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亭 景德镇陶瓷艺术馆 资讯 本文刊载于《东方艺林》 文/馮繼良 “文革”美術作品,作為那個狂熱年代人們感情和社會生活的藝術見證,它內容和形式都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其短短的十年歷史,在中外陶瓷美術史上,可謂空前絕后,絕無僅有。而“文革”瓷在中國悠久的制瓷史上,雖屬于“另類”,却自成一章,獨成體系,表現出了强烈地時代特征,和濃郁的政治色彩。
瓷器是中國古代先人的一項偉大發明, 有着精湛的技藝和悠久的歷史傳統,是世界公認的文化,藝術瑰寶。而“文革”瓷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且大多數為瓷像、像章,還有大量的生活日用品。圖案多系毛主席語錄、詩詞、工農兵、英雄人物,“高、大、全”的形象等。工藝技法多為貼花、雕塑、翻模等。而“文革”瓷最引人矚目的莫過于毛丰席各時期的瓷上肖像晝,其原因有三:
(1)作品數量極少,這是陶瓷工藝的特性所决定,無法復制。
(2)特定時代,特定任務所限,不允許復制。
(3)個性化的繪畫,精益求精的政治和技術標准制約,不可能復制,精品意識在那個時代尤為凸顯,大多為孤品、精品。
由于特定的動蕩年代,在一切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社會主義文藝服務,為工農兵勞動大眾服務”的原則指導下,許多陶瓷名家被下派生產一綫勞動,另一些根紅苗正的陶瓷美術家則整天忙于塑造大型塑像,或巨幅壁畫,還有一些名氣大、造詣深的陶瓷美術家,由于家庭出身,政治方面的原因,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下放農村改造。他們這…時期的極少作品,一般不署名,現只能通過材質,色料的處理方式,本人的繪畫風格,和親友專家的確認來加以甄別。
瓷上肖像畫始于清末民初,其歷史很短,吴康先生以開拓創新精神,在繼承前人成績的基礎上,改進了以往黑料瓷像那種單調,粗糙的技法,創造性地采用西洋油畫與攝影藝術相結合的手法,用明暗適宜的筆調來塑造肖像,使之色彩分明,惟妙惟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吴康(1914 - 19 91)字季銘,安徽涇縣人,他十三歲師從鄧必詔,學畫瓷上人物肖像,在漫長的藝術生涯中,他近師“珠山八友”之一王琦等陶瓷名家之技,遠師古今中外丹青名家畫風之長,工余之暇常及市街觀摩人物形神,所繪肖像力求傳神逼真。早在他十六歲時,就首次試制成功彩色瓷板畫像。而后,又連接創造出人工曬花瓷像,粉彩瓷像等。為瓷像藝術開拓了更多的表現形式,形成了他特有的畫風,特別是他根據陶瓷工藝的獨特性,采用“二次燒成”的工藝, 即第一次繪像的綫條底色色麻棕色, 第二次則根據肖像照片罩以色彩,從而不僅使人物形象生動,更使平面造型有了“兩度半”空間的立體效果,更加豐滿了人物的神采,且畫面色彩不宜褪色、脫落,能保持長久。這系吴老獨創的繪制方法,也是鑒別吴老作品基本的要點。
筆者珍藏的,解放前曾因繪蔣介石、宋美齡夫婦畫像,而名聲大震,建國后長期為中央領導、外國元首繪制肖像,受到過朱德總司令親切接見, —九五九年被景德鎮市委、市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術家”稱號的中國陶瓷肖像藝術…代宗師吴康先生,在“文革”初期,被無端衝擊,為表明對毛主席的忠心和政治態度,花費了大半年時間,精心敬繪的三塊(49 x 31 x 3)毛主席彩色瓷板畫像,它造型生動准確,形態逼真自然,將領袖的親切慈祥、吐納大方的神采風範,表現得淋濰盡致。代表了“文革”陶瓷藝術的最高水平。“文革”結束后,又經撥亂反正,糾正極“左”錯誤路綫,反對個人崇拜運動,有些“文革”陶瓷作品損毀殆盡,而由陶瓷美術家手繪的以毛主席為形象的“文革”作品流傳至今的已屈指可數,其工藝技藝,珍稀價值與明清官密相比毫不遜色。據考證,含景德鎮陶瓷館在內的國內外博物館都無此類珍藏品,所以更加顯得彌足珍貴。
“文革”瓷是特定時期產生的特殊藝術品,具有無可替代的文物,史料,研究價值。隨着“紅色”經典藝術價格的上揚,海內外“文革”研究熱的升溫,人們對“文革”瓷所蘊含的藝術,收藏價值認識的提高,將來還有巨大的升值空間。 目前,藝術品市場卜出現很多假冒吴康之名的“文革”瓷贗品,請廣大藏家提高警惕,謹防上當。
注:該三塊吴康“文革”瓷板經吴康夫人確認,吴康兒子吴錦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與作品合影留照,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錫良(出具鑒定證書),王恩懷、李菊生、黃賣九、何叔水、寧勤征、陶瓷館研究員黃雲鵬等曾鑒賞并給予很高評價。曾著錄于《收藏》總第82期,1999 年第10期封面,中插彩頁。《陶瓷研究》第23卷第2期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