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区是中国最早的青瓷产地,从原始青瓷至南宋龙泉青瓷,历经两千年,终于使青瓷达到了理想中的最高境界。南宋龙泉青瓷的成功烧造,使誉为缥瓷的瓯窑、千峰翠色的越窑等青瓷都相形见绌,以其釉层肥厚滋润、色泽青翠纯正、风格柔和典雅、品质宛如碧玉而使世人为之倾倒,成为极负盛名的古代著名瓷窑。 龙泉从五代末至北宋即已开始烧制青瓷,随着北宋越窑的衰弱,越来越多的越窑工匠进入山高林密的龙泉地区,使这一地区制瓷技术人人提高,并利用丰富的资源条件,将青瓷发扬光大,终于在南宋时期形成白己的鲜明特色,成功地烧制出了粉青瓷、梅子青瓷和黑胎青瓷等等诸多名品,并大量远销海外,达到极盛。元代龙泉窑内外销市场空前广大,从而使龙泉窑生产规模更加扩大,但是由于其销售对象由南宋的主要面向中上层人士转为主要面[句普通民众,制作工艺大幅退化,质量明显下降,从而暗伏衰败的危机。明初的海禁,使龙泉窑外销途径突然中断,加上景德镇瓷业的蓬勃发展,使龙泉窑陷入绝地,即使明代龙泉窑还曾经烧制过宫廷用瓷,但仍然无法挽回其颓势。最后的传世龙泉器是康熙五十一年产,其后整个清代不见龙泉青瓷,而景德镇仿龙泉青瓷则大行其道,一代名窑就此消亡:,令人扼腕。由上可知,龙泉窑的顶峰时期是在南宋,这得益于其高超精细的制作工艺。南宋龙泉窑粉青釉的釉层厚度都在0.5—1mm之间,而梅子青更厚达1.5mm以上。南宋龙泉窑之所以能达到这种1厚度,是在一系列工艺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的,它把传统石灰釉改为石灰—碱釉,使其不易流釉,并且不厌其烦地多次施釉、多次素烧,使釉层一次次加厚,并且避免了其产生开裂和剥落现象,并在烧成制度上亦有严格规定。这种耗时耗力的制作方法,使得其成本自然很高,但其品质之佳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和赞誉。龙泉窑有白胎和黑胎两种,粉青和梅子青为白胎,不过在其原料中仍加入一定量的紫金土,使其呈现出一种白中带灰的色泽,而黑胎青瓷则是加入了大量的紫金土,并由此烧制出紫口铁足及纹片釉等品种。 龙泉窑早期产品以日用盘、碗、罐类居多,北宋中期以后,器型增多,扩大生产炉、瓶、渣斗以及各种塑像等新品种,并且有很多不同式样,南宋以后,器型更趋丰富,有各种饮食器具和文房用具、供器等,还有围棋子和鸟食罐等,甚至还有仿古铜器和古玉器琮的器物。在装饰上,为保证釉色美不受遮蔽,有不少器物素面无纹,装饰手法则主要有刻划花、贴花、填白、点彩、露胎、出筋、开片、紫口铁足等多种手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