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在《陶冶图说》中写道院“造瓷首需泥土,陶炼尤在精纯,土星、石子定带瑕疵曰土杂泥松,必至折裂。”景德镇陶工从白土行买来的瓷料,就必进行配料和浸泡,一般是用三个木桶,中间一个小,旁边两个大,为一副。按一字形排成,规模大小、副数不一,一陶户一般有七八副,中间为粗桶,旁边为细桶穴如上图雪,淘时员个桶空着,准备装泥浆,另一个则装清水备用,陶工把原料不子击破,浸入水中,让其浸透,自然崩解。这叫“化不”。由于化不过程较长,通常在傍晚浸料过夜,便于次日精淘。
淘洗通常叫淘泥,坯房的打杂工淘泥时都是七八副桶同时进行,先把第一副粗桶搅拌,然后按依次一副副搅过去,搅匀后,用泥锅把上面较稀的泥浆舀起来,放在右边的空桶里,再把清水又加入粗桶,来回多次,逐次精淘,直淘到粗桶内无细料为止,最后剩在桶底的余渣,是沉淀下来的杂质,没有黏性,常有铁屑。在细瓷中是不用的,只有一些陶户把它铲去掺上其它不子,做成“渣胎碗”。淘泥是很注意秩序的,既不可淘反了缸,以免粗细难分,换水时既要舀清泥浆上一层水,又要掌平手脚不能荡,以免杂质掺入泥浆,泥浆淘好后是滤水。淘工把淘好的泥浆搅匀后,通过马尾筛注入搁泥桶内滤水,这种搁泥桶是用做匣钵的耐火材料做成的。因其多孔可滤去泥中多余的水分。一般在一户坯户内大概都有苑园至愿园只这样的搁泥桶,一字形排在晒架塘旁。泥浆放在搁泥桶内,水滤出慢慢变稠,打杂工不断把上边干的中间稀的搅混,等到干到泥巴可以用手捧起来,就可以放入泥房了。
员怨缘愿年,为适应现代化生产,市宇庙瓷厂组织科技人员精心研究,首次建立一组大型水簸池。这种水簸池,由淘洗池、沉淀池、调浆池、回水池、排渣池、分组池等五个部分组成,并配有浆叶搅拌机、湿式除铁器、水泵等机械设备,每天可精制细泥猿万公斤,比手工缸桶淘泥提高工效很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