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花釉
又名钧红花釉,因为这种釉是用钧红作底釉制作的,故有此别名。此釉呈色不是一道纯红色,而是在红色底釉上重现蓝白交错的色丝,形状多样,有的像春风拂舞的扬柳,有的像波涛翻滚的怒潮多有的像节日的礼花,非常有趣。可是从宋到明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对于这种釉色的成因,一直弄不清楚,只概称它为“窑变”,即烧窑时火候不匀的巧遇。但是经历了数代劳动人民的相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终于在清代,由陶工们创造出一种制备窑变花釉的好方法,从此,“窑变’便由偶然的巧遇,成为工人所能掌握的一种新釉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景德镇陶瓷工人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科学地总结和提高了这种色釉的制造工艺,使产品烧成率提高,产量大幅度增加,每年都有大量窑变花釉花瓶,水浅等品种,运销世界各地,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赞赏。
此釉奇丽釉面的产生,主要是利用了一种复盖在钧红釉表面的特制釉料(叫做花釉),并通过高温窑火借釉料的垂流而自然形成的。由此可见,釉方与烧成是釉面色丝形成的重要环节。其工艺过程,是用已烧成的钧红瓷重沽一道钧红釉,再在其表面,涂滴一种熔融温度较钧红还低的花釉,这种釉是用含钴,铁,锰的硅酸盐熟料组成,用笔涂滴注意疏疏密密,粗粗细细,要求滴成蚯蚓盘绕状。在1280~1320℃窑温下,以还原焰气氛烧成。
景德镇的窑变花釉,出现于宋代,当时“荧或缠变,临照而然。物反常为妖,窑户亟碎之。”到明代还是如此,《豫章大事记》载:“瓷器以宣窑为佳,中有窑变极奇,非人为所致,人多毁藏不传。”所以传世的窑变色釉也自然少见了。据《饮流斋说瓷》载:“窑变者,乃烧窑时,火候不匀。偶然釉汁变色之故。大抵欲作深红之色,非一种颜色所能造,必参以它种颜料。而火候深浅之处,红色失而他色露,变成种种形式不等,颇为特异,因之踵作。盖本偶然者。后遂成故然矣,窑变先后所制,也各有不同。若康熙末年之窑变,红蓝二色,均不发黑,其釉与郎窑之釉略同。若雍正末,乾隆初之窑变,其釉与色,与郎窑迥异,且有带款者,盖纯乎人工故意制成者也。”清代的陶工则摸索出窑变花釉的配制方法,“窑变”便成为新色釉品种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景市建国瓷厂等厂家和陶瓷研究单位不断创新了各种新式花釉。
其配方底釉:氧化铜0.5%、长石13.39%,陈湾27.97%,寒水石2.4%,玻璃粉35.56%,烧石英4.39%,釉灰13.39%,氯化亚锡2.4%,外加食盐0.5%用作悬浮剂;面釉:铅晶料28.9%,烧料5.78%,窑渣65.05%,食盐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