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弄]:
明代浮梁黄姓居此,形成弄巷,名大黄家弄。园地势较高,易名大黄家上弄。
在采访过程中,老人们谈及了红旗瓷厂在这条巷子里的那个彩绘车间,谈到了热闹红火的那些日子,还有钱庄、油盐店以及舞龙灯的记忆……
鲜活的讲述如同在读一本小巷回忆录,对于巷中的老人而言,其中的生动片段至今仍历历在目。
居委会驻地。
大黄家上弄东至中华南路西侧248号,西至中山南路东侧201至203号。长300米,宽2米。水泥路面。
大黄家下弄东至中山南路160号,西至沿江东路东侧。长260米,宽1.9米。水泥路面。由上弄派生而来。
红旗瓷厂的红火记忆
去大黄家弄的那天,阳光明媚,心情出奇好。由于第一次没能找到巷中的老人,这已经是记者第二次造访这条小弄。站在巷口看着一边老屋被拆后砌起的围墙,和另一边带着历史余温的老房子,感觉那些老街坊的影集被时光打印机冲洗了出来一样,似乎瞬间便雀跃于眼前。阳光仿佛是一道尽职的分界线,背后尘土飞扬,眼前阳光明亮,那感觉真好!采访过程中,老人们谈及了红旗瓷厂在这条巷子里的那个彩绘车间,谈到了热闹红火的那些日子,还有钱庄、油盐店以及舞龙灯的记忆……鲜活的讲述如同在读一本小巷回忆录,对于巷中的老人而言,其中的生动片段至今仍历历在目。小巷子的故事,也许将永远印在老人的心底,他们点点滴滴的讲述,让人们又回到了那个过去的年代,回忆中串起的一个个片段,令人回味不已。
1930年出生的张杏花老人自1955年搬进大黄家弄,至今已住了五十多年。
“当年我在红旗瓷厂成型车间上班,在弄堂里有一个红旗瓷厂的彩绘车间,那时候三四百个人在一起做事,场面相当热闹。”张杏花介绍说。
顺着张杏花说话时所指的方向,记者注意到,如今的大黄家弄一边是住户,而另一边则被一堵白色的围墙围了起来,彩绘车间现在早已拆除。再也难见当年的踪影。
家住大黄家下弄103号,今年77岁的欧阳银春老人和张杏花是同事,她在当年的红旗瓷厂里负责贴花。在她的记忆中,当年搞计件生产时,工人的积极性相当高。
因为做得多工资也多,很多同事都会做到很晚才下班,加班加点成了常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红旗瓷厂的彩绘车间自然也不会例外,小巷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忙碌的身影,那是红旗瓷厂的工人们为赶工而在努力工作。
据说,这小巷中一半都是红旗瓷厂的职工,如果有人建议将这条弄巷改为红旗弄,也许不会有人反对,红旗瓷厂的红火记忆,可以从这条巷中的彩绘车间得到印证,只可惜,彩绘车间早已不复存在了。
“那时候二三十个大碗堆在一起,我也是一下就抱了起来,辛苦是蛮辛苦的。不过,收入还不错,那时我的工资和车间主任一样多。”欧阳银春老人这样回忆道。
钱庄和油盐店的回忆
见惯了影视剧里大大小小的钱庄,只要一提钱庄,很多人都会把它和《大宅门》里的经典镜头联系起来。看过《大宅门》的观众,恐怕难忘白二奶奶摘匾那一场戏。
在白文氏看来,店卖了,但是祖宗没有卖。百草厅正是凭着老字号的信誉,才能到各个钱庄借钱,也能从各地供货商处赊账。诚信对于钱庄而言,是最大的财富。在很多人看来,人们对于钱庄的原始记忆不过如此。
大黄家弄的钱庄不如影视剧里那般有名,但百年老屋的历史沧桑也足以令路人侧目,驻足观看。位于大黄家下弄1号的这座老屋,外墙上还残留着历史的余温,那些钱庄老字号里,钱庄掌柜点着银票,对账的镜头依稀可以看到,就像是在墙面上播放着黑白电影,历史的片段不时浮现眼前。
早期的钱庄,大多为独资或合伙组织。规模较大的钱庄,除办理存款,贷款业务外,还可发庄票、银钱票,凭票兑换货币。而小钱庄,则仅仅从事兑换业务,俗称“钱店”。这是记者所了解的有关钱庄的解释。
“这座老屋20世纪一二十年代曾是钱庄,也就类似现在的银行,是专门管钱的地方。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时才改成了油盐店,这房子已经有一百多年了。”由于耳朵不太好使,今年84岁的黄长康老人通过儿子,向记者描述老屋的历史。
那些舞龙灯的日子
熊长生自打9岁时,就住在五间头,对于大黄家弄的记忆,他记得最清楚的莫过于过年时舞龙灯的日子。
尽管他今年已经85岁了,但思路还很清晰,腿脚也很利索。为了能和记者沟通更顺利些,他甚至主动要求来到大黄家弄社区居委会办公室,“找个宽敞的地方聊聊”。
熊长生老人说,大黄家弄的由来,其实是和这里曾经有很多黄姓住户有关,这样的说法,记者也从《景德镇市地名志》中得到了验证。
老人告诉记者,上世纪四十年代时,每到过年,街上就会有各式各样的龙灯卖。
晚上舞龙灯,对于当时才十几岁的他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消遣。
“那种竹制的龙灯,有龙头、龙身、龙尾。在龙头上还有点好的蜡烛。在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时候最为热闹,马路上到处是人,舞龙灯也成了最好的消遣方式。那时候我自己就亲自尝试过,的确是挺有意思的。”熊长生不无留恋地回忆说。
大黄家弄如今已剩下了一半,另一半已经成了围墙的一面,早已没有了住户。关于这条小弄的历史,能想起来的人并不多。但是那个会讲述历史的钱庄却深深地印在记者的脑海中。据巷中的老人讲,钱庄曾遭过一次火灾,屋子的一半被烧毁,但它留给大家的想象空间却是无限的,那些钱庄的往事,通过老人的一段段描述而逐渐清晰,就像这小巷的历史,带着余温,慢慢靠了过来……
有个会讲述历史的钱庄
去大黄家弄的那天,阳光明媚,心情出奇好。由于第一次没能找到巷中的老人,这已经是记者第二次造访这条小弄。站在巷口看着一边老屋被拆后砌起的围墙,和另一边带着历史余温的老房子,感觉那些老街坊的影集被时光打印机冲洗了出来一样,似乎瞬间便雀跃于眼前。阳光仿佛是一道尽职的分界线,背后尘土飞扬,眼前阳光明亮,那感觉真好!采访过程中,老人们谈及了红旗瓷厂在这条巷子里的那个彩绘车间,谈到了热闹红火的那些日子,还有钱庄、油盐店以及舞龙灯的记忆……鲜活的讲述如同在读一本小巷回忆录,对于巷中的老人而言,其中的生动片段至今仍历历在目。小巷子的故事,也许将永远印在老人的心底,他们点点滴滴的讲述,让人们又回到了那个过去的年代,回忆中串起的一个个片段,令人回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