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中心
了了亭商城
陶艺词典
影视中心
拍卖指数
网站首页
艺术文章中心
瓷器款识图库
藏品鉴证实录
陶瓷视频库
陶瓷拍卖指数
艺术家黄页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了了亭商城 】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陶瓷艺术研究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收藏真伪辨析
收藏品市场·故事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了了亭谈收藏
陶瓷艺术创作溯源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信息发布专栏
景德镇陶瓷新闻
景德镇陶瓷市场信息
名家作品欣赏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其他
民国瓷
建国后
太少红狮
茶壶专篇
桃花美女图案篇
晚清-民国瓷瓶篇
笔筒、帽筒类
盘形、碗类
罐类
杂件类
彩绘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颜色釉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雕塑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其他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含十八画以上
大师电话黄页
教授电话黄页
高级工艺美术师电话黄页
陶瓷艺术家电话黄页
补充栏目
陶瓷300问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以上或其他
雕塑
青花
斗彩
粉彩
新彩
釉里红
颜色釉
古彩-五彩
综合装饰
现代陶艺
周国桢(教授)
戴荣华(国大师)
王恩怀(国大师)
汪桂英(国大师)
陆如(国大师)
吴锦华(国大师)
宁勤征(国大师)
郭文连(教授)
王安维(教授)
彭竞强(省大师)
袁世文(国大师)
戚培才(国大师)
戴玉梅(国大师)
程曲流(省大师,教授)
李一新(省大师)
王秋霞(省大师)
秦胜照(省大师)
李磊颖(副教授)
刘乐君(副教授)
刘翮天(国家级专家)
陈庆长(老艺术家)
杨杰 麻晓武(高工)
吴伟明(高工)
余劲松(龙盛轩茶具)
李云峰(高工)
胡达民(高工)
徐国明(高工)
汪雪媛 江葆华(高工)
赵坤(高工)
张万莲(高工)
曾静(陶瓷学院研究生)
陈齐招 夏奇奇(高工)
王静(院校老师)
李申盛(高工)
汪则东(高工)
蓝磬阁
王金泉
江龙(高工)
刘远长雕塑作品
网文转载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授
陶瓷院校美术副教授
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师
经省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经景德镇市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陶瓷艺术家
仿古陶瓷精品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保持登录状态
没有帐号?
点此注册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
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六画
>>
正文内容
传统坯体干燥
作者:李申盛
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5年09月18日
【
收藏
】
【
查看评论
】
传统干燥 景德镇坯体传统干燥方法是以日晒和风干为主,以烘房防冻、防潮为辅。蒋祈《陶记》谓:“至若冬,泥冻脆不可以烧·,坯陶既就不复易操,乃有火房。”
景德镇传统制坯的烘房,从已掌握的资料来看,一般认为是出现在明代。据文献记载:“景德镇明代已成了全国制瓷中心,瓷业手工业生产发达,当时制瓷分工有“过手七十二”之称,大作坊集中出现。”从传统制瓷作坊正间坐北朝南朝向来看,日照时间长,利于晒坯,光线好,且冬暖夏凉,同时这种朝向是根据传统工艺要求和景德镇地区气候特点而定的。坯房正间采取座北朝南或南稍偏东,并且北墙不开窗。由此既可受惠夏季主导风向一东南风,又可在冬季避西北风袭击;同时,在夏季太阳偏高时,避免强烈的西晒,和在冬季太阳偏低时,使室内受更长的时间日照。因正间是作坊的主体,许多工种密集其中,各工种都有一定量待制坯周转,而且流转的坯体干湿度,必须掌握,如印坯工种,打杂工必须掌握坯体的干湿度,一般普通坯体整坯时含水率20%-22%,大件19%—20%左右,保持坯体在湿式状态下作业,才能适应印坯、利坯工种操作,使坯体有效地进行自然干燥。另外制瓷作坊,采取庭院式建造,可为自然干燥创造日照条件。
制瓷作坊内各种坯架,由于是木结构的屋身,上面施以两坡(人字形)屋顶,而木结构则是采用穿斗式的木构架,再以连系杆并连两组木构架形成空间,这样可借自然通风,晾干坯体,以弥补雨天不能晒坯的不足。这种利用木构架上部连系杆构成的坯架,设在内院的架称晒架,这是作坊用作自然干燥的场地,有晒场之称,为使内院不受建筑物的遮挡。正间屋与庭间屋之间不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庭间屋应略低矮,这样,内院南北日照间距,一般相当于正间进深。恰好一年四季,无论在那个季节,整个内院都可以满足日照时间的正常要求,内院对全作坊来说,是采光通风的主要条件。传统制瓷作坊的建筑形式的特点和工艺布局,两者都多少存在着坯体制造过程中的干燥方法,由明而清,一直沿用不衰,尽管明清是景德镇瓷业生产兴盛时期,仍然很相适应。所以清代乾隆《浮梁县志·陶政志》中称:“窑干、坯干、柴干,则少拍裂沉暗之患。土细、料细、工夫细,则无粗糙污滓之患”。《陶说》作者朱琰总结造瓷经验时说:“要保证成品精好,必须三干三细,还要火候均匀。”《江西通志》以此主论:“造坯彩画,始条理也,人窑火候,终条理也。”
民国时期的坯体干燥方法,仍然是按工序间转换进行。新作的湿坯,因为要整形便利,往往使之慢干燥,故无论何瓷厂,都有防燥室的设备,其构造多半在作坊之一隅,用砖或板围闭之,在里面则装设板架,以安置坯板。在晴天有太阳晒的时候,则移在太阳中晒干,否则听其自然,因此无干燥装置之设备。但在三、四月雨季,瓷厂作坊常常有坯无可容之势,而冬天往往冻坯,所以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在旧历腊月就停工,来春三月方始兴工,其原因就是在此。
坯间的名称,有多种称谓:如“焙房”、“蔽间”、“防燥室”。《陶记》中的“火房”,是否属于此种。现根据多种称谓的原文将其说法抄录如下:
1.培房:为藏坯之所,上有培楼,为工人寝卧之处。
2.室内还设有储坯间(俗称蔽间),坯间内设有木质坯架,夏季坯胎存放于坯间内,可以防止坯胎干燥过快而开裂;冬季坯胎存放在坯间内,可以防止坯冻坏;雨季或冬季,在坯架下面放置若干盆炭火,可以加快坯胎干燥速度。
3.为了保持坯体在特定的湿式状态下作业,适应印坯、利坯工种操作,使坯体有效地能在冬季防冻,夏季控制过干,因而,在临近做坯、印坯、利坯工位处,筑设有不通风的坯间,以作储备湿坯之用。
4.其时的景德镇为了克服重重困难,除采用上述的复烧方法之外,还设置过火房。《陶记》谓:“至若冬泥冻脆不可以烧,坯陶既就不复易操,乃有“火房”。由于“火房”的设置,进行湿作业的工匠已不受季节的限制。把坯房变成暖室让工人操作,还不见诸明清记载,可见当时的市场对瓷器的需求何等迫切!”。
根据上述情况看,传统制瓷作坊内的坯间,是否是宋元时期“火房”的沿用?因历代记载不连续,故难以明确。
20世纪50年代沿袭民国时期的坯体干燥方法,即晴天靠日晒,阴天靠风吹,雨季、冬季靠炭烘。烘坯的方法一般为:先将燃着的木炭分别置于若干个匣钵内,然后将它们放人存坯间的地上,再把门关紧。每当火势减弱了,须及时添加木炭。
上一篇:
老土
下一篇:
阶级窑|阶梯窑
最新图文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