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衍明、冯旭魁两位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联袂绘制的尺六甲型粉彩瓷板画《和平春色》。画面上两只青灰鸽立于岩石上,一作“惊露”状穴回首引颈顾望雪曰一作“啄苔”状穴俯首啄于地雪。赋色严谨,先层层晕染,然后用尖毫细笔“撕”出它们身上的绒羽,不仅形神肖似,而且连羽毛的光泽也表现出来了。画师以淡翠简笔勾皴,重绿点苔,员圆朵牡丹含苞吐萼,簇拥岩下,其花间的高低、向背、避就,掩映关系以及叶子的反正、疏密、纵横、俯仰变化,也处理得恰如其分,足见冯旭魁工笔花鸟画的功力不凡。而更难能可贵的是,祝衍明用“没骨粉彩”法为牡丹设色,可谓用心良苦曰牡丹其姿婀娜,其容丰满,其色多彩。红者,“银粉披金麟”曰黄者,“贵为皇家袍”曰紫者,“艳若绛霞飞”噎噎把没骨与勾勒,用色与用线融合在一起,造成了“色中有线,线中有色,色不碍线,线不碍色”的没骨效果,全然是“恽派”风韵。纵观全幅瓷画,布局工整,构图缜密,设色秀雅清新,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愿天下和平共春”的主题。粉彩,成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以其“鲜娇夺目,工致殊常”釉上彩饰的风格在瓷苑独领风骚。
粉彩设色,系因其彩料中加入含氧化砷的玻璃白,使颜色“粉化”成深浅浓淡不同的色调,丰富了色阶的表现力,给人以粉润柔和的色感。通过“洗染”使之层次深浅及阴阳向背格外分明,画法又趋向细腻。技法上不仅有效国画的工笔、写意,而且有了“没骨”。据史料记载,“没骨粉彩”首创者当属清末民初的陶瓷艺人胡颜标。中国画中的“没骨”,即淹没而含蓄之意。其精髓在于将运笔与设色有机地揉合在一起,不用勾轮廓,无须底稿,更忌放样拓描,讲究墨色、笔融融汇一体,一气呵成,重在强调蕴意,依势行笔。因书法中把笔锋所过之处称为“骨”,其余部分称之为“肉”,其掩盖笔迹的画法即“没骨”法。自北宋画家徐崇嗣首倡之后,清代恽南田在“没骨点染”花卉上又有发展。民国初年,国画大师金城穴号北楼雪遂作了丰富和提高,描绘的花鸟形态逼真生动,意境深邃。这种风格影响画坛几十年,也为瓷坛的胡颜标所欣赏,并在自画自填的粉彩作品中有意识地苦心钻研,终于结合粉彩工艺特点创出“没骨粉彩”技法,尤以画海棠独步瓷苑。“没骨粉彩”技法远非一般粉彩填色人所能胜任。其工艺之难除无可见纹式线条为依据,色彩渲染亦受光线辐射度的影响外,而且依画意,增染色尤为要紧。艺术瓷厂陶瓷美术家《震嘉深谙其法,操作时,他成竹在胸,或重彩、或淡抹、或圈染、或点缀,得心应手。由他执笔画填的作品一经完成,无不被外商港客重金争购而去。然而,“没骨粉彩”技法非嫡亲所能师承,又非传人朝夕之功,兼之此法工艺颇难且费时费工,在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没骨粉彩”竟成了粉彩瓷中的“凤毛麟角”,濒临失传。针对这种情况,艺术瓷厂特请名师授徒,重点培养了几位青年艺师学习此法。员怨苑怨年,该厂艺师联手运用“没骨粉彩”法彩饰《西施浣纱》万件瓶,再现了它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