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不务正业的巴子爷
上了点年纪的镇巴佬,估计很少没人听过巴子爷的大名的,他的本名已无法得知,“巴子”两字是形容他的外貌特征,即光头的意思。
听老人们讲,巴子爷出生于1879年左右,父亲是个无可救药的赌鬼,在欠下别人一屁股债后,说是跟随朋友外出学做生意,然后从此无影无踪,再也没在镇上出现过。债主拿着欠条追上门来,将巴子爷母子两人赶出家门,说是要拿他们的房子充抵赌债。
巴于爷的外公外婆没办法,只好把女儿和外孙接到了位于酱油弄的家里。那年头的景德镇陶瓷业,很忌讳女人的参与,甚至有种说法,如果在烧窑时有女性经过窑炉,那就会发生“倒窑”现象。巴子爷的母亲找不到事做,只好帮人纳鞋底弄点钱补贴家用。
尽管父亲是个十足的败家子,但巴子爷却天资聪颖,6岁时曾跟着弄子里窑户老板们的少爷们,跑到会馆(当时镇里的会馆多兼具学堂的作用)里玩。尽管没有课本和教书先生晰旨导,但巴子爷趴在窗户上旁听,回家后就自啪当天先生教过的生字给写下来。
为此巴子爷被母亲打了无数回,因为按照他娘的想法,是打算让自己的儿子跟随他外公学瓷雕手艺的。巴子爷的外公的瓷雕本领远近闻名,尤其是塑造的干手观音像,更是堪称一绝—那观音不仅法相庄严,而且18只手或双掌合十、或手持玉净瓶等各种法宝,令人啧啧称奇。
“穷人的孩子念什么鬼书,学门手艺才正经。”巴子爷在母亲的威逼下,不得不在8岁的时候,跑到外公做工的作坊里“揉泥巴”。说来也奇怪,不过仅几年的功夫,十四五岁的巴子爷就得到了老人家的真传,其独立制作出干手观音瓷雕,和他外公的作品放在一起,别人几乎看不出任何区别。
这让外公他们一家人都很高兴,认为假以时日,巴子爷将来一定能成为小有名气的瓷雕师傅。可就是有一点巴子爷让人很头疼,就是他经常跑去看人家挑坯、出窑和运瓷器,甚至在炸油条的摊子前一站半天,回到作坊后就将他看到的东西给捏出来。
开始巴子爷称这是为了“练手”,所以才将利坯工人和小摊贩什么的用泥巴捏出来,雇佣他的作坊老板也就没说什么。直到巴子爷干手观音也不怎么用心做了,而是花了大把时间捏了一套所谓的“瓷工百人像”出来,这才让大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那“百人像”的主角全是窑房佬和挑坯工之类,几乎就是把陶瓷生产的过程用瓷雕的形式再现了一遍,这可把老板气得够呛:主顾要买的瓷雕是观音罗汉以及狮·虎瑞兽,这臭陶工的像咋会有人要?于是老板一怒之下,辞退了20岁刚出头的巴子爷。
当时巴子爷的名声已超过了他外公,于是很快有人接着聘请他,可被人认为是“鬼上身”的巴子爷,继续捏那些“不能卖钱”的东西。于是他一次次被辞退,直到再也没人请他。而他不务正业的恶名也传扬了出去,所以直到30多岁,也没哪家的大姑娘愿意嫁给他。
最后潦倒的巴子爷只好以帮入挑坯为生,身子骨不那么结实的他一次挑不了太多,因此经常被人责骂,瓷雕手艺也逐渐荒废下来。5d多岁的时候,不知害了什么病卧床不起,不久便一命呜呼,一辈子都没能娶上媳妇。
据称曾有个外地人想买他当年做的那套“百人像”,被告知早被巴子爷的老板砸了个粉碎。而巴子爷也被搞雕塑的艺人列为不上进的典型,听说直到解放前,学瓷雕的小徒弟,听到师傅讲的第一句都是: “千万不要学那个巴子爷……”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