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 用可塑性较好的粘土(或加入不同的羼和料),通过成形、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有日用、艺术和建筑陶器等。主要为盛器和炊器。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是人们定居生活的产物,它反过来又进一步稳定了定居生活。按陶质分,有泥质和夹砂两大类。由于粘土所含各种金属氧化物的不同百分比,以及烧成气氛的不同,可呈现红、褐、灰,黑、青、白、黄等不同色泽。陶器的成形,最早用捏塑法,后采用泥条盘筑法,特殊器形用模制法。或辅以惨轮修整。完全用轮制成形,则较为进步。我国已发现距今7000年左右(或7000年以上)的陶器,北方有磁山文化、裴李冈文化、李家村文化等,南方有罗家角文化、河姆渡文化及万年仙人洞和甑皮岩等处。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800—1000℃左右,特别粗松的仅600℃。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盛行以图案花纹装饰的彩陶。商代开始,我国东南地区出现了胎质较细洁,烧成温度达1100℃左右的印纹硬陶。战国盛行在已烧成的灰陶器上绘彩装饰的彩绘陶。汉代创制了低温铅釉陶。唐三彩的巨大成就,是低温铅釉的进一步发展。在考古学上常根据陶器的形制、花纹等特征,区别原始文化类型,进行断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