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艺术陶瓷的走向--吴颖 (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 早在史前的石器时代, 就已有土器的制作, 尤其史前的彩陶,形式种类繁多,装饰技法与样式丰富多样,可以说是中国书法、绘画发展的起源。长久以来, 历代陶瓷艺术工匠创造出许多杰出的陶瓷器, 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思想感情和伟大的创造力, 富有崇高的审美理想、永恒的艺术价值,使得中国陶瓷艺术在世界艺林中独树一帜。但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瓷业由盛而衰,至1 949年前陶瓷业几近人亡艺绝的境地。建国后, 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恢复发展陶瓷生产工作,才使陶瓷业获得重生。国家为了提高陶瓷艺术的质量和科技水平, 开展了陶瓷美术教育,建立陶瓷研究机构,恢复古代名窑的生产技术,举办各种展览以及国际间的交流等举措。50年代期间,全国各大美术院校先后开设了陶瓷学科,这些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对提高陶瓷队伍的文化素质起着决定作用,也为陶瓷艺术最终从手工艺的民间性走向纯艺术的舞台埋下伏笔。 上世纪中叶,一批老艺术家就着重在综合发挥传统优势和现代绘画及装饰艺术魅力的取向上探索陶瓷艺术的新形式,推动了现代陶艺事业的发展。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趋开放活跃的政治形势为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艺术家蕴蓄已久的形式冲动和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孕育出一种比例匀称、色彩优雅的造型语言。一批具有深厚艺术功底和丰富社会经历的艺术家,很快地建立起一种带有唯美特色的表现模式,追求和谐形式的建构,专注形式美的表现,在造型装饰上反复玩味形式元素的组合变化。这些前辈艺术家的审美倾向,通过教学和创作对当代艺术陶瓷多元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人才。 80年代是现代艺术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绝大部分风格和形式都可以在那个时代找到发展的源头和轨迹。在国内, 80年代中期陶瓷艺术界出现一种从民间传统和原始文化因素中吸取养分和素材的创作倾向, 以其清新而粗犷的气息令人注目.这种倾向的陶艺创作,试图充分体现艺术家的自由个性和材质的自然属性,造型粗放、质朴、不事雕琢,显示出一种稚拙之美。其作品上那些不加掩饰的粗糙的质地及烧造的印迹, 很容易唤起人们对乡土、对自然生存状态的眷恋, 赋予现代人一种富有原始活力的审美境界,打开了一条表达朴素审美趣味、抒发自然情感的艺术通道。长期以来民间陶瓷被贬为匠人之事, 不登大雅之堂,严重影响其应有的地位。它们的创作者既是手工业者又是农民,每年都要从事制陶和耕作,他们所接触的都是以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民间乡土文化, 耳濡目染的是地方戏剧、民间年画、剪纸、刺绣等,形成的文化修养是典型传统的。 民间陶瓷虽然是在符合实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的,但它的生产制作却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创造活动。这些制作者们善于驾驭想象构思,发挥创造力,在造型上注重功能的合理,抛开那种盲目追求对自然形态的摹拟方法, 以直接的、单纯的、朴素的思维来考虑造型形式, 以传统陶瓷造型样式为楷模,结合具体的需要,成功地把功能效用和形式美感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实用而又美观的陶瓷制品。中国民间陶瓷表现出的淳朴的手工意趣,把冷漠无序的黏土融入人的智慧和感情而变成有型、有用、有情的器物。它不仅在造型上保持完整的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如讲究韵味:在泥料成型时, 同样存在着情感的抒发,讲究整体贯气,开合有序,起伏有致,并以静态为准,造型追求安静平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把普通的原材料之美无以复加地充分演示出来,让人领受轻松快适、行云流水般的韵味, 自然天成的美感。 90年代的综合风格占主导地位, 艺术家在更加注重个体经验和个人风格树立的同时,又开始更多地考虑与社会、环境的融合, 更加关注人性和心理的问题。 陶艺创作表现出三个明显的趋向。一是在坚持传统技艺和使用格式基础上向前发展,虽然其创作样式比较平稳,缺乏风格上的强烈反差,但艺术家在讲究制作技艺精良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艺术个性、审美情感的表达。二是通过对传统技艺和实用格式的“变异”来追求陶艺的新意, 这一创作趋向多在古典器型上做文章。在陶艺家手中以往那些具有特定实用。。......本文未完,请阅读pdf格式的全文,提示:本文为pdf电子书,在线阅读和下载阅读需要Adobe Reader(免费)软件支持。
在线阅读:试论艺术陶瓷的走向--吴颖
下载:/Article/UploadFiles/200710/20071029134722433.pdf
Adobe Reader(免费)软件[本站下载7.0版29兆已获授权]8.10版48兆[Adobe官方下载][天空站下载][华军站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