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24 日,市文化局公布了经市政府批复同意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录中共有40 个项目,其中有2 个已列入国家级,2 个已列入省级。
景德镇是千年瓷都,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至极,可列入名录的不计其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申报还是保护,都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
一
“现在交通很发达,到民间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很方便,一些民间故事的录入也都是电脑完成的。”8月27日,徐新华接受采访时始终觉得,自己的“申遗”工作中没有半点值得一说的艰辛,但一些具体细节却非常具象地向我们展现了这一点。
徐新华是市群众艺术馆党支部书记,2005 年1 月到任前,他在市文化局一个比较清闲的位置,受命负责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申报工作,并顺利完成了2 项国家级、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审批工作。担任现职后,在领导的重视下,他仍肩负了这一工作。
第一批公布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民间故事142 篇、民间歌谣46 首、民间谚语440句、民歌90首、民间器乐曲35 首、曲艺音乐59 首、民间舞蹈8项、民间手工艺19 项、民间习俗5 项、民间美术1项。
搜集申报工作中,徐新华曾多次为浮梁碱水粑制作技艺、荷塘乡手工竹编技艺而深入民间,此外,他还将142篇民间故事进行了电子版录入,目前又在着手整理民间歌谣、谚语和民歌、器乐曲等。徐新华已年逾五旬,电脑、扫描仪、photoshop、汉王ocr 等新设备新技术对他来说,属于高难领域。由于人力和资金困难原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过程中,徐新华找不到人专门对一些资料进入电子版录入,也没有可支配的资金让他把这些 材料交给打印店完成。面临这种情况,徐新华开始不断地虚心向年轻人学习,掌握了用扫描仪将一些资料进行扫描,以汉王ocr 进行文字转换,之后进行一一校正的技术,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将一本厚厚的《景德镇民间故事集》“变”成了一页页清晰的电子版本。
现在,徐新华又在同事的指导下,从网上下载了一种TT 作曲家1.1S 的软件,准备在学习掌握后,将那些民间歌谣、器乐曲、曲艺音乐录成电子版本。但目前却有一道难题困扰着他,因为《景德镇民间故事集》有一个手刻版本,汉王orc 无法识别其中的文字,他得花很长一段时间,用他那生硬的全拼输入技术来完成这一工作。
二
徐新华一再表示自己为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与申报所做的工作很平凡,但却着重提到在他之前的几代人为此所付出的努力。
徐新华已经和将要录入的《景德镇民间故事集》是正规出版物和手刻蜡印两种版本。在手刻蜡印版本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本书的编印单位是景德镇民间文艺家协会,时间为1989 年6 月,封三中还贴着一个小标签,上面写着马铃等4位责任编辑的名字。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说法源于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但在此之前,我们国家便一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景德镇也是一样,只是那时的说法不同而已。
据徐新华介绍,在《景德镇民间故事集》出版或刻印的上个世纪80 年代,全国统一编印了“十大志书”,其中的内容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括,有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故事、戏曲等。景德镇出版编印了2 辑《景德镇民间故事集》,共收录了143 篇民间故事(其中有1 篇重 复收录)和一些歌谣、谚语。这一时期之后的2003年,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明确的定义,称为民族民间文化。当年的3月28 日,市政府向有关部门下发了一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方案中成立了市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设在市群艺馆。
徐新华认为,他调任后继续兼带“申遗”工作,与当初的保护中心设在群艺馆有一定的联系,而工作开展得如此顺利,则与此前相关工作者为此所作的努力密不可分。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只是一种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保护。3 年多的工作接触,人力与资金的困扰,除了让徐新华在“非遗”搜集申报中深感不便外,也让他对申报获批后的保护工作极其担忧。
在徐新华的电脑中有一份材料,上面专门谈到了民间故事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思路和计划。按徐新华的设想,对景德镇民间故事分两步进行保护,一种是编辑成故事集和乡土教材,使之成为市民和中小学生的读物;另一种是以连载、说唱或改编成剧本的形式搬上报纸、电视台、电台,在市民中广泛传 诵。
对于这些设想,徐新华理出了一个五年计划:2008 年正式出版《景德镇民间故事集》;2009 年在电视台等媒体开辟《景德镇传说》专栏;2010 年编写《乡土教材———景德镇民间故事》;2008 年至2012年创作一批以景德镇民间故事为素材的文艺作品。计划中,徐新华还提出了故事集和乡土教材发行1万册和舞台剧本、电视(电影)剧本各2 个的预期目标。
“搬上银屏,办成《百家讲坛》一样的栏目,肯定会非常受市民欢迎的。”谈到自己的设想,徐新华脸露得意,但紧接着神情又变得黯淡起来。徐新华的神情变化,是因为他突然想到,几年的“非遗”工作中,在人力和资金的困扰下,是自己临时学起了电脑和一些相关软件知识,才完成了民间故事的部分录入,而编辑出版故事集或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荧屏,所需的人力和资金,则不是一个人采取某种办法所能解决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与申报过程中,不只是人力和资金方面存在困难,一些部门的不重视也成为一种阻碍。接受采访时,徐新华无意中谈到了这样一种事实问题。在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个别区只有一个项目,而且是在“点题”之后多次催促下才完成的。此外,按市文化局的最初设想,这一名录原本打算在6月9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前公布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却拖了两个半月之久。
四
作为有着千年制瓷史的景德镇,用“非遗”大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除去这里制陶的72 道工序不说,仅制作陶瓷窑具、窑房、工具等,再加上这里的风情民俗,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在对徐新华采访之外,我们还了解到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可能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景德镇人对很多完全可以列入国家级的“非遗”项目有些熟视无睹,以至于一些项目险些或已经被景德镇之外的单位所申报的题外话。
《南昌晚报》4 月中旬刊发了一条消息:南昌市以瓷板画为首的民间工艺“南昌四宝”已经提出申报,有望实现南昌国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零”的突破。瓷板画虽然成了南昌人打开国字号“非遗”名录的敲门砖,但南昌人始终不能否认,在这一技艺中,南昌人只是一个徒弟,师傅永远是景德镇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王跃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便介绍,南昌瓷板画发端于瓷都景德镇,由景德镇烧瓷艺术演绎而来。史料也记载,瓷板画约创始于清朝1892年,创始人为邓碧珊,之后由其徒弟南昌人梁兑石引入南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在以制瓷为主业的景德镇,瓷板画只是瓷艺海洋中的一粒珍珠甚至是一粒砂,实在是太平常不过了,加上这一技艺近年来又日渐式微,身处“非遗”大市的景德镇人根本没想到将瓷板画与“非遗”联想到一起,但南昌人却不这样认为。
进入古窑参观,我们常常会听到导游对镇窑窑房全部为弯槠木构成,没有一点铁附件的介绍。这种工艺堪称一绝,但景德镇人并不觉得为奇。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列入了传统手工技艺之中,但细心的人可以发现,这一技艺的申报地区或单位的一栏申报名是江西省,而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却是江西省景德镇。在市政府批复同意的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名录中,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的申报地区或单位中,也多出了江西省文物建筑保护中心。这里面有一个小插曲,最初这一技艺的申报便是江西省文物建筑保护中心,是后来有关单位获悉消息,而要求共同申报的。
《瓷海观澜》了了亭授权发布,PDF文件连接地址如下:http://www.jdzmc.com/taociping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