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声:走在景德镇仿古商业街上,房子倒也古色古香,但经营的门类大多是比较现代的服装,到底,古代的商业街是个什么样子呢?恐怕大多数观众和我一样,无从知晓,今天,我们就来走走这毕家下弄,因为,许多上了年纪的居民告诉我,民国时期的毕家下弄,就是一条特别繁华的商业街。
几经兴毁,沧海桑田,今天的毕家下弄可以说是破旧危房的代名词,弄里的年轻的居民都在盼望着早点拆迁,好让生活发生一些根本的变化。
同期声:毕家下弄里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这样的一个门洞,看窑砖和青石板的颜色,是有些年代的,门楣上还有一块石匾,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我打算寻经问道,了解一下这个门洞和石匾的来历,却不想反倒得知了这两处宅子的不凡之处,朝东的这边是大名鼎鼎的奉新会馆,据说,当年一个名为赵寿延的扬州人,第一个将电影带到景德镇,就在毕家下弄的奉新会馆里,名字叫做明星电影院。
朝西的这家当年是粮行公会,就是米业的行会,繁盛的时候,几乎每天全镇各大粮油店的老板都要到这里来碰头,商议粮价。这正是,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
奉新会馆的墙头至今仍然保持着重檐飞翘的徽派建筑风格,老居民回忆,当年这里供奉着“令公神位”,应该是感念北宋杨家将满门忠烈的英雄气概而设,后来历经政治洗礼,当然也就不知去向了。
现场采访:原来在这条横弄的这一头,也有一个一样的门洞,与墙角相连的地方还依稀可辨,但说起石匾上的文字内容,都早已忘记了。
文化大革命以前,在毕家下弄还有一处采茶剧院,与奉新会馆的明星电影院遥相呼应,从规模看,当年必定是熙熙攘攘,门庭若市。
弄里的居民都还记得,当年毕家下弄里最多的是钉鞋店,在春雨绵绵的日子,打了桐油的钉鞋踏在青石板上,肯定是一番别样的风情。
现场采访:原来的毕家下弄,中间都铺着青石板,两边垒着石条,每天都有挑着窑材的工人穿行其中,弄子两边是林立的店铺,从酱菜店、爆竹店、寿方铺,到牛肉馆子店。当然最多的还是钉鞋店。
钉鞋店的老板:80多岁的杨宝秀老人。
就像如今的套鞋、雨鞋取代了打了桐油的钉鞋,新的仿古商业街也取代了旧的弄堂商业街,毕家下弄的繁华早已告一段落,但瓷都商贸的传奇仍在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