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彩 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淡墨彩在素器上绘纹饰,经炉火烘烤后,白地上呈现淡黑色花纹,有水墨效果,故名。烧成于清雍正(1723-1735)时,多在盘、碗、笔筒等器皿上画纹饰,以人物山水题材居多,具有典雅幽静特色。
墨彩是从粉彩技法中衍生出来的一种陶瓷装饰画种,流行于清雍正、乾隆年间。 在清康熙时期,有一种黑彩,就是用黑色作画、描绘纹样,用红色勾勒人物面部和手部线条,同时用红色淡染的彩绘方式。传统的黑色彩料是用钴土矿和铜花配制,烧成温度较高,这个时期出现的以黑为主绘制纹样的创造,对后世墨彩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大的启迪作用。墨彩因此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黑彩就是墨彩。《陶雅》说:“墨彩之浓厚而发亮者,广夥其名黑彩,黑彩之淡薄而无光者,又区而别之曰墨彩,其实一物而已,曰墨曰黑虽分犹之不分也”。第二种认为墨彩流行清雍正、乾隆年间,它不同于黑彩,黑彩是在窑中烧成的低温彩,而墨彩为炉中烧成的低温彩,用墨彩在白釉上描饰人物、山水,具有水墨画的效果。北京故宫博物院吕成龙在《景德镇陶瓷》第63期刊载的《论康熙黑彩画竹纹瓷器——兼淡黑彩与墨彩和关系》一文中认为墨彩不同于黑彩,理由如下: 黑彩与墨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广义上说,凡用黑色彩料在瓷器上彩绘的图纹,都可称为黑彩,黑彩包括了墨彩,但并不是说所有的黑彩都可称为墨彩。墨彩之名是受中国水墨画的启发而产生的,只有雍正时期那种具有水墨画效果,幽静典雅的黑彩才能称为墨彩。 墨彩,是用艳墨单独在瓷面作画,勾线染色的一种彩绘方法,由于它的设计绘制创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逐渐在陶瓷美术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独立门户成为一种彩绘装饰形式。但墨彩在彩绘手法技巧上应用了满地粉彩的技法,据此景德镇常把它纳入粉彩行列,专攻者甚多。 为了丰富画面的色彩效果,墨彩常用金色在黑色的纹样勾线描衣纹叶绿,或点缀小纹样,金色是中性色,与黑色配用,突破了黑色的沉闷,又使画面显得雍容华贵,清静秀丽,这种方法称为“墨彩描金”。为了防止颜料和金色互相吃色,影响艺术效果,墨彩描金需进行两次烧成,即先绘制黑色画面入炉烧结后再用金进行描绘,一般使用黄金水描绘。 墨彩的装饰特点是,用色单纯,在釉面进行描绘染色,不填罩任何透明颜色;画法上工整细致,以清新明快、素静淡雅、秀丽华贵著称。多以人物、鱼虫、花鸟图案为主。 在釉上单纯以黑色作画,发展与墨彩相近的还有雪景山水。清代乾隆年间,“雪景”是以黑白面孔出现的。其作品画面简洁、淡雅,运线清逸流畅,明显受了文入画风影响,一扫当时宫廷的繁缛之气,给人以清新悦目的感觉,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民国期间,景德镇擅长“雪景”的瓷画名艺人何华滋将粉彩雪景的技艺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他吸收宫廷画派“界画”的表现手法,在“寒江独钓”“梁园飞雪”中把那些楼阁水榭、亭、宇、寺、观刻划得非常工整细致,小人物也极为生动。他的画风是学习宋代范宽、李成的雪景,对清代画家袁江、袁耀的作品风格加以吸收。何华滋的雪景山水严谨精妙高超脱俗、笔势细腻。民国期间,大多数粉彩雪景都是一味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使画面处于僵化状态。到了20世纪50年代,陶瓷美术家余文襄在继承的基础上,又不为传统所束缚。在题材方面,努力开拓,同时代气息紧紧相联,使冷寂的画面增添了生气。在构图上,注意远近、明暗关系,使画面意境深远,引人暇想,在表现手法上,大胆运用西洋画的表现技法,使旧画面层次分明,虚实相间。他早年的作品《踏雪寻梅》在构图上一反当时流行的“段叠式”章法,虽是采用高远法,却把近景、中景、远景安排得富有变化,境界幽深,引人人胜。山石、树木穿插 有致,板桥流水、人物等处理得当,静中有动,动中求静,引人注目的是书僮肩上那株红梅,红艳夺目,在白雪茫茫的画面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雪景”也是用艳黑在瓷面作画染色,渲染“山舞银蛇、原驰腊象”的寒冬气氛。在表现“雪”时,用特制的,遮盖力较强的“雪景玻白”颜料进行填罩,雪白质感跃然瓷面上,表现力极佳。“雪景玻白”颜料配制不好时,烧成后在玻白与艳黑的衔接处往往会乏黄色,影响画面效果。后来有人使用丝网印花用白颜料来代玻璃白,效果也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