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它是以铜为着色剂,在白胎上直接绘制各种图案纹饰,在上面施一层釉,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所以名叫“釉里红”。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火候稍过,铜离子便挥发,从釉层中溢出,呈现特有的飞红现象或干脆褪色,纹饰不连贯。当时烧柴窑很难控制窑温,只有凭把桩师父的经验,无法大规模生产,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
到了明洪武朝,釉里红瓷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实物遗存量上比较,甚至比青花瓷还多。洪武早期的制品多呈黑红,不够鲜艳,甚至有些烧成了“釉里黑”也未被打碎埋掉。即便如此,此类品种贯穿洪武朝始终,坚持不懈。中、晚期多呈较纯正红色。风格古朴、厚重,器型硕大,纹饰丰满,气势夺人。
元代釉里红大多呈灰黑色,器物以碗、罐居多。装饰简单,有缠枝莲、缠枝牡丹、草叶纹等。
明洪武年釉里红较为盛行,呈色浅红而带灰色。当时的器物釉面有的有纹片。除了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它均为糙底。装饰以线描为主,纹饰有缠枝菊纹、缠枝牡丹、缠枝莲等,与元代的人物故事、动物、鱼藻等图案相比,就显得简单了。器型除了瓶、壶外,还有盘、碗、罐等。
清雍正时的釉里红呈色鲜红且有层次,烧造 得极为成功,可谓历史高峰。当时器型有盘、碗、瓶等,纹饰以三鱼、五蝠为多见。
与青花瓷同时期,元代的景德镇瓷工还发明了釉里红瓷,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项目,可以说与青花瓷是一树绽开的两支并蒂花。
釉里红瓷是以铜红釉(氧化铜)在瓷胎上绘制蕴含纹,然后自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后,纹饰在釉下呈现红色,柔和美观。釉里红的制作是均窑紫红斑釉变而来的。钧窑的紫红斑纹原为自然形态,其形有的象蝙蝠,有的象鱼,其后渐次为人工所控制。
釉里红常常与青花配合装饰,称青花釉里红瓷,或叫青花火紫,形成一种别致的装饰纹样。由于烧制难度较大,元代的产量不多,留传器物也很少。现存的一件标有“至元戊寅”铭款的青花釉里红瓷器,是元代釉里流传至今的珍品。
用铜红料在瓷器坯胎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一层透明釉,在1200℃左右的还原焰中一次烧成,铜发红色,又在釉下,故名“釉里红”。纯正的铜红釉色彩华丽、气氛热烈,深受欢迎。早在唐代长沙窑,就偶有釉下铜红彩的产品。元代景德镇成功地烧制釉里红器。六十年代,河北保定曾出土元代青花袖里红制品。以后在江西高安也出土元代青花釉里红缸。菲律宾存有我国元代的外销釉里红器。到明代,洪武朝釉里红较为盛行,但红色往往晕散而不太鲜艳。宣德朝有成功的釉里红鱼纹高足杯等留世。明中期以后曾一度衰落,明末有小件器的生产。清康熙朝恢复明代前期水平,并新制釉里红、青花和豆青色的釉里三彩新品种。雍正时的产品更趋精进,不仅色泽鲜红,而且成品率极高,特别是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器上的青花釉里红品种更为突出。乾隆以后,釉里红的生产技术一直末能达到这一水平。
自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来,明代釉里红瓷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价位扶摇直上。1986年,一件明洪武釉里红牡丹莲花纹大盘在香港以940万港元为日本人拍走,据专家估计,此品当今若再上市拍卖,价位当在2000万港元以上!1989年,一件洪武釉里红牡丹菊花大碗更以2035万港元的创世界纪录价位在港拍卖成交。这一价位不仅是釉里红瓷品和明瓷拍卖之最,也是中国文物艺术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所创高价位纪录之一。至今,明代釉里红瓷品在国际拍卖市场的高价位一直保持稳定状态,几乎每件明釉里红瓷品,都能在拍卖市场上以不低于百万港元的价位成交!影响所及,清初釉里红瓷品,在拍卖市场上价位也直追明瓷。
按照瓷器鉴赏家的说法,本色地瓷器加彩始于宋代。至明代发明彩色极多,釉里红、釉里黑、釉里蓝即其佼佼者。所谓釉里红,即是先上一层白釉,再上一层红色,然后又上一层薄釉,最后再画上花绘纹藻。
近世瓷器市场上,将深红宝石釉之类釉里红瓷称为“郎窑”,而将红色玻璃釉、桔皮釉之类釉里红瓷称为“积红”。
其实近世以来,郎窑瓷品即已为瓷器商所重视。“郎”是指康熙朝监督瓷业之官郎廷极,而一般瓷商则误为雍正乾隆年间供奉内廷的法国人郎世宁。郎世宁并未监督造瓷。郎廷极官至江西巡抚,他监督造瓷之事,蓝浦《景德镇陶录》、阮葵生
《茶余客话》均有记载。而且,所谓“郎窑瓷”也有一层误会。所谓“郎窑瓷”,其实是指的明“祭红”之宝石釉,而不一定为后来的郎制。可见,“郎窑瓷”是对明清两代的釉里红瓷品的一种含混的称呼。
“祭红”发明于明代宣德朝,乃当时朝廷祭郊坛用品所创之色。又称“霁红”,是说其色“如朝霞霁色”。一名“积红”,又名“醉红”,还叫“鸡红”。这些都是由于当时无专门记录瓷品之书,而被瓷器商人们俗呼讹音所造成种种异名。前面已经说到,明代“祭红”被瓷商们分称为二:其宝石釉被称为“大红”,而瓷商们则将明清以来这类瓷品皆混称之为“郎窑”,另一种鲜红釉,则被瓷器鉴赏家们称为“积红”,如项子京《瓷器图说》即然。
宝石釉在瓷器鉴赏家口里又被称为“宝石红”,此品始于明代宣德朝,盛于万历朝,到康熙时仿制者已不如前,此后则成绝响。这种瓷器,大都为亮釉,极其名贵。亮釉是一种薄釉,宝石釉其明如镜,其润如玉,其赤如鸡血,其通如石之冻。谷应泰《博物要览》又称之为“西红宝石”。这是釉里红瓷中的极品,当红国际市场的釉里红瓷品即属这一类。
而被瓷器鉴赏家们特称之为“积红”的“鲜红釉”,其实和“宝石红”之“祭红”本为一物。二者的区别是,“宝石红”为深红,有小开片,无款识;“积红”(鲜红釉)为鲜红或朱红、粉红,不开片,有款识。“积红”惟因其釉色不如“宝石红”之透亮,其价值就大跌落了。
釉里红瓷品走红当今国际市场的原因,一则因其色调红透艳丽之美,令人叹绝;再则这类瓷品烧制工艺极难掌握,常有“千窑一宝”之说;三是明代彩料多采自外国,受材料限制,历朝烧制此品的时间都不太长久,清初所制,尚沿用前朝遗料,这就是造成釉里红瓷传世成品数量稀少而弥足珍贵、价位至今居高不下的原因了。
釉里红又分为:釉里红线绘、釉里红拔白、釉里红涂绘。
釉里红线绘,即在瓷胎上用线条描绘各种不同的图案花纹,这是釉里红最主要的装饰手法,但由于高温铜红的烧成条件比较严格,往往会产生飞红的现象。
釉里红拔白,其方法或在白胎上留出所需之图案花纹部位,或在该部位上刻划出图案花纹,用铜红料涂抹其他空余之地,烧成后图案花纹即在周围红色之中以胎釉本色显现出来。
釉里红涂绘,以铜红料成片、成块地涂绘成一定的图案花纹。
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
|
元代。通高29.5cm,横宽20.5cm。仓楼为亭式重檐,瓦由釉里红点彩串珠组成,飞檐、朱栋、雕栏,造型别致,华贵绚丽,充分体现了江南木构建筑的特色。脊吻塑双狮头,四角饰卷云,重脊中部各饰一朵云纹,正脊中部饰以带叶仰莲,上置扁平形矛头。仓楼系活动式装置,中有子母口覆盖于仓上,四立面下视均为四柱三间,仓楼内置宝座。正中后,以串珠组成“十”形镂孔图案,与前楼相通。两旁有亭楼,底层前后均为两柱夹仓。插板式活动仓门两侧用青料书直行楷书七言句对联,右联为“禾黍丰而仓廪实”,左联为“子孙盛而福禄崇”,横披“南山宝象壮五谷之仓”。后面柱间空档为墓铭,青料直行楷书,计12行,159字。左右亭正面墙各用红料楷书“五谷仓所”与“凌氏墓用”字。瓷匠把青白釉、红釉、褐釉、釉里红和釉下彩青花集中于谷仓之上,瓦垅欗杆均以串珠纹组成。楼阁及两侧亭楼上塑有10个优伶,有的手执掌扇,有的怀抱琵琶,有的吹箫弄笛,有的甩袖起舞。上下左右有人物十八个,姿态各异。色泽绚丽,造型奇特,精绝无双。1974年江西省景德镇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院。 |
釉里红芍药纹赏瓶
|
清乾隆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高:28cm 口径:9.1cm 足径:12.3cm 主题纹样用缠枝芍药花表现。芍药花朵的形状与牡丹相似,唯叶子形状不同。这件赏瓶虽然绘官窑款,却是民窑器,因为:(1)、此为民间流传器物;(2)、款识的线条比传承有序的官窑款细;(3)、胫部、圈足上所绘螺丝状叶子的笑靥纹与波线式卷草纹的用笔都比较草率;(4)、圈足足端尖圆且发浅棕色,乾隆官窑器的足端则浑圆且胎色洁白。为了便于官窑与民窑器物的比较,将此瓶收入本书。当时官窑实行官搭民烧的烧造体制,民窑器上绘有官窑款不足为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