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从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由景德镇中转厦门,一路颠簸转辗至德化,从瓷都到另一个瓷都,不一样的陌生,不一样的熟悉,让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格外的亲切与自然。以后又因为专业及工作的原因,经常往返厦门德化两地,对德化这个瓷都的感受有着不一般的理解。
德化·茶
德化是泉州市较偏远的一个山区县,属于闽南地区,闽南人喝功夫茶的传统在德化发挥了其商业作用。进到街边的店,店家都会热情地招呼陌生的客人停下匆忙的脚步喝一杯香浓的功夫茶。不要小看这一杯功夫茶!善于把握商机的德化人,看到了功夫茶中蕴含着的商机,还原了其中的“暗战”空间。泡茶能加深彼此的沟通,还能正确了解双方的需求,更能留下客人的脚步,留住进一步洽谈生意的机会。茶有静心安神之功效。对初次相识没有饮过功夫茶的朋友,功夫茶乃最好的“说项”。主人一般会给客人介绍一番功夫茶的历史、茶叶的分类以及“韩信点兵”“关公巡城”等冲法,再烧杯水,演示一遍,润几次喉,如此一来,彼此大大增进了解,由生到熟,不是朋友已经胜似朋友,甚至到了相见恨晚的境地。接下来,若要谈生意,自然顺风顺水。
在德化,我常常有类似经历——喝茶谈生意时,本应该针锋相对的事情可以借由加水,换茶,敬茶的过程缓解一下气氛。生意不成人情在,交一个朋友从喝茶开始。
随着对闽南文化的熟悉,我慢慢感受到:因为德化人喜喝茶,故易沟通。“人脉”往往会转成“金脉”,德化人用功夫茶营造了一种和谐共赢的洽谈环境,发掘了茶文化与商业文化并进的新思路。
德化·瓷
在德化,轰鸣摩托车和顶级豪车并存,流利的英语与难懂的闽南语并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我听懂了德化的陶瓷,看到了陶瓷给德化带来的变化及影响,渐渐熟悉了德化的陶瓷文化,也渐渐读懂了德化的陶瓷。
德化,作为西洋工艺瓷生产及出口的基地之一,其发展方向就是以出口创汇为目标。德化的工艺瓷就是为了客户、为了客户市场存在的,因此德化西洋工艺陶瓷强调的是熟悉客户,了解客户市场,随着客户及市场变化而创新。
有人看到德化陶瓷就感觉便宜,殊不知国外有1美元店的需求。
有些朋友问我,一只丑陋的青蛙怎么可以成欧美人喜欢的工艺品?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当中是一种文化差异在作祟。在欧美的童话世界里,唤醒公主的不正是青蛙么!
在经济危机尚未出现之前,欧美工艺品的市场巨大。泉州市重点开发的是树脂工艺品。安溪县重点开发的藤铁工艺品,德化理所当然地利用陶瓷优势,主攻陶瓷工艺品。因此在德化的很多工厂经常可以看到在生产富态的圣诞老爷爷,憨态可掬的圣诞雪人……据统计,以生产圣诞树上的小挂件、情人节的陶瓷玫瑰等外销的陶瓷小工艺品和生产家用的日用陶瓷企业的工业产值占据德化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
实践告诉我,工艺瓷和日用瓷不同,脱模和注浆工艺尤为重要,往往一个小的细节都会影响到今后的生产效率,生产成品率。伴随着德化陶瓷工艺品的出口行业蓬勃发展,急需人才的德化,成立了德化职业技术学院,一大批德化本土的设计师和工艺师逐步成长起来,他们进而又带动了德化陶瓷产业的整体发展。
德化的企业因为国家鼓励出口退税政策的原因,所以普遍的认识是开具税票缴税是很正常的事情。景德镇则不然,大小企业乃至个人都怕开税票,开多了怕达到开票金额后被提升成一般纳税人企业,就算客户愿意把税点加上,还是避免开具税票。不放开思路就受局限。计较到税上,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发展空间极其有限。
德化·人
很多德化的朋友问我,觉得我们德化人和景德镇人比怎么样?
我回答德化人似乎更“敢”。
敢拼,我认识的很多德化朋友就敢拿着样品和报价,南下“广交会”,拿一个展位,去拼订单;敢想,他们一直抱着一种成功的信念,坚持着自己的发展道路;敢为,他们拿着一张草图就可以做一套系列的产品;敢学,只有有机会,就去学,出国参展,德化人走出去,是为了接单,去学习,不仅仅是展销而已。
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德化人和景德镇人的区别。
德化的陶瓷离不开技术,机缘巧合,我在一家企业认识了一个景德镇的技术员,他的技术特长是做釉水,他制作的釉水很稳定,发色好。偶然了解到他是景德镇人就和他多聊了几句,得知工厂老板很欣赏他,单独给他配了一个房间住宿,薪资待遇也很丰厚。过了3个月再去的时候居然得知他在打点行装准备回景德镇。究其原因,他的回答是:没有脚子,下班好无聊。我调侃地建议:你的老板这么器重你,干脆请老板再招聘4个景德镇人,招聘条件是会打麻将,这样连做梦的人都有了。
故事的结局是,这位朋友现在在景德镇卖釉,平日靠打麻将度日。
如今,我越来越像个福建人,喜欢穿拖鞋、泡功夫茶、交朋结友,说话带着怪怪的尾音。比较欣慰的是看到景德镇雕塑瓷厂的创意集市日益繁荣,台湾法蓝瓷在景德镇生根发芽等等。我打心底里希望景德镇的瓷业能博采众长,找到最合适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