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坚持,有必要为陶瓷业正正名。
那天在南昌,邂逅了高安的一位中学教师,就职称与头衔而言,应该属高安市的知识阶层……自然聊到了高安在佛山建陶产业转移过程中扮演的承接地角色,正是第五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烟花四射的时候,中部官员们谁不对类似高安这样的个案咬指艳羡呢?结果那位老师充分展示了她作为知识分子批判的一面,对这一接纳与融入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批评的主题是建陶行业对环境的破坏。
说这故事的用意,是想告诉各位看官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不同的利益诉求,对同一个事物有着不同的认知与解读,比如对瓷博会,我的认知肯定不是从招商、贸易这样的官方角度切入,而是完全一个外来客的选择。尽管在景德镇工作、生活了这么多年,但无论是于景德镇、还是于陶瓷行业而言,我都是一探头探脑的家伙。
我对瓷博会唯一的诉求就是希望它变得好玩。
去年瓷博会期间,我曾经建议能不能搞一个陶瓷狂欢节,结果除了几位认识的朋友,很少有人附和我的这一建议———这说明景德镇还是正经人多,类似我这样的无聊分子实在是屈指可数———直到某一天看到朱大可先生的一篇文章我才释怀,他认为应该把陶瓷的发明列入中国人对世界的贡献名录里去,其观点的大意是:除了我们熟知的中国四大发明,陶瓷、茶叶和丝绸,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陶瓷的本质就是生活,让瓷博会节日化,这样的建议应该说没有犯方向性错误。
关于节日,有几个关键词。一是“仪式”,比如祭祖;再是“交流”,比如走亲访友;而中国文化中,节日的最后一定是类似年夜饭这样的“饕餮”……而这些全部的关键词都由一个“参与”贯穿始终。比照这几点,我想关于瓷博会如何节日化,应该比较容易标准化和程序化,应该不难操作。
在我看来,如果瓷博会能让参与的人更多一点,比如全城狂欢,那才好玩。
要想让全城狂欢,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饕餮,不仅味觉上要饕餮,更应该是视觉上的饕餮、听觉上的饕餮,一句话,应该是陶瓷的盛宴。比如全世界各主要陶瓷产地都有人来,不仅参展,而且竞技,而且晒宝,甚至选美……声色犬马的东西多了,自然凑热闹的人就多,交流才会不仅仅局限于官方与商界,而是泛滥于民间。
我个人认为,地域文化往往是一种产品存在最根本的理由,这是我的商业地理观。
上个月,我陪《锦绣》杂志的副主编刘君到景德镇采访,他一直对这座城市从每一个神经末梢流露出的陶瓷文明而惊叹不已,其实,我在陪很多外来者游历景德镇时,类似刘君这样的反应几成普遍,这说明我们对这座城市的宣传与传播还存在不足,同时对陶瓷文明的宣传与传播,也存在路径与效益方面的问题。
陶瓷既是一个很中国的要素,又是一个很世界的东西。
恕我直言,瓷博会不能搞得太政治化———公道地说,这不是景德镇仅有的地方特色,而是很多中国展会的通病———政治化的弊病一是严重限制了参与的人与人群,二是让节日氛围严重泡沫化……仅此两点,就已经足以败坏绝大多数人的参与兴致,大家最后都非常没意思地成为走过场的装置。
经济图谋大过文化用心的结果,往往是经济并未图谋。
景德镇陶瓷学院现在在力推“景德镇学”,这说明这座城里不仅有很多明白人,还有很多高人。要想让“景德镇学”真正成为一门显学,与其整肃于庙堂,不如相忘于江湖,我一直认为传播的最优是广度,而不是深度。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孔子有言在先,后辈照做就是。