏合好,从纯粹展示和观赏的角度来说,这样黏合的强度足够了.古代有金镶玉的工艺,这次借着修复也达到了"金镶玉"的效果,而且看着更像是"长在一起"似的。
这是一件五代或者北宋时期越窑的素烧瓷器,一件圆茶盒,盖子没有了.再重新配一个瓷的盖子颇有难度,我决定给它配一个漆的盖子,做漆器得先做胎,最适合此物的莫过于夹苎了.先做一个泥的圆胚,用漆灰涂抹,然后裹上夏布,再反复上漆,等漆干后将其置入水中,泥就化掉了,盖子就成型了.黑色的漆和灰色的瓷,古代的和现代的,种种矛盾如何调和?最后我发现瓷圆盒上有划出的标识上下相扣的记号,所以我在漆盖上也划了两道,最后填金,这一抹金色一下子就把这些矛盾解决了。
------------------------------------------
这件香盒是一位女士的心爱之物,盒盖碎的很严重,将这些大小相似的碎片重新用漆黏合比较困难,需要比对很多次才能将每一块碎片拼对位置。因为东西很小,又是女孩子用的,线又很密集,所以最后处理的时候金线描的很细,纤纤弱弱,像小时候妈妈缝的线脚,锁金边。
------------------------------------------
这把可爱的朱泥小壶曾经锔过,年久局部锔钉有松脱。这是一件很小很薄的紫砂壶,很考验锔瓷的手艺。物主觉得可以在第二次修缮的时候尝试一下金缮,用一种古老的修复技术再次延续这件器物的寿命。原本很担心锔瓷留下的钉孔不好处理,做出来会难看,没想到做完以后发现这两排钉眼很有排列的趣味,别具美感,活脱像红色西装上的双排扣。
邓彬 (网络名: 石为云根)
1978年 生于湖南 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版画专业
2002年 作品入选第七届全国铜版\石版\丝网版画展
2003年 作品入选第十六届全国版画展
2004年 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铜版\石版\丝网版画展
2007年 开始专注于明式家具收藏及古家具修复研究
现任职于无锡 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