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 釉里红是我国传统的釉下装饰之一,它是铜化合物配合一定的原料磨至极细面画在釉下呈色。其开始创作年代可能早在宋朝,因为《宋史》有“仁宗召见学士王硅设紫花坐墩”的记载,紫花坐墩就是釉里红的产品,由于彩釉配合及烧成条件末恰到好处,钢在釉下便显出一种紫色,所以过去多有“钧紫”、 “元紫”, “青花夹紫”的记载,估计它最初是由钧窑紫红斑启而创造的品种,不过它与钧红紫红斑不同之处:一是彩料从釉面移到了釉下;二是从彩料的随意涂布进到了有规则的花纹彩绘。 由于烧成相当困难及当时的艺术风格,釉里红在元及明初多绘制简单的图案花纹。特别是明永乐时以三鱼、三果等画面较多,有的文献谓由于元代胭脂石的宝料不多,非常爱借,只好把那些原料重点的放在鱼形上,其实元瓷之紫及宗钧之紫都是以少量铜的化合物来着色,而不是依赖胭脂石的宝料。故把它用于三鱼三果的绘画上,只是工艺上和装饰风格的需要,并非真的是胭脂石的宝料不多。过去由于制法保密,做文字记载者又多不知着色特性,故有此臆测。 釉里红流行以后就获得了各方面的好评为《陶说》中叙及宣德红鱼把杯时谓“以西红宝石为末,图画鱼形,自骨内烧出,凸起宝光,鲜红夺目”以后明清两代的官窑、民窑都曾经大量制造釉里红产品,所以传遗下来的样品还不少。青花与釉里红画在一起的称为“斗彩”又称“青花夹紫”或“青花釉里红”。它们配合在一起,互相衬托,效果良好,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过去民间大量烧造的斗彩鲤鱼盘,几乎行销到我国城乡每个角落,解放后对釉里红的烧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质量又较前有所提高。 其制作方法是:先在坯胎上施一道青白底釉,:然后用釉里红色料绘画,最后再吹上一层青白盖釉,在还原焰气氛下,于1280℃一1300气℃温度下烧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