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应邀,就陶瓷艺术界代笔现象进行座谈。我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代笔是正常的。
这一观点与很多人的想法似乎极其相悖。
很多人认为,代笔是不正常的,是欺骗消费者的行为。这里面的关键原因,不久前在探讨大师评选话题时我曾有过类似表述:很多人对“大师”存有种种心理.关键原因是受了佛界“佛称大师,菩萨都不能称”的影响,把“大师”的名头看得太神圣,同时又过于关注“陶瓷艺术作品”这一说法中的“艺术”与“作品”字眼,认为艺术是有灵性的,有个性的,而代笔表现不了这些。
关于大师,我为陶院教授曹春生《景德镇雕塑瓷艺》写读后时引用过一个简单的比方:大师应该是推出方凳之后,加上靠背做成椅子,继而垫上松软物做出沙发……,工匠是一千次一万次地做着方凳、椅子和沙发,做得再好再精,也只能是好工匠,而不是大师。同时还指出,如果不具备知识分子以创造或传播文化为职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批判精神、独立人格这四个必须条件,不配称之为大师。
恕我直言,在陶瓷艺术领域中,无论是从前面的通俗,还是从后面的高度,都无人可以称大师。在这一领域中的“大师”,其实就是一称谓,“艺术”只是技艺的别名,他们就是陶瓷技艺工作者,制作的是陶瓷工艺产品、商品。评“大师”和企业评省级名牌、国家名牌是一样的,提高的是品牌价值,而非其他。
我们不妨想想,当很多企业产品成为了省级、国家级甚至更高知名品牌,需求量远大于生产量时,都有代工现象,大到汽车,小到电器,再到服装,甚至包括服务行业。我们尽管知道某名牌汽车、电器、服装以及酒店餐饮并非“正版”,但仍然乐于选购,而不屑于一些“正版”或者说是“原创”的非名牌,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看中的是其中的品牌效应及其品牌体系后的品质保证。
我还想说一种观点,那就是陶瓷艺术行业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从省高工到省大师,从省大师到国大师,变化其实就是评选结果公布的那一瞬间。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在这一瞬间中,他们的技艺、水平、造诣等等都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但其作品的价格却着着实实地变化于这一瞬间,原因其实就是我说的品牌价值在提高。
我们所说的陶瓷艺术,里面没有明显的实用价值之分,不像一块砖,密度高的可以承受多一点压力,相反疏松的如果承受多了压力就可能会碎裂。所
以,我们购买陶瓷艺术作品时,注重品牌效应的心理成分更高。
我觉得,当我们购买某陶瓷艺术作品更多注重其背后的作者时,就应以
“太虚幻境”坊门前“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对联作最高境界,而不应计较是否代笔,因为作品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而名字又是你想要的,名字的本人也会给你以心理上的满足,这里面又有什么呢?就像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韩寒与方舟子事件,便有一股很强的声音说:宁要虚假的韩寒,也不要真实的方舟子。
或许有个别人会说,他重作品而不重作者。若如是,我想把钱钟书那句经典名言一并作赠:“假如你吃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又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假如你看中了某件作品,就不必琢磨创作作品的人是谁;假如你看中的
是某件作品上面的人名,也不必琢磨创作作品的人是谁。
当然.如果你想做既看重作品又看重创作者的鱼和熊掌兼得者,那我只能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