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陶瓷款识 | 雁过留声 | 影视中心 | 收藏论坛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文章中心 >>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 古陶瓷历史文化专辑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组图]古瓷名类-工艺         ★★★ 【字体:
古瓷名类-工艺

作者:李申盛    文章来源:中国陶瓷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0-17
景德镇陶瓷在线 http://www.jdztc.com  景德镇名瓷在线 http://www.jdzmc.com

古瓷名类-工艺

原始素烧瓷   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我们的祖先就用瓷土为原料,烧制出胎质灰白、器表无釉、火候较低的器皿,即所谓灰陶。
约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人们又在瓷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长石、石英等成份,烧制出了一种胎质呈白色、质地比较坚硬的器皿,就其烧结性能和坚硬程度而言,已不同于陶器,而接近原始青瓷。但由于器表无釉,所以叫它为“原始素烧瓷”。( 西周 原始瓷豆 )


青瓷    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 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澈淡雅,秀丽美观。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我国已经能够烧造成熟的青瓷。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上虞县小仙坛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 (明初 龙泉窑青瓷雕缠枝莲花觚)

 


黑瓷    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黑瓷和青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在工艺上设法排除铁的成色干扰,就是白瓷;相反,加重铁釉着色,便成为漆黑闪亮的黑瓷了。 黑瓷是东汉时期的创新产品,产地在南方。当时浙江的上虞、宁波窑即烧制黑瓷。此外,在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东汉中晚期也有黑瓷出土。东晋之后,北方才开始烧造黑瓷。(唐 瓣口黑瓷水注)

白瓷    白瓷和青瓷、黑瓷,都是同一种原料烧造的。因为所有的制瓷原料,都含有一定量铁的成份。含铁的坯和釉,经过还原焰焙烧后,,便呈现各种深浅不同的色调。控制胎、釉中的含铁量,克服铁的呈色的干扰,便能烧出白瓷。
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早期的白瓷胎料较为细白,显然经过淘练,但未上护胎釉;釉色乳白,釉层薄而滋润;釉厚处呈青色,而且器表普遍泛青。隋代白瓷有较大的进步,胎质更白,釉面光润,胎釉均无泛青、闪黄的现象。唐代邢窑烧造的白瓷,胎、釉白净,如银似雪,标志着白瓷的真正成熟。
白瓷的出现,为制瓷业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有了白瓷才有青白瓷、青花、釉里红,才有斗彩、五彩、粉彩等等琳琅满目、色彩缤纷的彩瓷。所以白瓷的发明,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明中 白瓷八方执壶)

青白瓷     这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因为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泛青,所以叫青白瓷。有称影青瓷,也有叫它隐青、映青、罩青的。
一般认为,青白瓷在五代是开始创烧,成熟于北宋中期,宋代已形成风尚。“假玉器” “晶莹如玉”可说是对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恰切形容。 景德镇是宋代的名窑之一,由于它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优越,其产品集中的代表了宋代的制瓷水平。青白瓷无疑是景德镇一项新的发明。( 南宋 影青观音坐像)


甜白瓷   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便能烧制出白度很高的白瓷。胎越薄,色越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其秀美清丽的暗花刻纹和印纹之上,在罩以光洁透亮的釉,便有一种 诱人的美,并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这种胎薄釉莹的白瓷,便叫甜白瓷。
甜白瓷创烧于明代永乐年间的景德镇,而整个明代一直没有间断。甜白瓷在宫廷是作为祭器的主要品种,民间则多用于日常生活的需要。 (宣德 甜白釉暗花莲纹碗)

素瓷    凡是在釉上釉下都不加任何色彩、也不绘制任何有色的图案花纹的瓷器,统称素瓷。虽然用色彩装饰陶瓷在我国已由数千年的历史,但是在明代以前,瓷器的主流还是素瓷;到了明代,彩瓷才蓬勃发展起来。所以有人以此把中国瓷器的发展分为两大时代,明以前为素瓷时代,明以后为彩瓷时代。(宣德 白釉碗)


彩瓷    从广义角度说,彩瓷应包括点彩、釉下彩、釉上彩、斗彩等等,但从习惯上所说的彩瓷,则是指瓷器釉上加彩而言。 以彩色装饰瓷器起源于晋。西晋晚期,南方已开始用褐色斑点来装饰青瓷;东晋以后,南方普遍采用;隋唐袭用,并有所发展。宋代已出现釉上的“宋三彩”;元代则创造了著名的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
彩瓷首创于北方,后来陆续传到景德镇等南方窑场。景德镇的制瓷工人吸收了北方的工艺技术,并加以综合、改进和提高;在明青两代,他们对釉上彩的配方又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并有了一系列的创新。 (宣德 青花缠枝花卉纹花浇)


同时,白瓷质量的提高,也对彩瓷的兴起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了细腻洁白的白瓷作底,以红、黄、绿、蓝、紫、黑、金种种彩色绘制的画面,才能充分显示它的诱人的绚美和巨大的吸引力。
明代彩瓷的兴盛,可谓是瓷业装饰工艺的一场影响深远的革命。从此,我国瓷苑便出现了一个彩色缤纷、百花争艳的崭新局面。同时,它也使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单色釉瓷逐渐退居次要的位置,并使一些历史名窑(如磁州窑、龙泉窑等)从此一蹶不振。 (康熙 青花釉里红折枝花卉纹石榴尊)


彩绘瓷    在釉上、釉下绘制各种色彩的图案、画面以作装饰的瓷器,谓之彩绘瓷。西晋晚期的褐釉点彩,首开彩绘瓷的先河。隋代已使用黑彩点画瓷俑的眼睛、眉毛、头发、衣褶、剑鞘和镇墓兽爪;有的还在瓷器底座的莲花图案上,涂以红、黄、绿、黑、白等各种颜色。宋代吉州窑的釉下彩绘已很有名气;而磁州窑釉创造了用毛笔蘸彩料,在已烧好的瓷器釉面上,绘制了简单花纹,然后加以彩烧。到了明代,彩绘瓷变成了瓷坛主帅了。(乾隆 粉彩莲座法器)

 

碎器    有些瓷器在焙烧时,由于温度的骤变,会发生釉裂的现象。浙江哥窑首先掌握了这个规律,运用自然裂纹作为瓷器的装饰;这种瓷器称为碎器。
碎器胎薄色黑,俗称铁胎或铁骨;釉面坼成并列状或网纹状开片。开片大的叫牛毛纹、柳叶纹、蟹爪纹,开片小的叫鱼子纹。有的在紫黑色裂纹中又有金黄色丝状细纹,叫做金丝铁线、鳝血。碎器釉色有奶白、粉膏、灰绿、和奶酪黄等,也有米白而影红的。 (南宋 哥窑酒杯)


 

薄胎瓷    薄胎瓷,指一种轻巧秀丽、薄如蛋壳的细白瓷。通常又称脱胎瓷,是形容它薄倒几乎没有胎的程度。据文献记载,明万历时吴昊十九所制的卵幕杯,“薄如蝉翼”,只见透明的釉,而几乎不见胎骨;映着光可以看见手指上的螺纹。
“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这两句古人咏薄胎瓷的诗句,形象的描绘了这种瓷器之薄。
薄胎瓷的制作要求极高,特别是修坯,最艰难也最紧要。胎体成型后,待器内挂釉干涸,即刮除未挂釉那面的胎体,刮得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此刮削面上施以釉汁。坯体在利篓上取下装上,反复百次之多,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壳那么薄。
在关键时刻,少一刀则嫌厚,多一刀则报废,稍不留神,一个喘息都会导致前功尽弃。因此非技术精湛的制瓷名手,是不敢问津的。烧好后,似乎抽去了胎骨,“脱胎”之名由此而来。
永乐时期景德镇窑开始制作薄胎瓷,成化时期便有了很高的成就;到了龙庆、万历年间,连一些高级民窑也能烧造了,并有了薄胎瓷、卵幕杯、流霞盏、皮蛋盅等专用名称。器形除碗盘碟盅外,还有花瓶、文具、酒具之类。薄胎瓷,已不是或主要不是作为使用瓷,而是以巧夺天工的工艺品的身份崭露瓷苑,蜚声中外

绞胎瓷   所谓绞胎瓷,就是将白、褐两种颜色的瓷土,相间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坏,制作成型;于是瓷胎上便出现了白褐相间的纹理。由于绞揉的方式不同,纹理变化多端,或如木纹,或如鸟羽,或如行云流水,或如朵朵鲜花。在经施釉焙烧,便是绞胎瓷。
绞胎瓷创烧于唐代。陕西、河南的唐墓,都有过这类瓷器出土;在巩县唐窑窑址,还曾发现绞胎瓷小花枕的残片。宋代以后,绞胎瓷的烧造便终止了。(绞胎瓷纹理)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文章录入:李申盛    责任编辑:李申盛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 古瓷名类-用途

  • 古瓷名类-常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