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是中国古代的釉下彩品种,它和青花瓷器一样,是我国彩绘瓷中璀璨的明珠。釉里红是以铜红料在瓷胎上作画,再罩以透明釉,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这种技术是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重要发明。
釉里红瓷器的烧制,比起青花宋,难度要大得多。早期窑工产生烧制釉里红的灵感,想必来自宋元时代钧窑利用铜元素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美丽色感,为此而套用釉下青花技法制作出来的。由于釉里红的烧成不仅要取决于窑内气氛,还与铜元素调配浓度以及釉中是否含有利于铜元素趋向“亚铜”发色的诱发因素有关,所以元代釉里红大多发色不够理想,不是铜分太高烧成了黑色,就是火温不足致使花纹烧成灰
色。
元代釉里红相当稀少,发色明艳的精晶更属罕见。到了明朝,釉里红的烧制逐渐成熟,技术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宣德时期的釉里红光泽艳丽,端巧可爱,最为人所珍爱。明中期以后,釉里红曾一度衰落停烧,一直到康熙时期才恢复生产。雍正时制瓷工艺有极大提高,刁;仅产量高,质量也精,红色纯正,色泽鲜亮。但在鉴赏家和收藏家眼中,最为心仪宝爱的,依然是明代宣德的釉里红瓷器。
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明代宣德时期江西景德镇生产的釉里红三鱼纹高足杯,高8.8厘米,口径9.9厘米,足径4.5厘米,口部外撇,薄唇,平腹、高足,足沿呈喇叭口,胎体较厚,致密坚硬,触摸有滑润感。杯腹部用釉里红装饰了三条鳜鱼。胎白釉润,红白相映,显得简洁朴实,典雅鲜明,极有情趣,是明代釉里红器中少有的佳作。当时,在釉里红料中掺入了一定比例的红宝石粉末,使红色的光泽更加艳丽。细审这件三鱼纹高足杯,釉里红发色娇艳可餐,三条红色鳜鱼更是生动活泼,令人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所写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元代青花和明代釉里红等瓷器中常见有画鳜鱼为装饰的。但元青花的鳜鱼画得细致逼真,而明宣德釉里红器上的鳜鱼却不作细致的描绘,只是画——个剪影,一个大致的轮廓,鳜鱼在凝厚的釉层中,沿着杯壁首尾相随,上下浮沉,体现出鳜鱼在碧波中的自由生态,令人神往。
此杯腹内还有青花双圈“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同样的釉里红三鱼纹高足杯,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件,并为稀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