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了了亭陶瓷艺术馆 |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景德镇瓷器款识 | 藏品鉴证实录 | 影视中心 | 景德镇艺术瓷器拍卖指数 | 瓷业纪实 | 了了亭名瓷商城 | 景德镇陶瓷艺术名人录 | 艺术家电话黄页 | 网站导航 | 关于了了亭 | 
您现在的位置: 景德镇陶瓷在线 >> 陶瓷艺术文章中心 >>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 景德镇陶瓷文化民俗 >> 文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图文]难寻其踪的那对石鼓           ★★★ 【字体:
难寻其踪的那对石鼓

作者:王勇   文章出处:景德镇一周   更新时间:2008-12-14 13:09:47
 

 

里弄
    因明代此巷内富户人家门前有一对石鼓,故人们将此地称之为石鼓里。
    严格地说,大部分石鼓里的居住者都不是“原住民”,基本上都是近年来才移居到此。在该弄居住三十年以上的居民屈指可数,他们称解放前这里的房子有不少是“红店”(旧时以家庭为单位的制瓷手工作坊),同时还住着一些窑老板。
地理
   据《景德镇市地名志》记载,石鼓里北起戴家上弄72号,南至陈家弄。长70米,宽2.2米,水泥路面。据当地居民介绍,2005年11月底,戴家弄街区改造项目开始实施,随着一条崭新而宽阔马路的出现,如今的石鼓里在改造过程中仅剩下一半.
景德镇一周记者 王勇/文
故事
八卦镜与外来客
  对于陌生人的到来,石鼓里的居民们似乎并没有多少警惕性,哪怕这个不速之客在自家门前停留良久,并对着房子的外观打量半天。   
  记者探访石鼓里时,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这里的居民,都缺少几分寻常都市人常有的那种“自我防御机制。
  但你必须得小心冷不丁从身后蹿出“警卫”们,那是居民驯养的家犬,它们会一直对着你狂吠。不过只要你不对它以及它所守护的主人家表现出敌意,它们便会一声不吭地趴在地上,偶尔抬起头摇着尾巴看着你。
  尽管石鼓里的“原住民”不多,但如今的居住者们仍保留着前任房主的习惯,那一直钉在门上的各类辟邪沂福物品,便可证明这一点。这些小物件多为铜制八卦镜,有的则只是一面普通小圆镜,其实在不少老弄堂里,都能找到门前放置镇邪物的住户,但就“悬挂率”而言,似乎都难以
和石鼓里相比。
  如果你稍加留意,便能发现这里活跃着一群都昌口音的男女,他们年龄约在30岁上下,以较低的价格租住在民居内。在当地人眼里,这些外来客每天都是旱出晚归,到家后便从带回来的塑料编织袋里,倒出大堆还沾着泥土的碎瓷片,然后由其中的女性成员对这些瓷片进行清洗。
    时间长了,人们才逐渐了解到,这些入以挖掘并贩卖古瓷片为生。由于这片区域的地下遍布丰富的民窑遗址,因此他们才选择在此落脚。
石鼓就是下马墩?
    79岁的曹正金称年少时,曾亲眼看过传说中的那对“石鼓”,甚至还经常坐在上面玩耍。按照老人的说法,这对“石鼓”高约1米,表面十分光滑。当年曹正金向父亲询问过“石鼓”的来历,得到的答复是“这是有钱人家的马墩”。
    据说当年石鼓里住着一户人家,不仅户主富甲一方,而且还与权贵人士多有交往。来访者往往骑马前来,于是便设立了上马墩、下马墩各一只,以方便这些客人下马及上马之用。历经岁月变迁,这对“石鼓”仍得以保留,直到20多年前,来了一批人对该弄破旧不堪的道路进行修补,路修好之后,“石鼓”也不翼而飞。
  记者通过翻查资料得知,古时大户人家门前放置的石鼓与马墩,应是两种不同的事物。马墩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石鼓则具备象征与装饰的双重意义,根据曹正金的叙述,可以判断他所看到的应该是“马墩”。而作为弄堂名称起源的“石鼓”,可能旱就消失了。
饱受灾劫的避难所
    对于曹正金而言,石鼓里就是他们一家人的避难所。
    据史料记载,1916年景德镇境内(舍浮粱县)的人口高达409523人,而到1938年,这一数字却锐减至172533人。除了因战乱、灾荒而导致人口大量外流,造成这一现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瘟疫的流行。
    1944年,景德镇再次闹起了瘟疫,那时曹正金还住在小花园弄,他也未能躲过病魔的袭击。
    这次瘟疫来得比以往更为猛烈,他有位邻居正当壮年,跑到河边挑了担水准备回家,刚踏上台阶没走上几步,便“砰”的一声倒在地上。周围的人赶紧上前,用手指放在挑水者的鼻子下方,发现他已停止了呼吸。
    慌张的人们将病患送往医馆,但镇上的郎中们压根就忙不过来。有时郎中为病人确诊以后开出药方,而家属跑去药房抓药时,却被告知药品早已销售一空。当时有位名医叫江善文,很擅长对付瘟疫类的病症,家中还开有一间“江广和堂”药房,却也因药材跟不上供应,面对日益增多的病人而束手无策。
    更为惨烈的是,当时住在曹正金附近的人家中,竟有一家上下全都染病而亡的事情发生。用曹正金的话来说,在瘟疫流行的“重灾区”里,其居民是“十个中就要死掉九个”。甚至有些人准备埋葬死去的亲友时,连棺材都买不到——因死的人实在太多,就连棺材店都出现了脱销现象。
    迷信的人们便把庙里的关公塑像抬上了街,祈求神明的保佑,宽恕世人犯下的罪孽。但这种努力显然无效,瘟疫依然在肆虐。许多人为了逃避瘟疫的魔掌,纷纷逃到了乡下老家,使得许多行业陷入停滞。而此时一些奸商却乘机囤积居奇,油,盐、米等必需品的价格飞涨,让本已苦不堪言的老百姓,生活雪上加霜。
    忍无可忍的老百姓,便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打派头”活动,将那些高价出售油盐的店铺砸了个稀烂。但在惩罚了那些奸商之后,形势却有些失控,缺乏安全感而又狂怒的人们,又将棍棒指向了“金花店”——专门用于贩卖洋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肥皂”)、洋火(火柴)、毛巾等日用品的店铺。
    演变成劫掠的“打派头”持续了好一阵,这让本已濒临绝境的景德镇经济,又向破灭的边缘迈进了一步。曹正金的家人并没有去趁火打劫,而他本人在一位郭姓郎中的救治下,也有幸捡回了一条命。
    也许是为了远离瘟疫高发区,曹正金的父亲在石鼓单买下一块地皮,请工匠建造了一栋私房,从此这一家人便在此定居,那年曹正金正好15岁。
    但被曹家人看成“避难听”的石鼓里也是命运多舛,在抗战期间几乎被日军飞机给炸平。据曹正金回忆,当时有数家红店、一家豆腐铺都毁于战火,而他家对面的一大片建筑更是被完全夷为平地。
满弄都是窑老板
    解放前的石鼓里,居住者主要是红店业主、窑老板,还有一些小作坊(如那间被飞机炸掉的豆腐铺)的老板。曹正金戏称旧时的石鼓里,“弄子里走动着的人全都是窑老板”。
    石鼓里内较为有名的窑老板当数刘氏兄弟,冗长刘书基去世较旱,因此生意全由弟弟刘书备打理。刘书备烧的是槎窑,主要生产渣头碗、蓝边碗等粗瓷,在当时就产量而沦,算足中等偏上规模。
    1950年前后,70岁左右的刘书备过世,刘家生意就此停顿下来。这似乎可以作为石鼓里发生重大变迁的历史分界线,自此居住在这里的窑老板们便开始搬到别处居住,而红店也纷纷关门大吉。至今仍可见到刘氏兄弟当年居住的房子,外墙“祖国花朵”等红色字迹依稀可见,估计应该是
涂抹于上世纪80年代。
    “现在,石鼓里的建筑,有不少都是公房。”曹正金看着那些曾进行简单翻修处理的旧房补充道。

 本站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提供资源共享,以任何方式转载及引用本站内容,请通知本站,并在醒目位置注明出处! 
 本站资源在任何第三方被公布或引用,但没有履行上述义务,本站将依法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追究侵权责任。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董家岭-瓷行老板云集之处
    苏家畈这里有“窑神”保护
    强家弄的余家老屋故事
    筒子楼的记忆
    青石街:唐宋时期的闹市区
    安仁县周国帧陶艺馆和国桢陶
    邓老板:不好的瓷器全砸掉故
    詹家上弄 唐朝时詹家人在此硼
    不要让“技艺”成为记忆
    风车弄有个“万能继”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