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县 浮梁于唐朝武德四年(621年)设县,始称新平县,距今1380多年的历史,因“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故于唐朝天宝元年(742年)得名浮梁县。 江南第一衙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知县一般是七品官,浮梁县衙被誉为“江南第一衙”是因为浮梁的知县官居五品,而且这个县衙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县级衙署。浮梁地处皖、浙、赣交通要道,在唐朝就是江南最重要的茶叶集散地之一,上缴的茶叶税收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三,宋朝以后,浮梁县下属的景德镇瓷业税收数额巨大,元、明、清三代朝廷又在景德镇设立专门烧造皇宫和官府用瓷的御窑厂,所以浮梁的知县一直官位较高。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可见当时浮梁茶叶已颇具声名. 县衙构造 浮梁县衙署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一年(816年),一千多年来屡建屡毁,现在保存下来的浮梁县衙门是清代道光年间重修的。原占地面积6万余平方米,房屋300余间,因为本县知县官居五品,故其衙署比一般衙署规模大。这座衙署是严格按照清代县级衙署的规制设计建造的,主体建筑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沿着中轴线两侧排开,保持对称格局,整体方位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又有照壁、八字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等繁复的构造,但整个衙署的设计,给人的感觉却是庄严与轻松并存,厚重与俏雅交辉,很有艺术风味。衙署的周边是庭院,封以封火马头墙,高大坚固,是江南典型的衙署建筑,蕴涵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现存的清代浮梁县衙始终未施朱漆,雕刻也较为朴实素净,与传统衙署建筑的装饰很不相称。这说明当时国库空虚,地方财力薄弱,清代开始走向衰败没落。不过它仍然是专家学者研究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实物标本和后人领略封建社会地方基层政权机构原始风貌的良好场所。 照壁:照壁是县衙大门前的屏蔽物,是按道教习俗修建的,它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独有的形式,主要增加建筑群的气势,同时也可以挡住外人的视线,使他们不能对衙门内的活动一览无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官僚保守的作风。 头门:头门俗称八字门。地面呈八字形,影壁呈八字,主体墙也是八字形。过去有句俗话说“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就是指这一类县衙。大门两侧立柱上悬挂着一副楹联:“治浮梁,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这是封建官吏的一种自我勉励,也是一种自我标榜。 大门东边是击鼓鸣冤的地方,有人告状或有紧急案情时才击鼓,知县闻声升堂。如果无缘无故击鼓,就要惩罚击鼓人。西边有两块碑刻“诬告加三等”、“越讼杖五十”,如果告状诬陷别人,就要罪加三等;若越级上诉告状,就要挨五十大板。 仪门:仪门是县令举行仪仗恭候迎接上级官员的地方,有中门、东门和西门。 六房:衙院东西两侧是六房建筑。吏、户、礼、兵、刑、工六个职能部门在中央称为“六部”,在地方称为“六房”。 大堂:大堂即正堂,取名为“亲民堂”,表示县官是人民父母官,与人民相亲相爱的意思。这里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和迎接圣旨的地方。 二堂:二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接待外地官员、商议政事的地方,东西各有厢房,为知县书房茶室。 三堂:三堂是明代以前知县办公的地方,东西各有两间厢房。 花厅:三堂后左右为东西花厅,是知县娱乐的地方。 后花园:三堂后面有五亩地的后花园,有假山、亭阁,是知县与其县官回避政事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