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文章中心
了了亭商城
陶艺词典
影视中心
拍卖指数
网站首页
艺术文章中心
瓷器款识图库
藏品鉴证实录
陶瓷视频库
陶瓷拍卖指数
艺术家黄页
景德镇陶瓷名人录
陶瓷工艺美术词典
【 了了亭商城 】
【 名家茶壶,精品小件 】
当代陶艺鉴赏与收藏
陶瓷艺术研究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名人访谈录
收藏真伪辨析
收藏品市场·故事
瓷海萍踪·文化·历史
了了亭谈收藏
陶瓷艺术创作溯源
景德镇陶瓷艺术界信息发布专栏
景德镇陶瓷新闻
景德镇陶瓷市场信息
名家作品欣赏
陶瓷工艺知识浅析
其他
民国瓷
建国后
太少红狮
茶壶专篇
桃花美女图案篇
晚清-民国瓷瓶篇
笔筒、帽筒类
盘形、碗类
罐类
杂件类
彩绘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颜色釉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雕塑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其他类陶瓷藏品鉴证实录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含十八画以上
大师电话黄页
教授电话黄页
高级工艺美术师电话黄页
陶瓷艺术家电话黄页
补充栏目
陶瓷300问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以上或其他
雕塑
青花
斗彩
粉彩
新彩
釉里红
颜色釉
古彩-五彩
综合装饰
现代陶艺
周国桢(教授)
戴荣华(国大师)
王恩怀(国大师)
汪桂英(国大师)
陆如(国大师)
吴锦华(国大师)
宁勤征(国大师)
郭文连(教授)
王安维(教授)
彭竞强(省大师)
袁世文(国大师)
戚培才(国大师)
戴玉梅(国大师)
程曲流(省大师,教授)
李一新(省大师)
王秋霞(省大师)
秦胜照(省大师)
李磊颖(副教授)
刘乐君(副教授)
刘翮天(国家级专家)
陈庆长(老艺术家)
杨杰 麻晓武(高工)
吴伟明(高工)
余劲松(龙盛轩茶具)
李云峰(高工)
胡达民(高工)
徐国明(高工)
汪雪媛 江葆华(高工)
赵坤(高工)
张万莲(高工)
曾静(陶瓷学院研究生)
陈齐招 夏奇奇(高工)
王静(院校老师)
李申盛(高工)
汪则东(高工)
蓝磬阁
王金泉
江龙(高工)
刘远长雕塑作品
网文转载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授
陶瓷院校美术副教授
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院校美术教师
经省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经景德镇市评定的高级工艺美术师
陶瓷艺术家
仿古陶瓷精品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验证码:
保持登录状态
没有帐号?
点此注册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
了了亭-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
艺术文章中心
>>
收藏品市场·故事
>>
正文内容
瓷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瓷都美术家》张晓东
来源:
了了亭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2日
【
收藏
】
【
查看评论
】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更多
编者:景德镇景东陶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晓东的文章,见地深刻,透射出深厚的家学渊源和扎实的实践功底。其曾外祖父徐仲南为著名的“珠山八友”之一,父亲张松茂为全国陶瓷行业唯一获“首届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殊荣的艺术家,母亲徐亚凤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弟弟张晓杰、妹妹张慧均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可谓家学真传承,一门皆大师。
中国瓷画艺术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陶瓷匠师借助文人书画装饰瓷器,迁客骚人借助瓷器寄托情感,伴随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发展,二者结合越来越多,越来越紧密。在由发端到成熟乃至升华的漫长过程中,既有瓷器由普通的实用器具逐渐工艺化,又有书画艺术逐渐装饰化的两个发展脉络,二者相互交融,给瓷器注入了独特的东方艺术神韵。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紧密结合,瓷器不再仅仅是普通的实用器具,从实用性发展带艺术化,它富含了独特的艺术气质和文化内涵,并从传统中国书画艺术的沃土中脱颖而出,发展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完成了本质的蜕变,其影响历久不衰,深受喜爱。
景德镇作为中国制瓷业的杰出代表,其瓷画艺术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发展,到晚清民国时期通过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以及“珠山八友”等陶瓷艺术家的探索实践,进入到一个“文人瓷画”的全新世界,瓷画艺术从此开始了它的黄金时代。这类“文人瓷画”作品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表现,以及对笔墨情趣的追求,把作者的人品思想、才情学识表现得一览无遗,整体贯穿着一股浓浓的文人气息。
瓷画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对于其艺术审美特征如何理解?当代瓷画艺术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传统和创新是相互对立的,还是相互融合?景德镇当下瓷画艺术界的两大主流,也就是所谓的“传统派”和“学院派”。其不同解释和看法,概括来说:传统派认为,只有传统的才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沿袭传统,才能将瓷画艺术发展传承下去,才能受到大众的喜爱;学院派认为,传统是束缚艺术发展枷锁,只有摈弃传统,才能创新发展,才是真正的艺术。
1981 年,我进入轻工业陶瓷科学研究所艺术室从事陶瓷艺术研究和设计创作。与圈内其他人相比,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出生于陶瓷世家的我,陶瓷艺术家学渊源深厚。祖父张德生随刘雨岑学习陶瓷艺术创作,曾外祖父徐仲南是声名遐迩的“珠山八友”之一,外祖父徐天梅被誉为“雪景大王”,父亲张松茂、母亲徐亚凤都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对于陶瓷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我从小就耳濡目染。父母的言传身教,多年的陶瓷艺术创作实践,使我对传统的理解和对创新的追求有自己的认识。
1997 年,我有幸参与由父亲主持的江西省人民政府为香港回归而设计的礼品瓷《紫归牡怀图》瓷板画创作。在接受任务后,我们对器型、题材的选择,画面的布局,色彩的运用等等问题反复酝酿。最后决定用“牡丹”作为画面主题,因为牡丹是我国人民深受喜爱的国花,以其雍容华贵的姿态傲然屹立于群芳之首,被誉为“花中之王”,受到无数文人墨客和丹青大家的推崇。唐代诗人刘禹锡有“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的动人诗句。历代丹青高手,均有上乘佳作传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学习范本。
首先在器型上我们选用平面的瓷板,一般来说绘画者都觉得瓷板的平面构图布局和描绘要比瓷瓶简单容易。但殊不知,平面上的画面让观者一览无余,只要在构图布局、线条和色彩,甚至文字书写任何一点上稍有偏差就会形成败笔,要完成一个近乎完美的作品,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瓷板,一是从“大气”考虑,瓷板表面积大能显出气势;二是气势与主题契合,将牡丹的华贵气韵和紫荆的飘逸洒脱完美展现;三是便于欣赏,不用移形换位便能从不同角度进项观赏。
父亲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几十年,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循迹求新,艺趣广泛,技法精深,达到了“集众家之长,成一家之法”的艺境。我随父亲学艺多年,深得其艺术精髓,创作的牡丹画作品为数众多,且在父亲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所具有的特定风格。要完成这项任务应该是没有丝毫问题的,但毕竟这是作为四千万江西同胞送出的礼物,从头到尾都不可以掉以轻心。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如何让作品与香港回归这一主题切合时,一时之间大家都陷入茫然之中。此时我突然想到,香港的区花是紫荆花,“紫”与“子”同音,巧的是“牡”与“母”同音,香港回归犹如一位游子回到母亲的怀抱,把国花牡丹和香港区花紫荆花结合起来,“紫归牡怀图”就在偶然中出现,创意一提出来便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创意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可能只是一个“闪念”的结果,然而,这个“闪念”却是来源于平常生活的积累,这其中苦辣酸甜滋味中所凝聚的是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紫归牡怀图》的创作完全没有按照以往牡丹题材的创作套路,在构图布局和线条色彩上有所创新。线条作为基础和骨干,在描绘上用精谨细腻的笔法来勾画,着重突出线条的细腻、工整、婉转。设色明快艳丽,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色彩的审美情趣,其精髓在于充分显现独具魅力的东方神韵。在处理“形”与“意”上,以意为主,不完全拘泥于物体表面的形似,而是强调主题“表现”。形象的塑造以线条色彩为主,注重用笔用色。在构图布局上不过与讲究焦点透视,而更多强调抒发主观情趣,以形写神,从而达到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繁茂的枝叶和盛开的花朵,犹如慈祥的母亲张开双臂迎接游子的归来。《紫归牡怀图》瓷板画现已成为经典之作,成为众多习画者的范本和模范的对象。通过《紫归牡怀图》的设计制作以及近年来的创作经历,我认为:“传统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创新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不同时代运用新的手法和新的思路来诠释传统。”因为,纵观景德镇瓷画艺术,无论其表现形式和艺术语境,尤其是精勾细染的艺术技法,在其根本上离不开瓷画艺术千百年来所富含的艺术营养。对传统营养的汲取,会敏锐我们的视觉,会开拓我们的胸怀,只有置身其间,眼心结合方能领略出作品的神韵和文化背景,从而达到陶冶情怀之目的。
中国的瓷画艺术是在古老文明环境中产生的一朵艺术奇葩,强调的是意境,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作者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高度和谐的体现。创作者把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於咫尺之间,欣赏者从有限窥视到无限,於咫尺之间体味到百里之势。正是这种由面到点的创作过程和由点到面的欣赏过程,使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得以充分展现,从形象的欣赏到想象的发挥实现二者心灵的沟通。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瓷画艺术是民族的聪慧与创造力最集中的表现之一,它蕴涵着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天人合一、仁者爱人、阴阳交合、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观,讲求的是天人关系、人际关系、阴阳关系、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以及对社会人事的态度,对美与永恒性的追求。
珍视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重视创新,又不盲目创新。当代瓷画艺术思潮将重新印证陶瓷艺术创作如何正视民族文化,如何合理运用传统资源,这也恰恰是当代陶瓷艺术界人士呼吁陶瓷艺术革新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陶瓷艺术工作者要以理性的精神来参与文化生命的改革,要善于用艺术语言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挥洒“胸臆”,表现那些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大千世界,以更多更好的作品给人以精神上的陶冶和美的愉悦,点缀人们的生活空间,丰富人们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
艺术陶瓷质性的重与层
下一篇:
嘉德陶艺拍卖乱弹
最新图文
李申盛新创高温颜色
品读雕塑奇才--陶瓷
姜锋春:浅论油画技
峻石妙峰,陶瓷赏石
诗与远方,景德镇的
李映华:独具风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